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楞严经》中“万法唯心”谈心灵环保

2015-08-15

宜春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心灵

法 缘

(闽南佛学院,厦门 361005)

环境问题可以说是全球21 世纪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人类自250 多年前工业革命之后,为了自身利益,任意地耗自然界的资源,因此在短短的百年内,就以史无前例的规模征服着自然,对自然资源盲目、过量地开采,使得地球在几十亿年形成的财富,几乎耗尽了一半。人类由于对物欲的贪婪追求,对能源的过量开发,导致了各种自然灾难,导致了地球环境的严重污染,又导致了生态平衡的破坏,造成生物与生物、生物与大自然间失去了原有的秩序与平衡。当前地球的能源危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日趋严重。外在坏境的破坏,同时也给人类生存带来巨大的隐患。人类正在尝受着因为满足自己的物欲追求,而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遭受自然界无情报复的苦果。如:大气臭氧层的破坏,造成地球的暖化;森林的无止禁的滥砍乱开垦,造成土壤大量流失,土地沙漠化和风沙危害;净化空气系统的失调,导致雾霾;大量塑胶原材的使用,产生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造成地球备受酸雨的侵害;水源的污染,造成大量海洋生物种的灭绝、珊瑚礁的死亡。地球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和污染,所以从1962 年起人们就开始关注环境保护,以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也制定了一些法律、法规,甚至还采取了一些措施。如果说环境保护是如今社会的当务之急,那么,心灵环保的提倡也有着同样迫切的需要。因为因为“万法唯心”,依正不二,自他不隔毫端,相即相融,物我一如。所以破坏环境,就是伤及自身。环保应从“心”开始,健康的心灵,不仅直接影响到我们的人生幸福,更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生态环境的平衡,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所以生态系统需要环保,心灵更需要环保,正如台湾星云、圣严法师曾高呼的“心灵环保”。而佛教对提升净化人的心灵,完善自我人格,对人生观、世界观的阐述,对心灵环保有其独到之处。以《楞严经》而言就是专门讲“心”,讲“万法唯心”,这对心灵环保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楞严经》中“万法唯心”之理的展开

《楞严经》作为佛教一部非常重要的有关如来藏思想的经典,尽管有一部分人认为其非真佛经,是伪经,①但丝毫没有动摇此经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也并未影响广大僧俗对此经的喜爱与推崇。经中所阐述的思想完全符合佛教的法义,且至深、至广,因此被认为是佛教重要的典籍,与法华、涅槃等经同等重要,以至于历代高僧大德都非常重视此经,纷纷为此经作注释。迄今为止有关此经的注释多达百家,这在诸多大乘经中是极为少见的。近代谛闲、圆瑛、太虚、倓虚、虚云等高僧也极力推崇弘扬此经不遗余力,纷纷赞美此经为统摄佛教经论的教诲指南与禅宗正眼,是绝佳的佛学指导书。此经具有不可磨灭的价值和意义。

全经围绕“心”而展开,此心是指我们人人本具的真心、本性,或者叫做如来藏、妙明真心、佛性、法性、真如、法界、实际等有很多的名词,但词多而义同。此真心众生虽人人本具,但被无明妄想所覆盖,迷而不知,盖而不显。一切众生因迷此真心,故认妄为真,背觉合尘,在生死中轮回不息。若能返妄归真,则是无上菩提、大般涅槃。全经分十卷,又可概括为教理行证四者,此四者全部是围绕一心而展开。正如太虚大师所说:“此皆辨妄明真之真心论,全部经文中,有一贯的中心思想,即是常住真心,故本经以常住真心为基本。信解,即明常住真心之理;修行,即除常住真心之障;证果,即证常住真心之德。”[1](P172)也如憨山大师所谓“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2](P510)经中佛直指阿难第六意识为妄心,它不是我们的真心,故开以七处征心等内容,彰显妄心无处、无体、非心。第六意识妄心被称为无始生死根本,如经中佛直示两种根本时说到: “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3](P108中)可见第六意识妄心不是我们的真心。故经中佛呵责阿难一向所执著之能思能想之意识心就是无始生死之妄本,而竟然以此妄为真,遗失真本。 “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3](P108下)

到底什么是我们的真心呢?故佛尅就凡夫以六根之性直指真心,故有十番显见,彰显真心,回脱根尘,灵光独耀,凝然如如不动,常住不灭不失,不杂不乱,超越凡情计执等。又以汇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四科七大诸法皆如来藏性,来彰显宇宙间一切诸法当体皆是如来藏之所显现。如经中说:“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4](P114上)如来藏妙明真心为一切诸法的本体、本源。 “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4](P110下)《楞严经》认为一切诸法皆是如来藏不变随缘而显现,如来藏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如“水成冰,冰还成水”。[5](P117中)所以如来藏自体不变却能随染净二缘应现十法界诸法。随染缘应现六凡法界,随净缘应现四圣法界。因此一切诸法不过是如来藏“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5](P117中)由此, 《楞严经》认为万法唯心,都不过是如来藏循业发现。如经中佛说:“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3](P109上)如来藏犹如虚空“体非群相,而不拒彼诸相发挥”,[6](P120下)他可以随众生之业俱时俱现,或者不俱时俱现一切诸法。如经中说,“汝以空明,则有空现。地水火风各各发明,则各各现”,[6](P120下)这是不同时同处、不俱时俱现,各各现;“若俱发明,则有俱现”,[6](P120下)这是指俱时俱现。

