APP下载

论文言凝固句式“有……者”

2015-08-15刘丽琼

语文学刊 2015年21期
关键词:牵牛宋人词组

○刘丽琼

(陕西渭南市铁路自立中学,陕西 渭南 714000)

“有……者”在文言文教学中是一种常见的固定句式。由于其结构不同,用法也各不相同。本文试就这个句式的主要用法及其自身结构的一些特点作些探讨。

一、介绍描写的对象

有两种结构形式:

(一)“名+有+名+者”中,“有”是动词,后面的名词是它的宾语,“者”是语气词,表示提顿或舒缓语气,同时具有指代作用,以待下文。

(1)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齐策四》)

(2)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

(3)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庄子》)

(二)“名+有+动+者”中,“有”是无指代词,“者”是语气词,具有提顿作用。

(4)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孟子·公孙丑上》)

(5)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韩非子·难一》)

(6)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吕览·贵当》)

这两类结构前面的名词,有的表示范围,如句(1),有的表示处所,如句(2),有的表示时间,如句(3);那么句首名词和“有……者”结构是什么关系呢?表示处所的(2)和表示时间的(3)都是状语。表示范围的1 类句子是定语,以(1)句为证。吕叔湘在《中国文法要略》曾对该句做过这样的转换: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有宋人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

吕先生认为,表面上“宋人”是“有”字的起词,事实上是后面动词的起词,假如我们把这些准起词移在“有”字之后,句法虽变,意义相同。所不同的是:第一句中的“宋人”和 第二句中的“宋人”所指范围大小不同,一句是说“宋人之中有……者”,宋人指全部宋人,而二句“有宋人……”只是指某一个宋人。吕先生这段话虽然没有明确告诉我们它是定语,但是我们发现,一句的“宋人”表示着大范围与小范围的关系,具体地说,就是“宋人”与“那个人”之间的关系,“宋人”限制着“那个人”,因而应视为定语。能否理解成主谓关系呢?我们知道,以“有”构成的主谓句,一般表示所有关系。如:

则我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林觉民《与妻书》)

考察以上两类例子,都不表示主谓关系,例(1)至(6)从表面上看好像是表示所有关系,实际上它表示的是一种存在关系,正如现代汉语中的语言现象:

墙上有一张画儿。(表存在)

我有一只手表。(表所有)

“有……者”结构的作用主要是介绍所描写的对象,常作为一句概括性的句子,放在篇首或段首,作为全篇或整段的叙述中心。如(1)句就是《齐策》“冯谖客孟尝君篇”的第一句话,先在开篇作引子。另外,历代重要古籍所保存的我国寓言,有相当一部分开头也大都采用“有……者”结构作介绍。

《孟子·离娄下》:“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

《商君书·徕民》:“齐人有东郭敝者,犹多愿,愿有万金。”

《庄子·列御寇》:“宋人有曹商者,为宋王使秦。”

为什么“有……者”具备介绍这个功能呢?不妨从自身结构作些探讨。先看例句:

有人敲门呢。

吕叔湘先生说:“我们要问这些句子里的‘有’字有什么作用呢?一般地说,有一种介绍作用,因为主语是上文没有提过的,带有或多或少的无定性质,需要介绍以下,……尤其是对于‘有人……’式的句子,例如‘有人敲门’这句话实在只是一个叙事句,他的意义都在‘人’‘敲’‘门’这三个词上,‘有’字只是一个形式词,既然有敲门的事情,其为‘有’人,不言而喻,何必在说?所以要这样说,因为不知道是谁敲门。”又更进一步地说:“这个表示无定性而以介绍为主要作用的‘有’字,不但句子的主语是一般名词时可以利用它,甚至是个人名或地名,如表态句或判断句的主语有待于下文的说明时,也就常常利用它。如‘有冯三保者,鲁人,素精技击。’只能说是相当于白话的‘有这么一个姓冯的,山东人。’这就特别显示‘有’字的介绍作用。假如这个人名已见上文,或已见于题目,通常是不用这个‘有’的。”可见,“有……者”结构所以具有介绍作用,正是“有”字的缘故。它是一个表示无定性而以介绍为主要作用的指代词。

二、相当名词性词组

本句式的结构特点是:“有”字及其宾语与“者”字直接结合,组成一个名词性词组。“者”是特殊指示代词,它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它不能独立作句子成分,不能独立表示它所指代的意义,它必须黏附在其它词组后面,和那些词语组成一个名词性的词组,来表示它指代的意义。既然“有……者”是一个名词性的词组,那么也就具备名词的句法功能,可以做以下句子成分。

(一)作定语

(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钟山记》)

(2)中山之相乐池以车百乘使赵,选其客之有智能者以为将行。(《韩非子·内储说上》)

“有……者”作定语,一般置于中心词之后,“者”字所指代的正是前行的中心词。如(1)“石之铿然有声者”,等于说是“铿然有声之石”,(2)“客之有智能者”,等于说是“有智能之客。”

(二)作主语

(1)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论语·宪问》)

(2)居无几何,有两妻者死。(《战国策.秦策一》)

“有……者”做判断句的主语,有待下文。例②意思是“有两个妻子的人死了”。

(三)作宾语

赵使平原君求救合纵于楚,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具备者二十人偕。(《史记·平原君列传》

“有……者”作介词“与”的宾语。

三、可以使繁句简化

文言凝固式“有……者”可以使繁句在形式上简化。这里所说的形式简化,是指语言单位的下降,即从一个较高的语言单位降到一个较低的语言单位,例如把句子词组化就是。对这类语言现象,吕叔湘指出:“这一类句法变化,在文言里很重要,白话里没有这么发达。”这类结构的特点是:“有+动+者”中,“有”是无指代词,“者”是语气词,表示提顿。如:

