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个“了”的句法、语义和语用分析

2015-03-13胡明亮

语文学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句法省略谓语

○胡明亮

(岭南师范学院 外语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

一般认为,现代汉语的“了”表示两个助词,一个是附着在动词后的动态助词,一个是附着在句尾的语气助词。[1]42~45我们将前者称为“了-1”,将后者称为“了-2”。本文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方面,探讨“了-1”和“了-2”的相似和不同之处,以期为汉语教学和研究提供参考。

一、两个“了”的句法特征

(一)“了-1”句法位置

“了-1”附着在动词之后,一般称为动态助词,[1]55也可以简称为“词尾-了”。

(1)a.他买了两本书。

b.张老师打听了三四次。

c.乔治从图书馆走了出来。

d.我送了他两本书。

e.李四购买和珍藏了一幅名画。

例(1a),“了-1”用于动词“买”后。例(1b),“了-1”用于动词“打听”和补语“三四次”之间。例(1c),“了-1”用在动词“走”和趋向补语“出来”之间。例(1d),“了-1”用在动词“送”和间接宾语“他”之间。例(1e),“了-1”用在并列的两个动词“购买”和“珍藏”之后。总之,例(1)各句表明,“了-1”的位置在谓语动词之后。

(二)“了-2”的句法位置

“了-2”是附着在谓语部分,即动词短语上的,可以称为“动词短语-了”。请看下面的例句。

(2)现在蒙你这样开导我,实在觉得同志们对我太热情了。

例(2)的语气助词“了”,不可能附着在整个句子“现在蒙你……太热情了”,也不是附着在第二个短句“实在觉得同志们对我太热情”上。只能是宾语分句“同志们对我太热情了”的一个成分。但是,说“了-2”附着在分句“同志们对我太热情”上也不对。下面,我们用副词检验一下。

(3)a.同志们大概对我太热情了。

b.他也许回家了。

c.你是不是已经买了书了?

例(3a)的“了-2”只能附着在“对我太热情”,并不附着在“大概对我太热情”。同样,例(3b)句的“了-2”是附着在“回家”,而不是附着在“也许回家”。既然“大概”和“也许”不在“了-2”的范围内,那么主语“同志们”和“他”更不在其范围之内。就是说,“了-2”并不是附着在句子“同志们大概对我太热情”和“他也许回家”上。同样,例(3c)的“了”,只是附着在“已经买了书”这个动词短语上,而不是“是不是已经买书”,更不是“他是不是已经买书”上。如果把“了-2”看成附着在动词短语上,就避免了上面的尴尬。

还有,“了-2”与其他句尾助词不同,处于其他语气助词的内侧,如(4a-b)。试对比“是……的”句(4c-d)。

(4)a.他已经买了菜了吗?

b.他也许回到家了吧?

c.他是昨天买了菜的。

d.*他是昨天买了菜了的。

e.*他是昨天买了菜的了。

例(4a)和(4b),“了-2”分别在“吗”和“吧”前。例(4c)是合法的“是……的”强调句。例(4d),“了-2”在“的”前,句子不合法。例(4e),“了-2”在“的”后,句子也不合法。由此判断,“了-2”是与“的”处于同一个层面。赵元任(1968:247)将“了-2”称为phrase suffix,似乎也认识到“了-2”是附着在动词短语上的。[2]247

总之,两个“了”在句法结构上呈现一些相似之处,都附着在动词性成分上。两者的差异是:“了-1”是附着在动词上,而“了-2”是附着在动词短语上。“了-1”在“了-2”的范围之内。

二、两个“了”的语义特征

(一)相似之处

“了-1”和“了-2”在语义上具有相似之处,都表示某种变化。有学者为了汉语教学的便捷,强调两者的相似之处,认为“从单个句子来看”,下面(5a)和(5b)两句的意思“并没有太大的差别”。[3]

