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徐州方言词中的重叠现象

2015-08-15昝新

语文学刊 2015年21期
关键词:徐州副词普通话

○昝新

(广西师范学院,广西 南宁 530299)

徐州,古称“彭城”,位于江苏省西北部,地处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京杭大运河从中穿过,陇海、京沪两大铁路干线在徐州交汇,素有“五省通衢”之称。原始社会末期,帝尧时彭祖建大彭氏国,徐州的彭城自始起。徐州历史上为华夏九州之一,是两汉文化的发源地。现在,徐州市辖云龙、鼓楼、九里、泉山、贾汪五个区,邳州、新沂两个县级市,铜山县、睢宁县、丰县、沛县四个县。城区大部属鼓楼、云龙两区范围。人们一般所说的徐州市,多指此而言。广义上的徐州话包括六县的方言,狭义上的徐州话是指城区的方言。

一、徐州方言简介

1.谱系关系。按照北方方言中四大次方言的归类,徐州方言属于华北、东北方言,徐州话属于中原官话。徐州和蚌埠虽然位于江淮地区,却不属于江淮方言,这一现象也应算是方言上的奇特。由于地域的划分,造成了苏鲁豫皖交界地区语言的共通。徐州话跟山东枣庄、滕州、微山,安徽宿州,淮北、淮南、蚌埠等方言较为接近,甚至有些发音完全相同。徐州话与徐州的地缘关系密不可分,徐州人是南方人眼中的北方人,又是北方人眼中的南方人,江苏人也会被分为“苏北人”和“苏南人”。

2.发展状况。任何事物的历史变化都有自己的特点,这是由事物的性质决定的。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种性质决定它的变化只能是渐变的,而且系统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变化速度是不平衡的。渐变性和不平衡性是语言发展的两大特点。正因为如此,徐州话作为北方方言的一支,随着时间的流逝,也发生着变化。老年人和中青年人讲的徐州话在语音上和词汇上,略有不同。这个原因主要来自近年来国家推行讲普通话的政策,受普通话的影响比较大,学校里面的学生有的都不会讲有徐州特色的词语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信息高速公路”,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计算机领域和语言学也自然而然的结合在一起了,这是探索与创新的表现。网络流行词汇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好像这是一种赶时髦的方式,青少年的心理特征正是攀比,求异,追求时尚,他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词汇有一部分就是来源于网络词汇。所以,年轻的一代就不太会讲地道的特色词了。徐州方言内部,新老方言在词汇上的差异最明显,这就是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词汇的变化速度最快,语音次之,语法最慢。

3.未来趋势。徐州话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积累,变化发展,最终形成现在这个形式。值得庆幸的是,人们对方言的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发生了转变,认为方言是需要保护的,和普通话共同存在的,并不是一方排挤和替换一方。方言反映了一个地区的文化和地域特征,积累了丰厚的文化信息,是重要的文化形式,值得人们去继承和发展。电影《金陵十三钗》的热映,着实让南京话火了一把,还有一大批方言类电视节目的播出,说明方言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了。徐州电视台推广的《大卓说事》栏目,是一档社会新闻类栏目,受众群定位在当地的普通百姓,内容选取则是与百姓贴近的民生新闻,深得观众喜爱。这种电视节目体现了本土话特征,一方面更具贴近性,容易得到认同,另一方面也充当了外来人口学习方言的课堂。由此看来,徐州方言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得到了继承与发展,也得到了推广。

二、词的重叠在语音上的表现

从语音上来看,徐州话听起来和普通话有些相近。仔细掂量,可以总结出以下规律:第四声和普通话一样,也就是说,第四声不变,第三声变第二声,第二声变第一声,第一声需要降一个声调,变得和第三声差不多。比如“花”,用徐州话来发音,声调变为第三声,声母和韵母与普通话相同。这些是基本规律,有些字不遵循这个规律。词的重叠现象在徐州方言中很常见,与普通话相比,不仅在发音上有所不同,而且在语法上也不一样,多了一些新的语法功能(新的语法功能放在下文阐述)。“例不足,不立法”。本文将多举一些典型例子,分析研究本文所出现的语言现象,对于不熟悉徐州方言的读者来说,这种方法有利于他们建立感性认识。

