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民歌塑造高职学生的情感美

2015-08-15佘平刘芳

语文学刊 2015年7期
关键词:中音歌唱家唱法

○佘平 刘芳

(1.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 环境经济系,湖南 长沙 410114;2.保险职业学院 国际保险系,湖南 长沙 410114)

2014 年12 月底至2015 年1 月上旬,文章作者分别在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和保险职业学院发放了200 份调查问卷(每个专业25 份),收回有效问卷197 份。接受调查的学生来自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工程造价、涉外旅游、环境信息技术和保险职业学院金融保险(客户管理与服务)、保险实务(汽车保险)、保险实务(核保核赔)、中外合作办学(金融服务)等8 个专业或专业方向。在接受调查的197 名学生中,173 人是普通高中毕业生,职高对口生24 人(分别是电子商务专业11 人、涉外旅游6 人、环境信息技术5 人、车险专业2 人)。在湖南省近70 余所高职院校中,我们两所高职院校的办学实力与办学水平至少在中偏上的位置;新生入校高考分数多在200 分与400 多分之间;除了少数职高对口生,8 个专业或专业方向有文科生也有理科生;接受调查的学生有一年级也有二年级:故这一次的问卷调查应该具有代表性,三个视角的调查及相应的分析与结论也应该具有普遍意义。

一、入校前接受音乐教育的情况汇总与分析结论

1.情况汇总

接受调查的学生中,32 人表示:入大学前没有开过音乐课;38 人称音乐课虽然被排进过课表,但却被其它课程占用。两者之和占到了35.7%。

会识谱或不太熟练能识谱的是67 人,只占总数的34%。其中能识简谱的是30 人;能识五线谱的是17 人;两者都能识的是20 人,仅10%多一点。

接受过短期(累计一个月或以下)专业培训的有15 人;接受过较长时间段(累计2 个月及以上)专业培训的有14人。两者之和占14.7%多一点。

2.分析结论

目前的普通高中教育依然还是高考决定一切,素质教育不可能真正全面彻底地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只是开始简单地“制器”,忽视或根本无法兼顾“育人”:故无论普通高中还是中职学校都不可能对学生实施“美育”,这当然包括音乐。所以,有的学校学生课表中干脆不排音乐课;有的排了却不上;有的上了却不专业、不系统、不深入,致使大部分学生不会识谱,简谱和五线谱都能识的真是凤毛麟角。

虽然有超过14.7%多一点的学生接受过专业培训,但那是因为:有些家长在孩子还小的时候为了培养小孩好的爱好而报的培训班;要不就是考虑到高考竞争激烈,报考艺术类院校则文化成绩要低得多,所以在中学尤其是高中时艺术类考生必须进行的一种校外专业培训。完完全全是因为内心热爱去参加专业培训的在个别访谈中暂时还没有碰到。

二、声乐趣向的情况汇总与分析结论

1.情况汇总。就歌曲风格而言,喜欢通俗歌曲的是134人,比例占到了约68%;喜欢汉族民歌的是64 人;喜欢戏歌的是7 人;喜欢蒙古族(草原)民歌的有6 人;没有1 人喜欢藏族民歌。

就歌曲唱法而言,喜欢通俗唱法的有116 人,比例约占65.9%;喜欢原生态唱法的有48 人,比例约占24.4%;喜欢美声唱法的有35 人;喜欢民族唱法的仅有28 人。

就歌曲声部而言,喜欢中音的有134 人,比例高达68%;喜欢低音的有45 人;喜欢高音的仅有28 人。

就中国著名的民歌高音歌唱家而言,无论是男高音还是女高音歌唱家,没有1 人能准确或较为准确地对他们(她们)进行排序。在喜欢的民歌歌唱家中,22 名学生提到宋祖英;13 名学生提到李谷一;8 名学生提到彭丽媛;5 名学生提到阿宝;张也、汤灿、雷佳各被提到一次。除阿宝外没有一人提到民歌男高音歌唱家。表面上看,134 人喜欢中音的歌,但却没有一个人清楚哪些歌唱家是中音歌唱家:如戴玉强本是美声男高音,董文华本是民族唱法女高音,却也被他们混淆成了中音歌唱家。

就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内容而言,恋家(思念或热爱家乡)的有9 人;喜欢励志类歌曲的有43 人;喜欢其他歌曲的是25人;喜欢感情(爱情)类歌曲的是120 人比例超过60%。

