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 使 程 诗 集 》 考 述

2015-08-15后玉洁

语文学刊 2015年34期
关键词:诗集越南笔者

○后玉洁

(西南交通大学 人文学院,四川 成都 611756)

《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以下简称《文献集成》)由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越南汉喃研究院合编,于2010 年5 月出版,收录了14 世纪至19 世纪越南使者53 人共计79 部著作,依原样扫描。在本书出版之前,《越南汉喃文献目录提要》与《越南汉喃文献目录提要补遗》均由台湾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分别于2003 年与2005 年编纂出版,且同时建立“越南汉喃文献目录资料库系统”以方便研究者和读者检索,这些文献的出版与检索系统的建立的确为中国学者研究越南汉文学提供了便利,但这些文献的形式多限于“提要”,并未能系统、全面地展现越南汉藉文献的原貌,这对于系统全面地了解越南汉藉、保存在越南的中国古籍,了解越南在历朝历代中是如何受到汉文化的影响以至于产生了一些集中国文化大成的诗人、文学家,通过越南文献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文化习俗、文化交流等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而《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以影印越南所存文献原件的方式展现了历史上越南官方使节北使中国时所撰写的汉文记录,“这些作品以诗歌或散文形式呈现,内容涉及出使途中日记、见闻纪事和抒发离家乡愁的杂感等,还有一些作品绘制了从升龙(越南河内)到燕京(中国北京)沿途线路图,每个使团经过或停留的地点都绘制地图,并题诗吟咏。”[1]除展示文献原貌外,《文献集成》还请中国学者为每种文献撰写提要一篇,侧重介绍文献中与中国文史相关的内容。书中系统地方展示了公元1314 年至1884 年这五百多年间中越两国友好交往的历史,从侧面系统地反映了14 世纪到19 世纪的中越交往史,在我国以往的域外汉文学研究中,学者们的关注点多集中于东亚日本与韩国,其他周边国家鲜少得到关注遑论研究,近年来越南作为古代中国的藩属国,其所存汉藉也日益受到关注,葛兆光(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院长)提出“从周边看中国”的概念,认为:“越南的燕行文献和这些中国的越南记载对读之下,可以发掘古代中国与越南人在相互观看,而从这种彼此“对视”之中,既可以看到传统中国文化在古代越南的长久影响,也可以看到古代越南对中国认识的变化,以及各个民族、国家和历史意识在近世的逐渐形成,当然还可以看到当时中国和越南社会实况和风俗细节,特别是在他们南北穿行千里途中,还可以了解活生生的生活景观。”[2]而越南使节在出使过程中留下的汉文记录也的确较为全面展现当时中国的人文景观和政治环境,然而由于这些文献以手抄本居多,且混杂喃字,文献数量多,不易阅读,虽然每部文献前都有提要,但仍有许多作品没有得到充分的考辨分析,在阅读过程中,《使程诗集》中的一些问题引起了笔者的注意。

《使程诗集》收录于《文献集成》第八册,据笔者统计,诗集中共收录诗歌一百四十九首(包括他人赠诗在内),其中,有部分诗歌存在题目或所咏景点重复的现象,细读发现诗歌在叙述中亦有前后矛盾之处,又与收录于同册的阮偍的《华程消遣集》有不少共同之处,且诗集中所收诗歌风格不统一,除了出使途中所作的吟咏中国风景、抒发出使途中情感、记录出使途中见闻的诗歌外,还多次出现不似出使期间所作诗歌,这些诗或者基调凄凉、或者涉及越南国内景点,同时还有大量记游诗、閒适诗,这些诗歌读来都很难令人将其与“出使”二字联系起来,因此其作者问题值得探讨,原著内题著者为潘清简,当为误题,在由金菊园撰写的提要中已经对潘清简生平进行简介,并考证出书中部分诗歌写作时间与潘清简生平不符,因此《文献集成》将作者题为“佚名”。笔者亦认同此观点,并在文中他处发现更多能证明该文献并非潘清简所作的证据,下文中笔者将对其进行补充。提要中其他关于《使程诗集》的考辨均有理有据,这裡不再赘述。同时,通过对本书的细读,笔者认为此书中不仅存在作者误题的问题,诗集的写作时间、诗集性质,均有探讨价值。

