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有效教学探究
2015-08-15图娜木拉
○图娜木拉
(赤峰市蒙古族中学,内蒙古 赤峰 024000)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学的形式和方法都将有很大的改变。本人认为放在首位应该是教学的目的和内容将是什么?这才是最值得思考的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在哪里呢?答案就在新大纲里。关键是大家应该怎样认识大纲的要求以及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怎样去操作。从前些年我国提出素质教育到现在进行课程改革,应该说初步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但现在提出并开始实施的课程改革一如当年提出素质教育后的情况有几分相似之处。举几个例子说明:比如很多教师很是注重课件的制作,他们觉得这样做才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这也是充分运用了现有科技资源。再比如有的教师非常注重学生的分组讨论。可实际上学生的讨论并没有起到太好的作用。还有就是有些教师特别热衷于学生的角色扮演、绘画以及师生互动等等一些形式。当然还有另一种极端现象就是,有的教师认为课改不课改的都一样,只要让学生记住一些课文要点能应付考试就好。这种说法在应试体制下仍然有效,但随着教育改革和课改的深入,这种论调将不会有太大的市场。那么热闹非凡的种种新形式会有怎样的价值呢?在此我们不细谈这个问题,不过应该肯定各种形式以及花样应有的作用,但笔者认为不能过分强调形式的作用。最重要的应该是教学的有效性。不然教学过程就成了舍本逐末的小游戏了。那么怎么界定这个有效性呢?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是一个通俗而又复杂的教育命题。这一命题和西方教学科学化运动有关。大致的内容就是认为教学过程也可作为一项科学来研究观察。从其核心思想看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本人在此探讨有效性与以上提到的有效教学思想基本一至。但让学生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情况才能算是有效的教学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恐怕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以及不同的意识形态主宰下的社会会有所不同,甚至是截然不同。不过从我国现阶段提出的新课标教学三维目标来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知识,还注重了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了说明问题我们有必要把大纲中的“三维”目标在此重复一下。
具体地说三维目标是:
第一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目标: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基本能力——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第二维目标:
过程与方法 目标: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过程与方法。过程——指应答性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方法——包括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
第三维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目标: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三维的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
在教学中,既不能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不能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
再回到我们探讨的问题。在我们课改后的现实中怎样的教学才算是有效的呢?我们的回答就是能很好地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的教学便是有效的教学。可是正如大纲所提出的要求,我们首先要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其他的方面更是无从谈起。在这个基础上再让学生拥有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学习的能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本人认为这一系列要求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那么在下面谈一谈怎样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历史知识的问题。现在我们教授的任何一门课程都是有用的和有益的。只不过我们的教育体制和教材使得课程和学习变得异常枯燥而已。尤其是历史知识对于我们中国的学生来讲应该是很有吸引力的,不然就不会有大受欢迎的“百家讲坛了”。要想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首先要让他们感兴趣。再者是要打破教师原有的思维定势。必须时刻提醒自己现在所面对的课堂已不再是过去的课堂,现在所从事的教学已经与过去有很大的不同了,同时要让学生知道历史知识的用途以及同他们生活和未来的关系。让他们懂得历史不只是年表和事迹串儿,历史更是生动的过去,个性的人物。在新课程背景下做到这一点也是完全可能的。凡事都有个来龙去脉,历史发展也不例外。任何人都有好奇心和探究愿望。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怎样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通过激发学生们的探究愿望来引领他们的历史课程的学习,这样历史知识的学习就成了轻松的过程。成了不经意间获得的惊喜。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愿望当属第一步,然后教师接着要做的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讨论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培养学生讨论问题和思考问题必须要让他们懂得思考不是瞎猫碰死耗子。思考也不是毫无根据的胡思乱想,同时要他们了解讨论问题也不是随心所欲的胡说八道。讨论问题要有理有据,是以理服人,而非以势压人等基本原则。这样学生有了学习的愿望和兴趣之后教师要做的核心工作应该是培养和引导学生的逻辑思维。要让他们知道世间万物都有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在使学生们拥有了较好的思维品质之后,教师还应当告诉学生们历史现象是纷繁复杂的,它虽然有其发展的规律,但其不能像我们所学的自然科学那样清晰明确。所以除了给学生以逻辑的思考问题的习惯之外还应该让学生懂得必要的辩证思考。同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地去搜集处理信息和材料,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假设。但质疑也好假设也好首先要符合基本的逻辑,此外还得有证据支持其观点。
说到“质疑和假设”我们不得不就有关问题略加展开进行一番探讨。首先,我们肯定“质疑和假设”的积极方面,因为这是创新所必不可少的条件。不过一定要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世上不会有无源之水、无根之树。凡事都要讲究继承与发展。创新绝不是彻底推翻过去所有的一切,而是把过去存在的不合理,不符合实际的和已经过时的一些东西扬弃,继而在引进一些富有朝气的符合实际的合理的成分,这一点是很重要的。所以说提倡创新的同时还要强调科学精神。我们绝不能把创新精神简单地等同于探索精神。探索精神固然很重要,但如果探索精神缺乏科学内核很可能就会造就伪科学和伪学术。当然我们的教学的目的并不是要让每个同学都成为科学家和学问家,可是对每个学生来讲科学精神的培养则是必不可少的。
谈到创新和科学精神,笔者想起了一件在科学史上大家普遍熟知的一个科学家的佚事。这个故事就是被掉落的苹果砸到之后,牛顿爵士便发现并创立了万有引力定律。当然这个故事经后人考证原来并非如此。其实牛顿在被苹果砸到之前就已经在考虑万有引力的问题了,只不过这一砸使他豁然开朗,有了更好的思路而已。正所谓“幸运永远属于有准备的头脑”,我们平时不能指望灵机一动便解决所有难题,更不能指望天上掉馅饼。所以说对于创新来讲勇于探索、科学对待、积极证明、质疑假设、辩证思考缺一不可。不过对于我们教师而言尤其是对于我们历史课的教师而言我们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循序渐进,不能一开始就要求过高。我们首先应该让学生学会积极地思考,科学的对待,然后鼓励他们探索和创新。这里可以引用一句学术界经常用到的一句话,那便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是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角度讲创新。除此以外,我们还应该鼓励学生活学活用,学会融会贯通,学会学以致用,帮助学生建立信心,积极为学生建立复合型的知识结构。
总之,只有历史成为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成为他们探讨探究的对象,那时历史才和他们产生真正的联系,继而使他们去学习、去关注、去思考、从而愿意去掌握历史知识,培养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而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才会在教师的引导下产生正向的情绪,丰富的情感,形成积极的态度和价值观,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做到有效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