(5)a.我已经问了老汪。

b.我已经问老汪了。

因为两个“了”都是从动词“了”(liǎo)虚化而来,所以在语义上必然带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下面分析两者在语义上的区别。

(二)“了-1”的语义

“了-1”附着在动词上,语义是该动词表示的行为或者过程完成了。如(6a-b)。

(6)a.一次在路上,一个好心人给了他一块糖。

b.安排好了再回来。

在例(6a)中,“给了”是过去发生的事情,这是“了-1”的主要语义特征。在例(6b)的连动式中,“安排好了”是“再回来”的条件。因此,不论是过去还是将来,“了-1”都是表示完成。

“了-1”表示“时前”,即Givon说的precedence,[5]278,隐含着“过去”的意思。[6]叶南(2006)统计了275处用“了-1”的句子,其中267例,即97%,表示“过去完成的时体意义”,如(6a)。只有8例,即3%,是表示“将来完成”,如(6b)。[4]而且,这种表示将来完成的用法都出现在另一动词之前,即连动式。高霞、曹晓宏调查了汉语“了”字句翻译成英语的情况,发现大多数句子翻译为英语的过去时,他们因此认为汉语也有“时制”。[7]因此可以说,“了-1”既表示时,也表示体。

因为“了-1”表示完成,它对附着的动词也有语义上的要求:“了-1”附着的动词表示可以完成的行为和过程。我们看例(7)。

(7)a.他买了三本书。

b.他瘦了很多。

c.他会了足球。

d.他学会了足球。

例(7a)的“买”表示瞬间行为,“买了”完成,该句合法。例(7b)的“瘦”本来表示状态,“瘦了”表示“瘦”的过程,故该句也合法。例(7c),“会”只能是状态,无法被解释为过程,所以不太好。如果是(7d)“他学会了足球”,就好多了,因为“学会”是一个过程。

有时,谓语动词既可以表示瞬间行为,也可以表示持续、反复行为,于是产生了歧义,如(8)。

(8)a.我看了三天。

b.“三天前看完了,看完的状态持续到某一时刻”

c.“三天前开始看,一直看到现在”

例(8a)会有不同的解释,是因为动词“看”有歧义,既可以是“看一次”,也可以是“持续、反复地看”,于是产生两种可能的解释:(8b)“三天前看完了,看完的状态持续到现在”,或者(8c)“三天前开始看,一直看到现在”。需要注意的是,句子的歧义产生于动词“看”本身的歧义,而“了-1”的“完成”意义没有变。

(三)“了-2”的语义

“了-2”附着在动词短语上,表示情况的改变,这就比较正确地概括了“了-2”的语义。既然表示改变,其动词就不局限于可以完成的行为和过程,也可以是状态,如例(9)。

(9)a.他吃饭了。

b.我不想当老师了。

例(9a),“吃饭”是可以完成的行为。该句有歧义,可以是“他吃了饭了”省略“了-1”,也可以是“从不吃饭转变为吃饭的状态”,即“开始吃饭了”。例(9b),“不想当老师”是状态,加“了-2”,表示由“想当老师”转变为“不想当老师”。

有人则强调“了-2”语义的其他方面。金立鑫在讨论例(10a)时认为,“了-2”(句尾“了”)两个最核心的意义是:(1)从某个时间点开始,(2)一直到参照时间(通常为说话的/现在)。他据此将“了-2”的意义概括为“起始”。[8]

(10)a.老张很长时间没有读书了。

b.老张很长时间没有读书。

根据金立鑫的解释,(10a)的意思是“老张没有读书”这件事从过去某个时点开始,一直到说话时。[8]但是我们发现,例(10b)的句尾虽然没有“了-2”,但仍然有“起始”的意思。两句的区别在于,例(10b)仅仅陈述“老张很长时间没有读书”这件事情,并没有“情况改变”的意思;而例(10a)用了“了-2”,就有了“情况改变”的意思,即“老张”的情况从原来“很短时间没有读书”,转变到现在的“很长时间没有读书”。因此,“了-2”的核心语义不是“起始”,而是“情况改变”。