一、《使程诗集》写作时间考

金菊园在提要中写道:“《赠广西巡抚陈大人》《赠定州知州郭守朴》二首,经考,道光十二年(1832)在任之广西巡抚为祁姓,同年在任之定州知州则为王仲槐。郭守朴(民国二十三年《定县志》卷九作‘郭守璞’)任定州知州的时间为乾隆五十六年至六十年(1791 ~1795),则诗中所涉陈姓广西巡抚应为乾隆五十五年至五十九年(1791 ~1794)间在任的陈用敷。综合推考,此次出使的时间应该在乾隆五十六年至五十九年(1791 ~1794)之间,其时正当越南西山朝,而《使臣诗集》之作者并非潘清简无疑,其他则待考。”由此可知本次出使时间当在1791 ~1794 之间,且其书前虽题名作者为潘清简,但经过金菊园简单推理可知作者当为误题,关于作者的问题在接下来章节中笔者将对此进行详细论述,此处首先考证本书的写作时间问题。除金菊园提出的证据外,《使臣诗集》第十七首有《和李宪乔》并附:在柳城。可知作者写作此诗时,李宪乔应当在柳州。李宪乔,清乾嘉间高密诗派代表人物。据《皇朝文献通考》卷五十二,乾隆四十一年(1776),李宪乔为贡生,六十年(1795)知归顺州事。又吴时任《皇华图谱》第七首有《书示伴送李宪乔》并附:“举人,授柳州知县”,吴时任出使时间为景盛元年,即乾隆五十八年(1793)。又据《国朝畿辅诗传》卷四十四,王希曾一节:“乾隆甲寅,余牧象州,柳城李少鹤……”李宪乔号少鹤,乾隆甲寅为一七九四年。可知,一七九三至一七九五年间,李宪乔任柳州知县,并于同年知归顺州。吴时任于一七九三年出使并留下作品,可知本诗作者出使时间当为一七九四至一七九五年,因此,《使程诗集》的写作时间可以确定在一七九四至一七九五年之间。此时越南处于西山朝时期。

二、《使程诗集》作者考

在阅读《使程诗集》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诗集中所收之诗,有部分存在题目或所咏景点重複现象,诗歌叙述中亦有前后矛盾之处。

诗集第四十二首诗为《和周霖原韵》,第七十九首为《和秀才周霖原韵》,两首诗内容不同。据《遵义府志》卷十:周霖,字雨篷,嘉庆辛酉举人。嘉庆辛酉为一八〇一年,可知一七九五年时,诗人与当时还是秀才的周霖相遇,并有来往唱和行为,这裡与周霖唱和的诗人,如果是同一位,笔者认为在题名时应当有所标注,而这两首诗的诗题并未注明,因此笔者以为应当是两位不同的人所作。

诗集第六十四首诗题为《未登黄鹤楼,过汉江有感》,诗中云:“未曾散步赏楼前,舟泛长江浪接天。”由此可知,作者在这次出使过程中并未登上黄鹤楼,而之后的第八十首、第九十首,均有诗题名《登黄鹤楼》,且内容并不相同,是两首不同的诗。使者应当不会对同一景点作两次描述,因此笔者认为这两首《登黄鹤楼》应该出自两人之手,然而这又与之前的未登上黄鹤楼的情况有所出入。由此,笔者初步认为《使程诗集》的作者可能并不仅仅出自一人之手。