那么为什么如来藏会循业发现,唯心变现一切万法呢?经中对这个问题作了深度的分析,如卷四富楼那问佛:“若复世间一切根尘阴处界等,皆如来藏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终而复始?”[6](P119下)

关于一切诸法佛教以五阴等四科诸法,或者七大来含括。这一切诸法无非可以分为两大类即有情的正报世界,及无情的山河大地等依报世界。这正依二报皆是如来藏循业发现,唯心所现。到底如来藏如何现万法呢?佛回答富楼那:“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6](P120下)意思是我们真心之体,本具妙明、明妙,并不需要假借加明而明之。如果一定要加明于觉,即此加明于觉的一念就是妄,是不当为而为之。由此,遂将妙明转为无明,真觉转成妄觉。由此一念无明遂生无明业相、能见相、境界相,此即“一念无明生三细”。也就是由最初一念欲加明于觉的无明妄动将如来藏之真空变成晦昧的顽空,此晦昧之顽空就是无明业相,此无明业相本不可以见,但一定要有所见,此即能见相,故结暗而成色,此即境界相。境界相中结暗所成的色为能造依正二报之地水火风四大之细色。②当依“境界为缘长六粗”时,③境界相中四大之细色也转而变粗,即成山河大地之无情依报世界。“色杂妄想,想相为身”,[4](P110下)由妄心摄取少分四大之妄色,如此色心相杂,就变现起有思想、有行相之色心和合五蕴具备之众生,即有情的正报世界。

由此可见,由于一念无明,从真起妄,真心自体虽不变,但随无明污染之缘, “一念无明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变现为虚空、世界及众生之依正二报,也即现一切万法。所以能造世界之地水火风四大也是从真心所起之妄,即无明使真心随缘而有这四大。从《楞严经》卷四四大的生成就能知道,风大不过是一念无明妄心的动相;地大是一念无明妄心之坚相;火大是一念无明妄心的热相;水大是无明妄心中金火二妄蒸润所成。④这四大是构成世界万法之本,无明又为此四大之根本,但无明不离真心,如《大乘起信论》中说:“无明不觉依于本觉。”[7](P577上)因此四大及一切万法皆是唯心所现,万法唯心,故经前会四科,融七大,一一无非如来藏性,就是显示万法唯心之理,如经云:“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圆,含裹十方。”[5](P119中)

总之,从《楞严经》所开显的万法唯心之理,我们能知道,一切诸法也即有情与无情的依正二报皆是唯心所现,因此当体即是如来藏,如佛在讲七大即如来藏时所说:“兼彼虚空,地水火风,均名七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5](P119上)所以宇宙间随拈一法皆是真,法法同体,相即相融,无二圆满,清净周遍法界。此依正二报也是一体不二,自他不隔毫端,相即相融,物我一如。但凡夫因为不明了一切皆是唯心所现,深生执着,故本一切无碍而成有碍,有依正的割裂,自他之分别等分别妄见。由此,便为了满足自身的欲望,肆意破坏周遭的环境,导致了全球性的三大危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造成生物与生物,生物与大自然间失去了原有的秩序与平衡。因此,想要环保,当从心开始。

二、《楞严经》“万法唯心”之理与心灵环保

当前地球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问题日趋严重,地球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和污染。所以从1962 年起人们就开始关注环境保护,以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如包括对珍稀物种及其生活环境、特殊的自然发展史遗迹、地质现象、地貌景观等提供有效的保护。另外,城乡规划,控制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植树造林、控制人口的增长和分布、合理配置生产力等,也都属于环境保护的内容。环境保护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行动和主要任务之一。中国则把环境保护宣布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并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以保证这一基本国策的贯彻执行。环境问题解决得好坏关系到一个国家安全、国际形象、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护环境是保证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家利益。所以在中国,保护环境是中国长期稳定发展的根本利益和基本目标之一,国家非常重视。但当我们在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我们的心灵更需要环保。心灵环保不仅是我们个人的需要,也是整个社会的需要。一位从事生态环保的社会学家曾经指出:“当我们把目光投向满目苍痍的世界时,我们应当明白,对世界最大的毁坏不是别的,而是我们内心燃烧的欲望。如果我们不把爱财之心变成更多的热爱自然,如果我们不把占有的欲望变成存在的审美,如果我们不把对钱的渴望变成对生命意义更崇高的追求,我们的世界是不会仅仅被扬汤止沸的环保行为拯救的。”[8](P74-75)所以,心灵环保也正是生态环保的关键所在。从这意义上来说,当前所采取的环保措施只能暂时治理于标,却不能永久治于本,想要治本得从心灵下手。

