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儒林外史》看八股取士制度下空疏不学的士风
2015-08-15于艳竹
于艳竹
明清两代实行八股取士制度,至使应试的士子专看《四书》《五经》,其他的书一概不观。再加上科举考试中“拟题”的弊端,很多士子甚至连一本经和《四书》都没看。顾炎武在《日知录·拟题》中曾激烈批评这种风气,认为这样必然导致士人视野狭窄、空疏不学的士风。《儒林外史》在这方面着墨颇多。
《儒林外史》中范进、张静斋和汤奉都是进士,却不知道刘基是元朝末年的进士;娄三公子、娄四公子和鲁翰林不知道杨执中的一首诗是剽窃了前人的旧作;书中马二先生是知名的八股文选家,但是他对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和朱淑真一无所知。
范进中举后和张静斋一起去高要县打秋风,他们叙谈时,有如下一段对话。
静斋道:“老世叔,这句话断断使不得。你我做官的人,只知有皇上,那知有教亲?想起洪武年间,刘老先生……”汤知县道:“那一个刘老先生?”静斋道:“讳基的了。他是洪武三年开科的进士,‘天下有道’三句中的第五名。”范进插口道:“想是第三名?”静斋道:“是第五名,那墨卷是弟读过的。后来入了翰林,洪武私行到他家,就如雪夜访普的一般。恰好江南张王送了他一坛小菜,当面打开看,都是些瓜子金。洪武圣上恼了,说道:‘你以为天下事都靠著你们书生。’到第二日,把刘老先生贬为青田县知县,又用毒药摆杀了。这个如何了得!”知县见他说的口若悬河,又是本朝确切典故,不由得不信。
他们谈论的是明朝开国元勋刘基,范进和张静斋这两个明朝举人,竟然不知道本朝的取士之法是明太祖和刘基制定的。他们的历史知识如此匮乏,却偏要装出博学模样。《明史·选举志》明确记载“(科目)盖太祖与刘基所定”。而张静斋信口开河,范进随即附和,汤奉听两人说得天花乱坠,还认为是本朝“确切的典故,不由得不信”。这三个人荒唐可笑的对话,真切反映了士子空疏不学的社会现实。
书中娄三公子、娄四公子系已故中堂的儿子,他们一个是举人,一个是监生,“因科名蹭蹬,不得早年中鼎甲,入翰林,激成了一肚子牢骚不平。”于是他们想效法战国时候的信陵君寻访贤士。因为杨执中常说“本朝的天下要同孔夫子的周朝一样好的,就为出了个永乐爷就弄坏了”之类的话,与他们的见识相仿,于是引为知己。在寻杨途中,看到杨所作诗歌:“不敢妄为些子事,只为曾读数行书。严霜烈日曾经过,次第春风到草庐。”书中说“两公子看罢,不胜叹息,说道:‘这先生襟怀冲淡,其实可敬’”,后来他们将这首诗给鲁翰林看,鲁翰林看后皱着眉道:“我老实说:他若果有学问,为什么不中了去?只做这两句诗,当得甚么?”
其实,这首诗歌是杨执中剽窃了元朝诗人吕思诚《辍耕录》中的诗作。原诗为:“典却春衫办早厨,老妻何必更踌躇。瓶中有醋堪烧菜,囊里无钱莫买鱼。不敢妄为些子事,只因曾读数行书。严霜烈日皆经过,次第春风到草庐。”可笑的是,一个翰林,一个举人,一个监生,三个科举时代的饱学之士,竟然没弄明白这是剽窃了前人的诗作。
书中第十三回出场的马二先生,“补廪二十四年,共考过六、七个案首”,因科场不利而从事于八股文的选编工作。应该说,马二先生也算是一位饱学之士了。书中第十四回写马二先生在请仙判断功名时听到如下对话。
马二先生想道:“这是他们请仙判断功名大事,我也进去问一问。”站了一会,望见那人磕头起来,傍边人道:“请了一个才女来了。”马二先生听了暗笑。又一会,一个问道:“可是李清照?”又一个问道:“可是苏若兰?”又一个拍手道:“原来是朱淑贞!”马二先生道:“这些甚么人?料想不是管功名的了,我不如去罢。”
李清照、朱淑真都是宋代有名的女词人,马二先生竟然生发这样的疑问:“这些甚么人?”其文学常识匮乏如此,可见其除了八股之外,别无知识。他之后的行状更凸显了这一点。且看《儒林外史》第十五回的两段。
马二先生道:“尊寓在那里?”那人指道:“就在此处不远。”当下携了马二先生的手,走出丁仙祠,却是一条平坦大路,一块石头也没有,未及一刻功夫,已到了伍相国庙门口。马二先生心里疑惑:“原来有这近路!我方才走错了。”又疑惑:“恐是神仙缩地腾云之法也不可知。”
马二先生举眼一看,楼中间接着一张匹纸,上写冰盘大的二十八个大字一首绝句诗道:“南渡年来此地游,而今不比旧风流。湖光山色浑无赖,挥手清吟过十洲。”后面一行写“天台洪憨仙题”。马二先生看过《纲鉴》,知道南渡是宋高宗的事,屈指一算,已是三百多年,而今还在,一定是个神仙无疑。
人家不过是带他抄了一条近路,他便认为是神仙的“缩地腾云”之法。人家略施小计,在诗作上稍作手脚,马二先生就认为他是个活神仙,可见其生活常识之匮乏。
从以上分析可知,八股科举时代因为考试内容的单一和范围的狭窄,造成读书人知识的匮乏,以及整个士林空疏的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