我们再回到例(5)“我已经问了老汪”的句子,并加了两个“了”都出现的情况,如例(11)。

(11)a.我已经问了老汪。

b.我已经问老汪了。

c.我已经问了老汪了。

例(11a)只有“了-1”,意思局限于“问”这一事件本身的完成。例(11b),只有“了-2”,产生歧义,可以理解为省略了“了-1”,也可以理解为“我已经在问老汪了”。例(11c),两个“了”都出现,既有“完成”,也有“情况改变”,意思是“我已经问了老汪,你就别再问了”,或者“我已经问了老汪,所以我现在什么也知道”,等等。

从上分析可知,“了-1”和“了-2”均可以表示完成体。但两者的不同之处是:“了-1”附着在动词上,表示动词表示的行为的实现,“了-2”附着在动词短语后表示情况的改变。“了-1”的语义“完成”包括在“了-2”的语义“变化”之内。

三、两个“了”的语用功能

“了-1”和“了-2”的使用,与语境密切相关。下面我们通过更长的语篇看这两个“了”的语用功能。

(一)表示信息焦点

两个“了”都可以改变句子的信息分布。汉语句子通常将话题放在句子的前部,将评述放在句子的后部。评述往往是新信息,需要突出。但是,通过虚词等手段,句子的信息结构也可以改变。如,叶南提出,“了-1”的省略,可以突出“了-2”的信息,如例(12)。[4]

(12)a.史工程师正准备去上海时,儿子来(了)信了。

b.已经闻到(了)大海的气息了。

例(12a)中,“来”后省去“了-1”,则可以突出“了-2”表示的结果,即“信”。同样,例(12b),省去“闻到”后的“了-1”,也突出了“了-2”表示的结果,即“大海的气息”。其实,叶南的“突出”,就是指句子信息的重新排列。

谭傲霜指出,“了-1”的位置,与需要突出的句子信息有关,如(13)。[9]

(13)克萨雷斯(船长)从旅行包里取出了紫色衬衣和短裤,脱去身上撕成碎片的衣服,穿上干净整齐的服装。

谭傲霜认为,在“取出”、“脱去”和“穿上”三个谓语动词中间,作者偏偏在“取出”的后边加了“了-1”,放慢了节奏,突出了第一个动词“取出”及其宾语。[9]就是说,在评述的三个部分,作者用“了-1”强调第一个部分,将读者的注意力吸引过去。

(二)省略加强衔接

两个“了”的省略,也可以加强语句之间的衔接。如,Chu和Chang(1987)注意到,一连串带“了-1”的谓语出现时,省略前边的,只保留最后的一个,可以加强语段的衔接,如例(14b)。[10]

(14)a.两国政党领导人交换了意见,交流了经验,加深了了解。

b.两国政党领导人交换意见,交流经验,加深了了解。

比较例(14)两句,可以看出例(14a)各个评述都得到强调,但是节奏放慢,衔接也较松散。而例(14b)省略了前两个“了-1”,各部分的衔接更紧凑,节奏更快。

同样,“了-2”的使用与否,也与语篇衔接有关。过多使用,也会减弱句子之间的衔接。例(15a)引自二年级汉语班美国学生的汉语作文。

(15)a.今天我上popular culture课了。我在那儿学了三个小时。课虽然很长,但是我喜欢。

b.今天我上Popular Culture课。那门课上了三个小时,虽然很长,但是我喜欢。

例(15a)的第一句尾用了“了-2”,停顿较长,与下文连接松散。改为例(15b),就紧凑多了。

(三)实际语篇

“了-1”和“了-2”的使用,与话语的分段有关。[11]下面,我们用(16)的例子,说明两个“了”的句法、语义和语用功能。该语段可以分为四个话题链,如例(17)所示。