单字重叠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单音名词、动词重叠,后字多读轻声,阴平重叠时,前一个字变为半上[21]调,有的又读[35]调。例如:

天天[t‘iæn]35·[t‘iæn] 妈妈[ma]21·[ma]

2.单音节形容词、副词重叠,口语中后字大都变读阴平调,并且儿化。例如:

多多儿[tuə]214·[tuər]55早早儿[tsɔ]35·[tsɔr]55

3.部分单音方位词、形容词重叠,后字变读[55]与[213]调两可。并且往往带儿化。

顶顶儿(最顶端) 好儿好儿 满儿满儿 慢儿慢儿

变调在汉语里是很常见的现象,一般由后一个音节声调影响了前一个音节,所以关键是后一个音节的声调。在普通话中,最明显的变调是:上声的变调;“一”和“不”的变调。从上面列举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徐州方言的单字重叠,也会产生音变的现象。但是,这种音变和普通话有区别。普通话一般是前一个音节发生变调,而这里是后一个音节变调,有时还会带上儿化韵尾,这些由儿化韵尾构成的词语在普通话里也找不到。徐州方言独树一帜,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三、词的重叠在词汇上的表现

徐州话里有一些较为特殊的重叠形式,这在词汇的构成上能很好地表现出来,下面列举两类:

1.ABA 式,其中AB 是词语的基本构成部分,意义比较实在。而末尾的A 只是一种附加成分,没有具体的意义,主要起构词作用。AB 成词表达的意义就等于ABA 表达的意义。正如汉语里的“偏义复词”,是复合词的一种类型,这种词由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构成,但是只有其中一个意义起作用。例如:“国家”、“窗户”、“人物”、“兄弟”、“忘记”等等。徐州方言中ABA 式的重叠词,多见于副词。如:

里外里:不论怎么计算都一样 例句:~就那么点钱,怎么花也不够

拢共拢:总计,合计 例句:~才十几个人| ~不到二十块钱

马上马:立刻,马上 例句:~回家| ~就走

眼看眼:眼见得 例句:快叫大夫,~病人就不行了

2.AAA 式,多见于时间地点词,有强调的意味。如:

天天天(每天)|年年年(每年)|月月月(每月)|底底底(最下面)|里里里(最里边)|顶顶顶儿(最顶端)|边儿边儿边儿(最边缘处)|跟儿跟儿跟儿(最靠近处)

以上两类词都是具有徐州地域色彩的特色词,此类词的重叠,意义上没有发生变化,感情色彩比原来浓烈了,读起来比较有意思。上面词语的组合搭配并不是随意的,像第一类词,大多数是表示时间和计算数量的副词,第二类词,它就有限制范围,仅限时间和地点,不能生成其他的新词。总的来说,词语的搭配和运用都要受语言环境的制约,有语言内部的,也有语言外部的;有动态的,也有静态的;有深层的,也有浅层的。我们领会语境的作用,更有利于达到日常交际的目的。上述徐州方言中的重叠式词语一直保留到今天,既没有因为新词的产生而消失不见,也没有因为词义的演变而发生改变,说明它有很强的实用性和特殊性。方言词在日常的口语交际中很有特色,方便又灵活,在形容一个事物时,比普通话生动活泼,有时候还会引人发笑。方言具有自己独特的魅力,提醒人们不要放弃它、消灭它。方言词在老派人群中使用的比较频繁,新派的使用频率相对低一些。但是,方言中的特色词,不管是在老派和新派中的使用都很广泛。