2.分析结论。从歌曲风格来说,现在高职院校的学生基本上不知晓中国歌坛盛行过或正在盛行的草原歌曲(蒙古族民歌)和藏歌(藏族民歌),你要问他们听没听过《高原蓝》、《高原情》、《天边》、《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唱首情歌给草原》、《呼伦贝尔大草原》、《草原上的山杏花》或《玛尼石》、《憨憨的阿爸》、《男人的心》、《扎嘎啦雪山》等非常美的草原歌曲或藏歌的话,他们十个有九个会让你失望。喜欢汉族民歌的虽然有一些,但估计他们把汉族民歌理解成了“名歌”,所以后面把阿宝当成了民歌歌唱家。他们最喜欢的是抒发个人情感的“爱呀恨”的通俗歌曲。

就歌曲唱法来说,喜欢民族唱法的竟然最少,美声次之,原生态唱法稍多一点,喜欢通俗唱法的最多。实际上,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最需要科学的发声方法,需要经常的专业训练,甚至需要先天比较好的音色,民族唱法的声音位置更靠前以保证音色的亮丽,因此这两种唱法应该是最美的,但可能难以达到,所以喜欢的人少。原生态唱法可能被他们理解成了“不加修饰的唱法”,通俗唱法其实技法很多但他们可能理解成了“最随意自由的唱法”,所以他们最喜欢这两种唱法。说穿了,他们需要适合抒发个人情感的原始自由唱法,不需要美的或者抵触美的唱法。

说到歌曲声部,中音难唱,低音更难唱,中音和低音当然很美。但高音更应该被年轻人喜欢,因为它们荡漾着最高亢亮丽的声音、抒发着最热烈高尚的情感、散发着最明显的美。高职院校学生不喜欢高音歌曲,只能说明他们缺乏纯洁炽热的感情、积极向上的精神和挑战难度的勇气。闲散自由甚至有些萎靡颓丧的他们自然就喜欢口腔共鸣居多的“中音”和哼哼唧唧的“低音”,真正混合共鸣的很美的中音、低音大家他们是不知晓的:他们究竟有几人知道关牧村、廖昌永、杨洪基、德德玛和张秋林、刘跃、彭康亮呢。调查问卷中专门设计了问题来考察他们对民族唱法高音歌唱家的了解,他们只能列出本省(籍贯在湖南)的宋祖英、李谷一、汤灿、雷佳,另外只提到彭丽媛和张也,蒋大为、阎维文、吕继宏、王宏伟、刘和刚等男高音歌唱家竟然没有一个人被他们提到。最美的民族唱法男高音和女高音对他们而言基本上是一个陌生的世界。

就歌曲的情感内容而言,喜欢、追求爱情符合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崇尚励志则反映了他们的进取心与愿意吃苦的心理准备。但不太热爱和思念自己的家乡,则反映出他们的麻木和不知道感恩:不热爱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不感恩自己的父老乡亲,只能说明他们不清楚父辈的艰辛和生活的不容易。再回过头来说他们向往的爱情,就不可能是纯洁、崇高的爱情了。

三、高职学生器乐喜好的情况汇总与分析结论

1.情况汇总。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喜欢钢琴的有9人,其中1 人考过级;1 人觉得钢琴“醇厚舒畅”,1 人觉得钢琴“优雅”,1 人觉得钢琴“回旋起伏、雄厚有力”,还有1 人喜欢钢琴是因为它可以“弹奏出最多的音”。喜欢吉他的有3人;但没有1 人能说出吉他的音色特点。喜欢笛子的有2人;其中1 人说其音色是“清亮悠远”。喜欢葫芦丝的竟也有2 人;其中1 人称其音色特点是“悠扬”。喜欢二胡的有1人,称其音色特点是“悲凉、凄楚”。喜欢风琴的有1 人,认为其音色特点是“清爽”。喜欢器乐的总人数是18 人,不到10%。

2.分析与结论。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喜欢器乐的学生总共才18 人,不足10%的比例。这其中不排除真正的爱好者,但更多的往往也是想走艺术这条路以通过高考这座桥,高考失败(没能考取一本或二本的艺术院校)后才选择了高职院校。他们虽说喜欢器乐,有些也能说出所喜欢器乐的特点(不一定是音色特点),但他们的专业演奏技巧往往都还处在比较低的水平,能够较完整的完成一个曲目的人并不多。