(16)有一次,陈二在外面赌博,输了不少钱,债主追上门来,陈大很生气,拿出家法将陈二狠狠打了一顿。陈二怀恨在心,心想若哥哥死了,那就轮到自己当家做主,也不至于为一笔小小赌账挨打了。(燕垒生《眉间痔》,载《故事会》2013年8月上)

(17)A.a.有一次,陈二在外面赌博,

b.输了不少钱,

B.债主追上门来,

C.a.陈大很生气,

b.拿出家法

c.将陈二狠狠打了一顿。

D.a.陈二怀恨在心,

b.(a)心想若哥哥死了,

(b)那就轮到自己当家做主,

(c)也不至于为一笔小小赌账挨打了。

话题链(A)以“陈二”为话题,用两个分句说明“陈二”的两件事情,“赌博”和“输了不少钱”,其中第二个小句“输了不少钱”用了“了-1”,表示一个话题链的结束。话题链(B)的话题是“债主”,只有一个小句,与下个话题链(C)联系紧密,因此没有用“了-1”或者“了-2”。话题链(C)以“陈大”为话题,用三个小句说明“陈二”的三件事,“很生气”、“拿出家法”和“将陈二狠狠打了一顿”。只在最后一个小句“将陈二狠狠打了一顿”用“了-1”,表示焦点,也表示话题链(C)的结束。话题链(D)又以“陈二”为话题,用两部分(a)和(b)说明该话题。其中(b)本身又由三个小句构成,是“心想”的内容。“若哥哥死了”用“了-1”,表示假设的情况,即“死”这个行为的完成。“那就轮到自己当家作主”不用任何“了”,是为了与下面“也不至于……”一句紧密相连。而最后一个小句“也不至于为一笔小小赌账挨打了”用了“了-2”,表示假设的变化,同时表示话题链(b)、话题链(D),以及整个语段(16)的结束。

四、小结

两个“了”从同一个“了”分化而来,很多方面非常相似,都附着在动词性词语后边,语义都与变化有关,语用上都可以突出重点,通过省略加强衔接。但两者又有所不同。在句法结构上,“了-1”附着在动词后,更靠近谓语的核心;“了-2”附着在动词短语后,属于谓语的外围。在语义上,“了-1”表示“完成”,“了-2”表示情况改变,包含了“了-1”的语义。在语用上,“了-1”标记较低话题链的结束,而“了-2”则可标记更高语段的结束。就是说,“了-1”在句法、语义和语用上的辖域,均比“了-2”小,如下表所示。

表1:“了-1”和“了-2”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Chao,Yuen-ren.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M].Berkeley,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8.

[3]祁晓倩.“了-1”和“了-2”的语义相似性及对外汉语教学[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11).

[4]叶南.“了”在单句、复句和语段中的时体意义及其分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7).

[5]Givon,Talmy.Syntax-A Functional-Typological Introduction[M].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84.

[6]Chu,Chauncey C.A Reference Grammar of Mandarin Chinese for English Speakers[M].Peter Lang,1983.

[7]高霞,曹晓宏.时制的汉英对比与“了”的时间表达[J].保山学院学报,2013(1).

[8]金立鑫.“没”和“了”共现的句法条件[J].汉语学习,2005(1).

[9]谭傲霜.助词“了”的语义、功能和隐现问题[A].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0.

[10]Chu,Chauncey C.(屈承熹),and Vincent Chang(张武昌).The discourse function of the verbal suffix-le in Mandarin[J].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1987(2).

[11]Chang,Vincent Wuchang(张武昌).The Particle Le in Chinese Narrative Discourse[D].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博士论文,1986.

猜你喜欢

句法省略谓语
非谓语动词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偏旁省略异体字研究
短句—副词+谓语
句法二题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中间的省略
非谓语动词
信息结构与句法异位
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