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新论

2015-08-15周梅

语文学刊 2015年6期

○周梅

(甘肃省舟曲县城关九年制学校,甘肃 兰州 746300)

本文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课文《再见了,亲人》为例,谈谈我的阅读教学。

一、初读,扫除文字障碍,感知课文内容

初读是初次接触课文,学生可以边读边画文中的生字新词,借助拼音和字典,扫除阅读中字词障碍,达到读正确的要求。因此,在此环节,要做好几项工作: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重点指导:噩、嫂等字的笔画顺序。

2.读好生词,积累词语:战役、硝烟、雪中送炭、情谊、捣米谣、同归于尽、噩耗等词。

3.认清多音字:供(gōng)应、乘(chéng)机等。

4.把课文轻声读一两遍,注意不错、不添、不漏、恰当的停顿。

二、读通,边读边议边思,理解课文内容

就《再见了,亲人》一文来看,主要做好以下几点,初步体会人物感情:

1.读好祈使句,感受祈使句的特点。

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

小金花,不要哭了,擦干眼泪,再给我们唱个《捣米谣》吧!

大嫂,请回去吧!

祈使句在这里不表达命令,而表示恳求,表达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

2.读好反问句,体会中朝人民的友谊。

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反问句表达了中朝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强烈的感情。

3.读好描写具体的句子,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真是雪中送炭啊!

“带着、顶着、冒着、穿过”,这些动词,可以想象朝鲜人民冒着生命危险给志愿军送粮食的情景,要引导学生多读几遍,把它读通读顺,读出感情来。

4.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细读,品词析句,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在这个环节,对课文逐句逐段认真仔细地读,理清课文的段落层次,找到关键词句,通过分析研究,综合概括,弄清课文讲的是什么道理,表达的是什么思想感情。

1.辨析词语,弄清词义:

战争、战役、战斗

1)“战争、战役、战斗”都是讲什么?

2)这三个词语有什么不同?

3)小结归纳:“战争”的使用范围最大,它包括若干次“战役”,课文中的五次战役各是朝鲜战争的一部分。“战役”的范围比“战斗”大,一次战役包括若干次战斗,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讲到的争夺五九七·九高地的战斗就是上甘岭战役中的一次战斗。

4)练习巩固。

在解放()的决战阶段,中国人民解放军经过无数次(),终于取得了辽沈、平津、淮海三大()的伟大胜利。

2.品词析句,体会感情。

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真是雪中送炭啊!

1)读句子思考:“雪中送炭”什么意思?

2)这个词在课文中,你是怎样理解的?“雪”指什么?“炭”呢?你能用这个词语说句话吗?

3)“打糕”是怎样送来的?(顶、冒、穿)通过这些词语,你能看到什么?明白什么?(慈母对儿子的关爱,是慈母给儿子送去的温暖,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啊!)

3)读这句话时,应该怎样读呢?

通过对词语基本意义和比喻义的理解,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的内容,领悟了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句式变换,比较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是反复和层层推进的。如课文前三个自然段,都是以反问句结尾,这种句式表达的感情,要比一般句子强得多,如何让学生领悟这种句式表达的强烈的感情呢?教学时,教师不妨采用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这种反复手法的表情达意的效果。

4.举一反三,掌握学法。本篇课文还有个特点就是采用情节重复的构思框架和结构相近的构段方式。课文前三段结构相似,按“劝慰——回忆——赞扬”三个层次来说明朝鲜人民与志愿军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因此,教学时自然把这个作为教学重点之一,可以采用导读第一自然段,扶读第二自然段,自读第三自然段的方法进行教学,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

1)交给方法,理解线索。(学习第一自然段)

A.听老师朗读,想想,这部分课文具体回忆了大娘哪几件事?除此之外,还写了哪些内容?

B.这件事里,哪些句子和词语最能看出大娘爱志愿军?为什么?请你找出来做上记号,并认真读一读,想一想,这些词句表达了什么感情?

C.这段话是围绕着哪句话来写的?

D.归纳学法:找出回忆部分,扣住词语理解——理清每段层次,把握段落中心——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内在情感。

2)尝试学法,理解课文。

运用学习第一自然段的方法学习第二、三自然段,为了帮助学生学习,可以设置几个问题:每个自然段回忆了哪些事情?哪些词语说明他们爱志愿军?可以分成几层?表达了什么感情?然后让学生读读、想想、议议、划划,自学课文。

四、诵读,回归全文,读写结合

1.引读全文,升华感情。

师:(陈述,创设情境,意在引读)1958 年,中国志愿军就要凯旋回国了,在火车站,志愿军战士依依不舍与前来送行的朝鲜乡亲挥手告别,不停地呼唤着——

生:(读课题)《再见了,亲人》

师:一位白发苍苍的朝鲜大娘紧紧地拉着战士们的手,战士们深情望着大娘,无比激动地说——

生:大娘,停住你送别的脚步吧!

师:这几天,您太累了!

……

(以下是最后的引读)

师:列车已经远去,可大娘,小金花、大嫂及朝鲜乡亲们还伫立远眺,战士们一遍又一遍地凭窗呼喊——

生: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读到这里,文虽尽而意无穷,学生领悟到中朝两国人民鲜血凝成的友谊是何等的深厚啊,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也就迎刃而解。

2.熟读成诵,积累语言。作为优秀文化作品,一旦背得滚瓜烂熟,牢固地贮存在记忆仓库里,并能随时提取应用,就会终生受益。要达到终生不忘,非一朝一夕之功,要全身心投入,用全部器官去感受,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基础上进入角色朗读,达到“彼之气机,为我之气机,彼之句调,为我之句调”的境界。教学中可以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如配乐朗读,边诵边舞,看图背诵,课本剧表演等,让文字入脑入心。如背诵第一自然段,指导学生按“劝慰——回忆——赞扬”结构顺序,结合插图试背,积累语言。

3.换位思考,深化“亲人”内涵。张田若先生曾撰文提倡阅读课文要做到“四个挤进去”:读书要挤进去;思维要挤进去;大面积训练要挤进去;练笔要挤进去。管建刚老师也提出“指向写作的阅读课”,提倡读写结合。

《再见了,亲人》一文,前三自然段结构相似,都是按“劝慰——回忆——赞扬”来行文,都以志愿军的口吻向朝鲜人民倾诉别情。现在反过来想想,以朝鲜人民中的一员,面对即将回国的志愿军,你会怎样来挽留志愿军,你会想到志愿军为我们朝鲜人民做了哪些是事情,你会采用怎样的方式来表达朝中人民的友谊。展开你的想象,先说说,再把它写下来。这一训练结合点,不仅做到“读写”结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本文的特点:情节重复的构思框架和结构相近的构段方式,及作者反复的表情达意的方法。同时也进一步明白了“亲人”的内涵:在志愿军眼里,朝鲜人民就是亲人;在朝鲜人民心里,志愿军战士就是亲人,真正理解力课题《再见了,亲人》的含义。

这“初读——通读——品读——诵读”的过程,体现了一篇课文阅读的总体过程和层次性,在每一个读的过程中,又包含了若干小的训练层次。只要层层到位,就能读懂课文,就能提高阅读课的效果。

[1]周君奇,黄坤鹏.如何开展整体阅读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1(19).

[2]王宝祥.阅读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尝试[J].语文学刊,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