在《文献集成》第八册中,同时收录了西山朝阮偍的《华程消遣集》(以下简称《消遣集》)。该诗集分为前集与后集,前集收录阮偍于乾隆五十四年首次出使所作诗作,后集收录阮偍于乾隆六十年二度出使时的诗作,据郑幸提要:“阮偍(1761 ~1805),原名侕,字进甫,号省轩,别号文村居士。著名文人阮攸之兄。后黎朝景兴四十四年(1783)举人,旋补侍内,官翰林院供奉使、签书枢密院事等职。及阮文惠灭黎,复仕西山朝,历官翰林院侍书、东阁大学士、枢密院行文书、兵部左奉护、中书省左同议等职。入阮朝后,屡被召留京城,不数年,受迫而卒。曾于西山阮氏光中二年(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景盛三年(清乾隆六十年,1795)两度担任乙副使一职,出使清朝。”笔者据此将《使程诗集》与《华程消遣集》进行了比较,发现二者之间不乏相似之处,现列举如下。

第一是地点相同处。《使程诗集》第八首《过鬼门关》与《消遣集》前集中《过鬼门关》同题;第七十四首《过滹沱河怀古》与《消遣集》前集中《滹沱河怀古》题目相类;第九十三首《巴陵道中记见》有句“蜀道如何出道崎”,与《消遣集》前集《巴陵道中》句“蜀道如何出道难”相类。

第二是两本诗集中有共同提及的人物。《使程诗集》第十一首有《赠工部侍郎》,根据武辉瑨《华程后集》第七首《横州舟次,即席饯仙佃阮副使回程》,中有“两番涉历诚无愧”之句,侍郎当为武辉瑨。又可知本诗作者与阮偍皆与武氏相识。除此之外,《使程诗集》第一百零三首有《赠武长送朱老爷》,《消遣集》中后集有《贺文护送朱大老爷预千叟宴御赐寿杖蟒袍》与《赠别旧护送原泗城府正堂朱大爷》两首诗,《消遣集》里称朱老爷为“文长送”,而《使程诗集》称其为“武长送”,又《使程诗集》中有《和文长送原韵》与《饯文长送张老爷》两首,而《消遣集》中并未出现与文长送相关的诗,因此笔者以为这裡可能是《消遣集》的抄写错误。由金菊园所撰《使程诗集》提要可知,护送官有“长送”、“短送”之分,短送送一程,长送则一路陪伴上京,因此朱老爷应当为阮偍此次出使的护送官,并在将阮偍等送达之后卸任。而本诗作者应当都与朱老爷相识。

第三是出使经历相同。《使臣诗集》第七十七首《圆明殿夜直谒见》有句“万寿楼前迎凤辇”,《消遣集》后集《应制》(其一)有句“六旬御宇週花甲”,其二有句“位正乾元六十春”,可知出使时,恰逢乾隆六十大寿;又《使程诗集》第七首《过衡山即事》有“往返频繁历七年”之句,《消遣集》后集《过关偶述》则有“七年两度玉门关”之句。由这两句诗可以看出两首诗的作者都曾出使中国,并且其中间隔了七年时间,上文已经提过,《消遣集》作者阮偍曾于一七八九年和一七九五年分别出使中国,其中刚好间隔七年,而《使程诗集》的作者也刚好有过间隔七年出使中国的经历,笔者以为这样的情况绝非巧合。

综合以上三种情况,笔者认为《使程诗集》的作者很有可能是曾分别于一七八九年和一七九五年与阮偍共同出使过中国的越南使臣,且这个“作者”应当不止一位,也即是说,《使程诗集》并非由单一作者完成,而应该是一本杂抄了多位使臣作品的合抄集。也正由于多人作品混杂,抄写者并未加以排序,便直接抄进集中,才造成了《使程诗集》编排混乱的情况。

三、《使程诗集》性质考

上文中,笔者提出了《使程诗集》是集合了多位越南使臣出使诗句的合抄集,但笔者以为,合抄集并不能代表这本诗集的性质,因为诗集可能还混进了部分非出使期间的,不知作者的作品。