三个视角的调查概括起来:如果不是家长为了培养小孩的个人爱好,如果不是想通过艺术挤过高考这座桥,则基本上不会有人接触声乐和器乐。对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而言,音乐的美他们是没有理解、没有发现、没有领略的。他们歌路狭窄、境界很低、唱法不美、沉醉个人情感而哼哼唧唧或“为赋新词强说愁”。

我省高职院校的学生没有音乐美的阳光照耀,是不是享受了其他的美呢。

音乐作为高职学生的个人爱好之一,其实就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了。但我们还是在问卷中单独设计了一个“像音乐或比音乐更吸引自己的爱好”的问题。汇总的情况可就令人深思和担忧了。

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喜欢玩游戏的人最多,有21 人;喜欢舞蹈的有12 人,其中有3 人喜欢街舞;喜欢美术的有11人;喜欢阅读的有5 人,看书的有5 人,看小说的有4 人;喜欢美食的是9 人,喝茶1 人,喝红酒1 人;喜欢看电视剧有6人,其中1 人喜欢看韩剧;喜欢文学的有2 人,写诗1 人,写文章1 人;喜欢动漫的是4 人;喜欢书法的有3 人;喜欢摄影的是2 人;喜欢旅游的是2 人;喜欢玩手机的是2 人;喜欢美女或男人的各1 人;最后,还有5 人喜欢睡觉。

原本是197 人接受了调查,而有“爱好”(有些根本就不是爱好)的不过99 人,再加上10 人“只喜欢音乐”,什么“爱好”都没有的是88 人,比例竟然超过40%。一个什么都不“爱好”的人不就是一个麻木不仁、没有快乐的人吗?那这就真有点“行尸走肉”了。

而在“爱好”中:喜欢美食、喝茶、红酒,喜欢睡觉,喜欢美女或男人,这三个方面其实可以看作基本的生理需求,把生理需求当成爱好的总共有18 人,比例超过9%。这些人实际上也是没有真正爱好的人,和上一类人比较,至少他们还有欲求。

最普遍的“爱好”是:玩游戏,喜欢动漫,玩手机,总共是27 人,比例是13.8%。说得夸张一点,他们就是沉迷于网络、是网络负面作用的受害者。

在正当的爱好中:喜欢阅读、看书、看小说、看电视剧及喜欢文学的有22 人,写诗、写文章各1 人,总计24 人,12%多一点。这一部分可以看作是有求知欲甚至有表达欲、创造欲的人。喜欢舞蹈和美术的人排在前列,但人数并不多比例并不高,这很有可能和音乐一样,是早年的短期培训或高考竞争所致。在我们看来,拥有真正的正当爱好的人太少了:书法、摄影、旅游各2 人,这简直不成比例了。

最让调查者奇怪的是:在接近200 人的被调查者中,竟然没有1 人提到爱好篮球、乒乓球等体育运动和象棋、围棋等智力游戏。也许他们参与过,但没有深刻体验吧;再不我们就但愿有点偶然吧。否则就太可怕了:增强体质与发展智力都不“爱好”,这人还算成长着的人吗?这一代不就要急剧退化掉吗?中国还有明天吗?

综合起来看,现在高职院校的学生接近一半(超过49%)的人没有正当爱好,超过13.8%的人沉迷于网络(实际比例可能更高),仅12%多一点的人求知欲尚存,拥有正当爱好的人比例太低,他们不愿意动不愿意想——这一代太令人失望了。

追究深层次的原因,也许是生存生活条件舒适甚至优越,从小到大他们基本上没干过家务事或其他体力劳动,不知劳动甘苦的人是不懂得生活之不易的;再加上他们大都是独生子女,习惯了自我中心和索取,所以他们是不知道感恩的;生活体验的贫乏与肤浅渐渐使他们麻木和懒惰了;恰逢电脑与手机满天飞的时代,他们自然就是其负面作用的受害者了。这又是一个太宽广而深刻的课题了。

因为劳动是生存与生活的根本,失去了劳动实践,人便品尝不到酸甜苦辣,体验不到人间真爱与人情冷暖,更兼较多较长时间地生活在网络虚拟世界,再加上父辈的爱却也没能深深地温暖其心灵:这就导致了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还不具备丰富、健康、积极的情感。唯有民歌才能唤醒他们应该有的喜怒哀乐,才能挖掘他们的善良之心、同情之心、感激之心、助人之心,才能培育出他们纯洁、向上和崇高的灵魂。一句话,民歌在所有的艺术中、在所有的他们可能的爱好中,将是最普遍、最容易被接受、最有效的塑造其情感美的手段。

