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孟子的养气说对士阶层的影响

2015-08-15冉兰

语文学刊 2015年34期
关键词:养气施舍正气

○冉兰

(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北京 100000)

在中国古代社会和传统文化中,知识分子阶层通常被称为“士阶层”。《说文解字》上这样写道:“士,事也。数始于一,终于十。”孔子则说推十合一为士。段玉裁注曰:“引申之,凡能事其事者称士。”由此可见,士在早期阶段就带有一种较为强烈的务实肯干色彩。

士作为一个阶层的出现大约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其社会地位排在大夫地位之下,却又在庶民之上,属于下等贵族。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转型,宗法制度逐渐瓦解,社会流动性逐步加剧,士阶层的地位开始下移并逐渐向庶民靠拢,下等贵族和平民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这一时期士阶层的人数大增,这样的变化也导致了士阶层的社会责任与社会定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动,士从依附于固定的封建关系中分离出来了,形成了一种“士无定主”的自由状态。

二、孟子的养气说

孟子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唯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由此可以看出孟子的养气说主要是针对士阶层提出来的。即士,是明白义理的,即使没有相当的物质资产也能够保有上天赋予我的那种人之所以为人的善心,但细民确实做不到这一点的,所以,就一般人民而言,孟子主张制产,使人民富足以侍奉父母,养家立业,即解决人民的物质生活问题,之后再教以人伦,从群体生活上予以教导。而对于无恒产有恒心的士,要求则是更高一些了,具体说来就是主张进一步的修身,即养气。

孟子所谓的养气,养的究竟是什么“气”?从原文看来,应该就是指的“我知言,我善养浩然之气”中的“浩然之气”。但当追问到何谓浩然之气的时候,孟子也直言“难言也”,只说它是一种至大至刚的气。但从下文的描述中不难感觉到,这种浩然之气不是血气,而是一种反映人的精神面貌的气,或者进一步说是一种道德之气。孟子其人其文都具有很强的感召力,细读《孟子》就能够感觉到字里行间都充盈着一股英迈的道德之气,能够察觉到人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与天地并存的大写的人,这种道德之气变化着人的生命气质,在千年后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这种英气。为了更好地说明“浩然之气”与一般的血气的区别,孟子列举了几个例子进行说明:

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挠,不目逃,思以一豪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无严诸侯。恶声至,必反之。孟施舍之所养勇也,曰:“视不胜犹胜也。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畏三军者也。舍岂能为必胜哉?能无惧而已矣。孟施舍似曾子,北宫黝似子夏。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贤,然而孟施舍守约也。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孟施舍之守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也。”

孟子认为北宫黝之勇不过为血气之勇,即为以牙还牙之勇,而孟施舍之勇为求胜之勇,则只是用力罢了,这两种勇都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的勇,还不是精神道德层面上的勇,浩然之气可以让人不动心,然此不动心又有别于告子“心如枯槁”式的不动心,它是一种至大至刚之气,且可以直养而无害,而塞于天地之间,由是,当面临大是大非之时,因为胸中尚存浩然之气,真正的英雄豪杰便能做到舍生而取义。冯友兰先生曾以曾子的守约与孟子的集义相比对,指出前者是就事而论,而后者则以心理状态而言。

1.孟子的养气说对士阶层的影响。在杨墨之学充斥社会之际,孟子心怀着一种“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高度社会责任感站出来,继任和发扬儒家思想,以悠远的历史意识和深厚的文化感受以及高屋建瓴的视野,上承孔子之说,下启后进之儒,开辟出一条人文主义大道。

“浩然之气”是孟子提出的,在人生而为人的这种强烈道德感的号召下产生的一种英气逼人的精神状态,它对于塑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特征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最典型的就是在这种浩然之气的影响下形成了士阶层的独特气质特征,中国的知识分子身上都带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曾子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开始,就透露出他们那心怀天下,心系于道的终极愿望,从言谈举止中隐约能够感知到他们那宽广,坚强的心灵。这正是因为他们保有了天降生民的那份善心,并且养其正气使其塞于天地之间,达到了一种“大丈夫”的境界。在之后的历代士人中,都可以看到孟子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

2.孟子的养气说对当今大学生人格培养的启示。当代的大学生在现今知识分子中占有相当比例,他们接受着高等教育,占有着相当部分的教育资源,并且他们中有部分同学有资质继续深入研究个门学科,为社会作出贡献。但是伴随着多元化世界的进程以及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日趋功利化、世俗化,而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应该养正气,扬正气,追求真与善,对大学生的教育也应该重视正气培养,孟子的“养气”说强调了人在道德修养和完善过程中的主体性价值。

大学生在锻造自己人格的时候,应当有意识的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重视培养自己的正义感,一身正气不会凭空而来,正气的最要紧内容是有能够明辨是非的能力,这种能力最基本的要求是能够判断。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的做法是要不得的。明辨是非不仅是对大学生的价值观而言的,这也应该是他们的处世准则,泥沙俱下的例子太多,但是只要把好心中的那个评价标准,我们的真诚就是对这个社会良心的守候。二是不断地对自己进行修为。只有对自己的言行不断地进行修为,才能够让正气驻着于此,作为儒家的亚圣,相比于孔子孟子的为人与为文都给人一种气势沛然,理直气壮,张扬自我的感觉,孟子没有《易经》所谓的“视索索,履索索”,反而是“说大人,则邈之,勿视其巍巍然”。充满着一种批判意识,不畏权势的豪迈之感。孟子养气说也充溢着正大光明,豪迈英俊之气,源于其对自己光明磊落的内在精神和道德的自信,源于其对浩然正气的内养,因此,当代大学生的正气培养也重在涵养其光明磊落、刚正立身的言、行。

孟子“养气”的最终目标是达到“仁”,也就是做到“善”,“养气”二字,着眼处全在一个“养”字。从古至今,他的养气说浸润了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时至今日,仍然鼓舞着知识分子们重视自身的修为,完善自己的人格,以士阶层独有的那种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为理想而努力。

[1]钟英战.孟子养气说:古代养生学与价值观的引入[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66-68.

[2]王文钦.主体精神的后天涵养──论孟子的养气说[J].文史哲,1995(6):66-68.

[3]李宗强.孟子“养气说”初探[J].理论导刊,1998(7):43-45.

[4]傅永聚.孟子“养气说”浅析[J].齐鲁学刊,1992(2):128-131.

猜你喜欢

养气施舍正气
夏天养生要先养一身“正气”
长歌正气重来读,我比前贤路已宽
正气方天祥
嗟来之食
阅读理解精练精析
清风正气
论《筱园诗话》中的“积理养气”
健康上手指南!不要做弱鸡小公举!初秋补血养气So Easy!
The Circus
奉献与施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