四、词的重叠在语法上的表现

汉语是一种典型的孤立语,孤立语的主要特点是缺乏词形变化,所有的词几乎都是由词根语素构成。孤立语中词的次序很严格,不能随便变动。虚词的作用很重要,词与词之间的语法关系,除了词序,很多都是由虚词来表达的。虚词和语序是句法手段,词的重叠、词形变化是词法手段。词语重叠是使某种语言形式重复出现的语言手段,是汉藏语系、南岛语系、南亚语系等亚太地区语言中常见的现象。重叠之前的形式称为“基式”,重叠之后的形式称为“重叠式”。非词重叠的一个基式为一个音节(如“猩”、“乎”)或一个语素(如“哥”、“妈”),重叠后构成一个词(“猩猩”、“哥哥”、“妈妈”)或一个构词成分,显然,非词重叠是构词法层面的重叠。上文提到的徐州方言中的重叠现象就属于这种构词层面的重叠。比如,“马上马”、“里外里”、“拢共拢”、“眼看眼”,它们只是改变了一个词的形式,并没有赋予该词一个新的意义。“马上”、“里外”、“总共”、“眼看”和重叠之后的词是概念意义是相同的。“ABA”式的重叠形式不是很多,徐州方言里的这种重叠式,多数适用于副词,使用重叠构词法的目的就是加强语气,发挥强调作用。然而,词语重叠的基式为一个词或一个短语,重叠后构成一个超词成分,如: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通红通红(的);(饭要)一口一口(地吃)。“家”、“通红”都是词,“一口”是数量短语,他们的重叠式都不是一个词,而是超词,由此可见,这种重叠不是构词手段,而是属于构形法和句法层面的语法手段。上文列举的徐州方言词不太具有这种句法功能。

此外,像“顶顶儿”、“跟儿跟儿”、“边儿边儿”这类词语,在搭配和用法上,都是普通话里没有的,也就是说,多了一些新的语法功能。此类词语的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它们的意义都是“最…怎么样”,带有一种极性程度副词的色彩。这算是一个很有特色的语法功能。汉语中体现程度量的语法手段主要是程度副词,程度副词与“量”有关,那么它就有一个程度等级。在有形态变化的语言中,对于量的等级有明确的表示,这种表示主要通过形容词的“级”的语法形式来体现。如英语中附加在形容词之上的-er,-est,more+形容词,most+形容词,而汉语中则是靠不同程度的词来表达,不同程度的副词体现的量也是不同的。“最”是个典型的客观程度副词,它表示“极度”,就是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所显示出来的程度以达到无法附加的极点。“顶顶儿”、“跟儿跟儿”、“边儿边儿”,正是表达方位、处所的极点,“顶顶儿”表示最顶端的意思,“跟儿跟儿”表示近在眼前,“边儿边儿”表示最边缘处的意思。

除了方位词外,还有“天天天”、“年年年”、“月月月”这类表示时间的词语,普通话里也没有这种词语,常用的就是“天天”、“年年”、“日日夜夜”,三个相同的字重叠在一起的现象不多见。徐州方言里面这几个表示时间的重叠字组,强调的是动作行为发生的次数多、频率高,在某种程度上,还可以理解为一种习惯或者惯性行为。

在整理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许多有趣的词汇,重叠现象只是词形变化的一种方式,词语之间发生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时,还有一些其他的现象值得我们去探索与发现。本文中列举的特色词,年轻的一代人使用这类词汇的频率相对低,受普通话和网络流行语的影响较大。整体来说,徐州方言在声韵调系统上与普通话的差异不是很大,没有南方方言的差异明显。即使是外地人来到徐州,不仅容易听懂徐州话,也很快就能掌握它的发音规律,说上一口地道的徐州话。

[1]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修订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第二版)[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3]苏小青,吕永卫.徐州方言词典引论[J].方言,1994(3).

[4]朱德熙.语法讲义[M].商务印书馆,1982.

[5]彭泽润,李葆嘉.语言理论(第四版)[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

[6]陈颖.简论程度副词的程度等级[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8(1).

猜你喜欢

徐州副词普通话
疫散待春回
爆笑三国 第三回 三让徐州
副词“好容易”及其词汇化成因
徐州过年纪实
韩国语副词“더”与汉语副词“更”“再”的对应
苏翠2号梨在徐州的引种表现及配套栽培技术
我是中国娃爱讲普通话
17
副词和副词词组
广而告之推广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