我们建议,湖南省所有的高职院校都应该让民歌走进学生心中:如果有可能,可以在尽量多的专业中开设《民歌欣赏》选修课;各高职院校如开设了全校性的公共选修课,则可以在全校音乐爱好者中开设《民歌欣赏》公选课;成立由2 至3 名教师指导的民歌协会学生社团,开展民歌歌手介绍、民歌知识与理论、民歌曲目演唱技巧等讲座,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民歌演唱的汇报演出,每年举办一次由协会组织的校园民歌歌手大赛。就《民歌欣赏》课程而言,除了汉族民歌之外,还可以把蒙古族民歌和藏族民歌涉及进来,课程内容一定要精心挑选有代表性的民歌歌手和情感非常美的曲目,让尽量多的让学生参与进来,授课者自己了解得比较多且也能较好地演唱是最好的了。至于民歌的情感美,可以集中在爱国之情、乡情、亲情、友情和爱情五大类情感上,下面分述之。

爱国之情的美。主要源于乡土意识和民族认同感两种心理因素。前者是因为传统华夏文明以农耕为本,祖祖辈辈与土地相依为命,这就使得人们无论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都与土地建立了难舍难分的关联,因此不少歌曲多以土地为典型意象,通过描写对土地的眷念和感恩,来抒发爱国之情,《多情的土地》(杨洪基等民歌歌手演唱过)、《红土香》(邬成香或徐沛东演唱过)、《大西北》(王宏伟演唱)即是代表曲目。后者是因为中华民族本就是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民族共同体,在文化交流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了以民族认同感为核心的群体心理,这种群体心理也是爱国之情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代表曲目如《歌唱祖国》、《亲吻祖国》、《祝福祖国》、《我爱你中国》、《锦绣江南》等。

乡情的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特点是家国同构。家庭不仅在社会结构上而且在伦理精神上都是传统中国社会的细胞。如此,乡情就与爱国之情紧密相连。乡情扩展为爱国之情,而爱国之情反过来强化乡情。这类歌曲要么表现思乡(怀念)之情,如《思乡曲》(故事片《海外赤子》插曲)、《鼓浪屿之波》、《那就是我》(孙维良演唱);要么表现恋乡(热爱)之情,如《故乡是北京》、《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前门情思大碗茶》、《故乡恋》(吕继宏演唱)、《最美是故乡》(耿为华演唱)、《我的陕北村庄》等。

亲情的美。血浓于水,亲情无私。传统中国社会非常看重亲情。而在现代社会中,人际交往的范围空前拓展,频度空前增大,故而人际真情却严重缺失,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感到无助、不安甚至恐惧。这时,家庭便成了避风的港湾,成了情感绿洲。因此,民歌对亲情的赞美,可以强化人们的亲情观念,激励人们呵护亲情、巩固亲情、永葆亲情,并延伸和拓展这种无私的爱,在全社会建立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这类歌曲既可以表现广义的亲情,如《我为亲人熬鸡汤》、《父老乡亲》、《情深谊长》、《看见你们格外亲》;也可以表现狭义的亲情,如《白发亲娘》、《父亲》(刘和刚演唱)、《母亲》、《儿行千里》、《拉住妈妈的手》、《你还能陪妈妈多久》、《妻子》、《妻子辛苦了》、《离家的时候》(刘和刚演唱)。

友情的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友情与亲情甚至爱国之情常相并列。在儒家忠、孝、节、义四德中,如果说忠在现代语境中可以被诠释为爱国之情,孝在传统语境中是亲情的一个重要方面,那么义无论在传统语境还是现代语境中都可以说是友情的一个基本要素。民歌对友情的赞颂,可以激起人们对友情的重视和追求,促使人们友善地对待他人,生发博爱之心。这类歌曲要么惜友,如《驼铃》、《思念》、《烟花三月》;要么思友,如《永远是朋友》、《遥远的朋友》。表现友情的歌曲大多能够让欣赏者体验到温暖、舒适的美感。因为无论是离别时对朋友的留恋和惋惜,还是久别后对朋友的思念和祝福,都能够让设身处地的听众会觉得不再孤独无助。

