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应将“玩”进行到底

2015-08-15范丙军

语文天地 2015年31期
关键词:玩味内功扫地

范丙军

好玩,玩出“乐”,玩出喜欢来。玩好,玩出“情”,玩出感觉来。好玩是前提,玩好是追求。玩,关键是玩什么、怎么玩。语文课整天积累字词句,整天品味人世间古今中外无限的情感,大到家国忠孝,小到个人离合,教师自己尚且感到味同嚼蜡,甚至麻木不仁,十六七岁的学生岂不无聊到难以忍受?

举个简单的例子,教师读《陈情表》《出师表》有几人落过泪,更不要说次次读次次落泪了。既然如此,以“玩”的心态来对待语文课,有何不可?所以,“玩”的引入主要是先让学生觉得语文课好玩,然后再求玩好,直至在“玩”中追求其中之味,是为“玩味”。语文教师应该把“玩味”作为语文课的不懈追求,将“玩味”进行到底。下面仅就两点谈谈个人感受:在课堂上“玩进生活”,在课堂上“玩出效果”。

一、玩进生活

学生之间可以开诚布公地发表自己对玩的看法,讨论玩的得失,交流玩的行为自制等等。只是到此为止还不行,毕竟不是心理课、班会课,是否可以把玩引入到语文的范畴?比如请学生推荐有关玩的文章(小说、散文、诗歌等),请学生交流自己在玩后写的文字,并引导他们将这种感觉升华,如阅读叶芝的《当你老了》,听听莫文蔚的演绎也行,读读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或者鼓励学生把教材中所有相关的内容重新组合成一个新的板块来进行研读等等。这样由生活到作品,由自我到他人,由感受到文字,不断地“玩味”,不断地深入,这样的语文课有什么不可以呢?

当然,紧扣所谓的语文的本务——学习语言表达的内容,知道它表达了什么含义、表现了什么情感……学习语言表达的形式,探究该含义的情感是用怎样的形式和技巧表达出来的,这没有错,但这更是从理论上,从愿景上来讲的。一旦进了课堂,面对着活生生的学生,他们年轻甚至可能幼稚,他们可能固执甚至偏执,他们会有沉重的学业压力甚至有时候近乎崩溃,他们也会无聊、疲劳、打瞌睡,提不起一点兴趣,什么也听不进去,什么也不想干……这时,不妨还是先想想该怎么“玩”,比如先玩笑,再玩味,争取把语文课玩得转,而不用太担心语文课上学生会“玩物丧志”。有时,在课堂上玩进生活中学生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增加语文活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二、玩出效果

有的课堂,“喜欢音乐的老师不仅用上了黄梅戏的《西厢记》选段,还融入了邓丽君的《路边的野花不要采》,阿牛的《桃花朵朵开》以及刘若英的《分开旅行》……”当然只是“用上”“融入”,还是为学语文服务,这样的课堂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语文课不要搞得太沉重,太沉重反而容易造成低效乃至无效。因为那样的语文说起来给人感觉高大上,做起来可能就远不是那么一回事了。从这个角度看:语文是玩出来的,“玩”是一种开放的语文教育观的实践。

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想,如果我们不认同“玩”语文,那么我们是以怎样的严肃状态来教语文、学语文的呢?低层次一点,围绕考试,扎进题海,应试技巧,摆弄素材……高层次一点,扩大阅读,品味语言,强调语用,时常练笔……但是不要忘了,要取得效果,关键还是在于“学”的主体——学生。激不起他们的兴趣,调不动他们的参与,一切都会落空。所以,只有玩起来,玩好了,才会有好的学习效果。

当然,还是那句话,课堂上玩好语文,关键还是看怎么玩。过去有句话说,学好文武艺,卖与帝王家。“学语文”与“练武功”确实是有类似之处的,都需要练好扎实的基本功。不少武打小说里常写到扫地可以练内功,但怎么扫?包括用什么扫帚,扫多长时间,握扫帚有什么要领,扫地的动作该怎么规范等等。而语文之“玩”也是如此,应多想想怎么玩出效果来。

谈到语文课的效果,有人提出课堂的效果就是要“立竿见影”。如果还从内功修炼来说,不同意此主张的人主要考虑的是“内功”要想练成还不得十年八年,立竿见影岂不是虚谈?提倡立竿见影的人则主要考虑的是,如果每天的扫地工作没发生效果,只见“竿”不见“影”,那么哪怕扫三十年也只能是个熟练的“扫地工”,岂能练出内功?所以必须每天通过正确的练习来增加内功,内功每天都在增强,只是一时看不见摸不着罢了。时间久了,自会功力惊人。此所谓“十年磨一剑”而成“霜刃”。

具体到语文课堂,有教师赞成“立竿见影”,有教师又很不以为然,其实只是理解的侧重点不同而已。强调“立竿见影”是针对语文课堂低效乃至无效而言的,它让我们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是不是毫无根据地瞎“玩”?比如教学目标的设置虚、伪、远、假、大、空,毫无操作性。有教师教一篇课文就要让学生达成一堆目标,尤其是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好像学一篇文章就可以让人醍醐灌顶,立地成佛似的。这样的课堂教学目标不过是自娱自乐、自欺欺人。其实,情感目标更多地不是靠我们学几篇文章就能达成的,是学生所处的整个环境长期对他作用的结果。所以,要想课上玩出效果,就要注意玩的设计、玩的层次、玩的步骤。

比如讲对仗时先玩玩对对子、写对联,搜集一下自己见过的印象深刻的对联来玩味玩味;写议论文前先通过辩论来为论点的可靠性、论证的思辨性打打基础;用日常课上的零碎时间讲故事、讲成语、晒名言、荐文章、诵唐诗、唱宋词、演演课本剧等。

再比如积累素材时让学生与歌词“谈恋爱”,玩味一下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与王菲的《但愿人长久》,毛宁的《涛声依旧》和张继的《枫桥夜泊》,以及“窗外的麻雀,在电线杆上多嘴”的拟人,“死了都要爱,不淋漓极致不痛快”的夸张……特级教师蔡伟老师的作文教学就利用学生喜欢流行歌曲的心理,大胆将其引入作文教学,通过仿歌曲标题、换歌词、找错误、翻用歌词、填词或仿写、写艺术评论、演唱自己创作的歌曲等步骤,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而且“化腐朽为神奇”,为作文教学提供了别具一格的素材。

可见,玩本身并无问题,不过玩也要讲究一个“立竿见影”的意识,要精心设计“玩”,要努力避免空玩、乱玩。玩不仅要玩“逗”“唱”“演”,更重要的是保证这些玩的形式有益于学语文。曾听过一位教师教《雨霖铃》,他通过让学生“演”来揣摩“执手”与“握手”“牵手”“拉手”等动作的不同,进而揣摩词句表达的感情。“演”的时候学生先是不好意思,也有笑声,后来慢慢进入情境,由用词想动作,由动作品用词,逐步体会情感的表现。这样的“演”,这样的“玩”,就有不错的效果。

总之,不要一味地认为“玩语文”就是不务正业,就是游戏课堂,就是玩世不恭。玩语文只是换一个学语文的心态,换一个学语文的方式,做的还是语文的事,立的还是语文的德,定的还是语文的魂。

猜你喜欢

玩味内功扫地
扫地机器人
音乐评论家的“内功”修炼——论八项追求
妈妈洗衣我扫地
玩味之秋
扫地扫到树上面
“练好内功”;企业逆势而上的秘密武器
玩味唇情
玩味绘像
潍柴 练好内功赢天下
绝世武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