(1)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孟子·梁惠王》)

(2)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赵策四》)

(3)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吕览》)

有人认为这种形式的“有”是动词,“者”的主要作用是指代,那么这类“有……者”就相当于“有……的人”,但是从意念上看,却是说“有人……。”我们不同意这种观点:首先,以上例句中的“有”正处在主语通常处的位置上,它后面是动词谓语或谓语词组,它与后面的成分是主谓关系。(1)是“有人牵牛从堂下走过”,不是“有牵牛而从堂上走过的人”“王见之”是指“人牵牛过堂下”而非“牵牛过堂下的人。”其次,古汉语中“或”是无指代词毫无疑问,在古典籍中,用“有”的地方也用“或”,这足以证明“有”也是无指代词。如: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军,子罕不受。(《左传·襄公十五年》)

宋人有得玉者,献诸司城子罕,子罕不受。(《新序·节土》)

“有……者”结构是怎样把繁句在形式上简化的。吕叔湘先生在分析“有牵牛而过堂下者”这类句子时曾说:“应用一个‘者’字就把‘牵牛而过堂下’从一个词结(按,词结即词组)的谓语转成一个词组的加语(加语即定语)(‘者’字可以从权认为代用端语),于是繁句就简化了。”吕先生的意思是:不加“者”字,“牵牛而过堂下”是“有”的词组谓语,加上“者”便成了“者”的定语,即从句子降到词组。用句子表达:

a.有人牵牛而过堂下。

b.有一个牵牛从堂下走过的人

如果撇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这两句都是对的,但文字翻译不代替语法分析,(a)显然是句子。(b)是一个偏正词组。这样看来,“有……者”能把繁句简化,关键是“者”起了重要作用。

又如另一类型:

“有+名+动+者”如:

(1)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欧阳修《秋声赋》)

(2)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礼记·檀弓下》)

比较古汉语这种句式与现代汉语“有人敲门”这类句式,意义的表达是相同的,只是古汉语中多一个“者”字,正是这个“者”字,把谓语转成定语(位中心词之后),把繁句化成简句的形式。结合具体语境考察“有……者”结构的这个作用,还会发现:它不但不能更好地表情达意,而且往往会把意思弄错。如前例(1),结合上下文,意思应是“有人牵牛从堂下走过”,但用“者”字,解释成“有一个牵牛从堂下走过的人”,恰恰把意思表达错了,因为吕叔湘分析得很透彻:“王见之”是指“人牵牛过堂下”而非“牵牛过堂下的人。”又如例(3)“楚人有涉江者,”若按照这种分析就解释成“楚国有一个过江的人”,但联系后句“其剑自舟中坠于水”来看,应解为“楚国有个人过江”,有“过江”这个动作,才会有“坠剑于水”这个结果。否则,意思又错了。

语法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传情达意,如果按此分析句意,意思的表达反倒复杂了。如例(2),若说“(假如)有一个再说让长安君作为人质的人,老妇一定给他唾一脸”(按照吕叔湘先生观点,“者”字从权认为端语,即中心词。“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作“者”的加语,即定语),和“(假如)有人再说让长安君作为人质的话,那老妇一定给他唾一脸”相比较,就会发现前面一句较之后一句繁琐,没有后句来得干练。

那么“有……者”结构之所以在现代汉语消失,可以这样认为:“有……者”结构在古汉语中着眼于语言单位的降低,它有独到之处,但结合句意分析,它有自身不可避免的弱点。

四、表达不同的语气

刘淇在《助字辨略》说,“者,语气词。”所谓语气词是用在句子里表示各种语气的一类虚词。杨伯峻先生在《古汉语虚词》中谈到,“者”做语气词可以表达疑问或反问,在复合句中,也可以表示假设语气。那么,“有……者”中的“者”就帮助完成某种语气的表达。

(一)表示反问语气

设百岁后,是属予有可信者乎?(《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者”“乎”连用与表示反问的副词“宁”相呼应,表示反问语气。

(二)表示疑问语气

尧又曰“嗟!四岳!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怀襄陵,下民其忧,有能使治者?”(《史记·王帝本纪》)

(三)表示假设语气

(1)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赵策四》)

在有表示假设连词的句子中,“者”的这种作用更明显。如:

(2)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论语·子路》)

“有……者”表示各种语气,从前面分析来看,是语气词“者”起了作用。(1)我们可以从赵太后说话的口气知道她心里是多么气愤,前面有人说让自己的小儿子作为人质不再计较,今后假设有人再提这件事,老妇就不客气了——必唾其面。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做出以下结论:

“有……者”在文言文中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固定句式。它在文言表达上有现代汉语不可及的独到作用,大致说来有四种主要作用:(1)介绍描写的对象,一般放在一篇或一段的开始;(2)相当名词性词组,可以做名词做的句法成分;(3)使繁句形式简化;(4)表达说话者的各种语气。具体分析认识“有……者”结构四种主要用法以及“有”、“者”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词性及意义,对我们准确地理解文言、分析文言句子都有很大的帮助。同时让我们明白:古今汉语在选句达意上有什么异同以及存在着怎样的师承关系,从而给我们以汉语史的知识,这无疑也是一个收获。

[1]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商务印书馆,2014.

[2]朱声琦.上古无指代词“有”[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4(2).

[3]楚永安.古汉语中的“有……者”[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2(2).

猜你喜欢

牵牛宋人词组
宋人点茶,茶上“作画”
Song in a cup宋人点茶,茶上“作画”
那些花儿
那些花儿
宋人對三蘇文章的選編與刊刻
观星地理之牵牛岗
副词和副词词组
牵牛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