爱情的美。爱情是男女之间倾慕对方、渴望与对方结合的一种强烈情感。它既包含人的自然属性(性本能),也包含人的社会属性(性伦理)。爱情是人生和艺术的永恒主题。但真正的爱情除了怦然心动,还意味着慎重;除了渴望拥有,还意味着给予;除了自私,还意味着责任。大学生们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们一定要追求纯洁、高尚的爱情。民歌对纯洁高尚爱情的讴歌,可以激发青年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促使他们更加深刻地领悟爱情的真谛(理解、尊重、关心、奉献)。这类歌曲表现的情感最为丰富多彩,有欣喜,有哀怨,有快乐,有悲伤,有甜蜜,有痛苦,有得意,有惆怅,如《康定情歌》、《绣荷包》、《好一朵茉莉花》、《敖包相会》,《小河淌水》、《想亲亲》、《走西口》、《新走西口》、《三十里铺》、《小调情歌》等。这些民歌(尤其是陕北民歌)在浓郁的地方特色或民族风情中生动地描绘了我国各地各族青年男女之间纯真、炽热、动人的爱情。

最大面积的、持之以恒的以民歌来唤醒、培育、升华高职院校学生的这五大类情感,假以时日,他们的“情商”也就渐渐地发展起来了,高职院校也就有可能同时完成“制器”和“育人”的教育目标了。

附件:大学生音乐修养调查问卷

专业: 年级:

1.上大学前你读的是()。

①普通高中 ②职高

当时学校专门开过音乐课吗()?

①开过V②没有 ③虽排进过课表但时不时被其他课程占用

2.上大学前学会了识谱吗()?①会 ②不太熟练③不会

如能识谱,是简谱还是五线谱()?

①简谱 ②五线谱 ③两种都能识

3.就唱歌而言,你接受过学校之外的专业培训吗()?

4.有②短时间(1 个月左右)地接受过 ③长时间(3个月以上)地接受过

5.在歌曲中,你喜欢()。

①汉族民歌 ②通俗歌曲 ③蒙古族民歌 ④藏族民歌 ⑤戏歌

6.在目前的中国歌坛有以下一些唱法,你喜欢哪种唱法的歌()?

①民族唱法 ②通俗唱法 ③美声唱法 ④原生态唱法

7.听歌的时候,你喜欢听高音的歌还是中音的歌、低音的歌()?

①高音 ②中音 ③低音

8.在下列男高音歌唱家(民歌)中,你能按出道先后给他们排个序吗?()

①李双江 ②刘和刚 ③王宏伟

④蒋大为 ⑤阎维文 ⑥吕继宏

9.在下列女高音歌唱家(民歌)中,你能按出道先后给他们排个序吗?()

①李谷一 ②宋祖英 ③彭丽媛 ④谭晶 ⑤张也

10.下列歌唱家中不是中音(男中音或女中音)的有()。

①杨洪基 ②关牧村 ③德德玛

④廖昌永 ⑤戴玉强 ⑥董文华

11.就歌曲内容而言,你喜欢什么类型的歌?()

①感情(爱情) ②恋家(思恋家乡)

③励志 ④其它

12.你学过什么乐器? 它的音色特点是什么?

13.在乐器学习上,你接受过学校之外的专业培训吗()?考过级没有()?

①有 ②没有

14.在业余爱好中,像音乐一样吸引你或比音乐更吸引你的是(请填写)

15.请列举2 个左右你最喜欢的通俗歌手或曲目(歌曲名)

16.请列举2 个左右你最喜欢的民歌歌手或曲目(歌曲名)

17.①黑鸭子、②凤凰传奇、③玖月奇迹三个组合你最喜欢的是()。

18.如果在大学开一门声乐鉴赏课或某门乐器选修课,你会参加吗?

请简单陈述你的理由

猜你喜欢

中音歌唱家唱法
次中音号在小乐队中的运用策略研究
小歌唱家
歌唱家与报晓员
中音号的基本吹奏法分析
草丛里的歌唱家
唱法、口法、声口与“叶堂唱口”
谈声乐教学中的轻声唱法
跨界唱法的春天——对谭晶参加《蒙面唱将》的思考
“手舞足蹈”破难点——谈“划唱法”在歌唱教学中的作用
亲爱的中音兔,出发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