据笔者粗略统计,《使程诗集》大约收录进一百四十九首诗,由第一百零五首《谒二青洞》开始,诗歌基调骤然转变,不仅混入写于越南各景点诗歌,如墨洞、二青洞、天蓬庙等,内容亦多与出使无关,而是感慨人生苦短,世事无常,嗟歎怀才不遇的不得志之作。在这四十多首诗中,类似《雨中有感》、《中秋有感》、《感怀》这样的感怀诗多次出现,且诗歌基调都甚为凄凉,如第一百一十七首《中秋有感》:

春去秋来年又暮,飘零嗟我更堪悲。

伤时惜景双舒膝,感旧愁新半攒眉。

日暮已无人看烛,更筹还有客吟诗。

丁宁莫洒功名泪,未雨蛟龙亦在池。

诗中明显抒发了作者年纪已长却未取得功名的悲愁心绪,并能感受到作者认为自己并非池中物,只是时运不济,因此一直沉寂的心理。而能够被越南国派往中国的使者,往往都是越南官员中的佼佼者,他们的心情应当是高昂的,这样的诗作,显然不可能是正在出使的使者所作。

又如第一百三十二首《感怀》:

烦恼忧思枉自徒,赢输得丧自修修。

春残转觉花无用,人老方知岁不留。

第一百四十首《秋夜有感》:

秋漏愁予故此长,几番捣枕又槌床。

蝇穿夜帐深中吠,风向冬衣敞处藏。

但觉有愁消岁月,只因多病怯风霜。

诗成莫怨无知己,还有霜蛾下女墙。

第一百四十一首《冬令有感》:

北风如歛剪人寒,对向茶炉借火温。

病怯读书颜枕卧,贫羞借债人向言。

不妨有酒能留客,争奈无衣恶出门。

晚看轻烟在村脚,半青半白两层分。

以上三首都明显反映了作者年事已高,事业无成,晚年生活潦倒的窘迫景象。这与使者在出使途中的心情也是完全不相符的。

还有两首《自警》:

耳目聪明男子身,古何人也我何人。

未经学问安能道,历著繁华岂解贫。

富也不骄方是礼,敏而好学谓之文。

公明记此尼山教,德不孤兮必有邻。

第二首:

得高吟处且高吟,莫把赢输看古今。

已出口言无药救,可欺心处有天临。

在家始觉农桑重,养子方知父母心。

还有一言君自记,贫而无□富无淫。

观这两首诗的情思,仿佛已经取得一定成绩的人对自己的警醒,含有自我鞭策的心绪,不似不得志的人所作,亦不似老年人所作。

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记游诗,如《题墨洞山寺》《题明月寺》《题严陵钓台》《登五凤楼早望》等,又有如《居园》《景园》等闲适诗,风格杂乱。出使途中,使者多记录所到之地的人情、地理风貌,又或者是与当地文人官员的唱和诗,这裡许多诗歌显然都不是产生于出使途中,更像是其他越南诗人平日所写的诗歌,笔者认为这是抄写者在抄书过程中又混进了其他越南诗人的作品,因而出现了这样的现象。

综合以上论述,笔者认为,《使程诗集》当为一本混抄性质的文献,其中既有越南使者在出使途中的诗作,也有其他越南诗人所写的日常感怀、游玩诗歌。其作者,除了与出使相关的诗歌应当是由与阮偍共同出使过中国两次的越南使者所作,其余的诗歌作者并无确切定论。文献的写作时间,笔者亦只能确定出使期间的诗歌应当作于一七九五年,其余诗歌时间待考。

[1]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越南汉喃研究院.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2]葛兆光.多面镜子看中国[N].中华读书报,2010 -07 -05.

猜你喜欢

诗集越南笔者
读图
越南Vedana餐厅
诗集精选
老师,别走……
诗集精选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诗集精选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越南百里“银滩”
诗集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