通过《楞严经》万法唯心的道理我们知道,人与环境是不可分离同等重要的,依正二报是一体不二,自他不隔毫端,相即相融,物我一如。所以破坏环境,就是伤及自身。人的内在心灵环保与外在环保是一不是二。同时,如果自身心灵不能去妄归真的话,那么对外在的环境自然就不懂得珍惜保护。这依正二报之间是相得互彰,互为表里,一体不二,不可割裂的。所以环保要从心开始。并且心灵的环保更重于外在的环保, 《维摩诘经》中说:“心净就是国土净”,[9](P538中)因此, “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9](P538中)所以环保要从净心开始,心灵清净的程度与环境净化的程度是成正比的。那么到底该如何净心呢? 《楞严经》告诉我们,我们的真心本来清净,从无污染,只是被无明妄想覆盖不能显现。现在只要去掉这个无明的妄想就能使真心的清净光芒显现出来。所以需要去妄证真,妄尽真显。如何去妄证此真心?本经有一别具特色的修行方式,全经教理行证皆是围绕他而展开。这种修行方式就是观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

我们平日六根缘六尘生六识取著分别,起贪嗔痴等惑造杀盗淫妄等业,使我们常劫在烦恼、罪恶、不净等生死长河中漂流,这主要原因就是根缘尘,循尘故而入生死之流。⑤现在要出生死之流,得到清净、圆满、慈悲、幸福的人生便是要旋根脱尘,即六根不向外攀援外尘,而是向内一味入流照性,就可出生死之流,超凡入圣,旋妄归真。如何向内入流照性?如观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所说,依耳根中清净的不生不灭的能闻之性下手起修,反流照性,“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10](P128中)最先反闻闻自性,心光内注,不向外攀援,能使根、尘、识三不可得,到这个境界可以证得人空之境,破我执。到这个境界时仍不能住著,还需加工用行,使能觉与所觉二空之空也空却,此时才是破了法执,使空性达到极圆之处。破了我执和法执,但还有最后一丝生相无明没有去除,所以到此还需在百尺的杆头更进一步,继续入流照性,返流穷根,直至一切生灭有为诸法惑染全部断尽,由此生灭即灭,寂灭现前,妄尽真显。到此时,唯一真心绝待,妙体孤圆,也即是本具真心的全体显现,断妄而证真了。[11](P729-734)到了这个境界,“一念无明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的所有三细六粗之惑染全部断除干净,纯一清净的真心,没有执着、没有烦恼,乃是心灵最圆满、最极净之处。

当断除一切妄想、执着之后,证得本来清净的真心,我们的心灵不仅不会为任何所障碍,一切圆满无碍,相即相融,能够证知万法唯心自他、依正不二,互相摄入,重重无尽,证得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得到这如是大解脱、大自在之境,如经中佛说: “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理事无碍);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事事无碍)。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理事无碍之相);于一毛端,现宝王刹(以正报摄入依报);坐微尘里,转大法轮(以依报摄入正报,事事无碍之相)。灭尘合觉,故发真如妙觉明性。”[6](P120下)观音菩提依耳根断妄证得本有真心时,“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10](P128中)由此可见,当我们的心转染成净之后不仅无有无明等三细六粗的惑染能于一切无所执着,心无贪嗔痴而不造作杀盗淫妄等罪,能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心灵还充满智慧与慈悲,这就是健康、瑕满的人生,就是心灵的环保。心灵的环保就是心灵自我觉悟、提升、净化、圆满的过程。变原本自私自利为自利利他,从过去的人我二元、依正二元转变为人我及依正一体不二,用万法唯心,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认识论看待世界万事万物,使心灵与环境融为一体、心灵的健康和环境的健康融为一体,构建一个环境保护的全息统一实践体系。

万法唯心依正不二的道理告诉我们,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与自然的关系,都是互相影响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心净则国土净,心染则国土染。人类如果解决不了自己心灵问题,又怎么能有美好家园呢?众所周知,当今的社会物质空前繁荣,人们虽然从物质文明的发展中得到了幸福欢乐,但是在精神上却不知不觉为烦恼苦闷、紧张压抑、空虚、迷茫、冷酷、失望等的阴影所笼罩。人类的精神、心灵生活陷入了危机状态,精神田园芜,心理失调,道德沦丧,社会自杀率、离婚率、犯罪率不断地增长。导致现代人心灵生活中出现种种问题,固然有很多其它客观上的原因,但是最终的原因还在我们自身心灵的问题。因为一切问题的产生,都只是因为有我们自身的存在,有了我们自己才会引发种种问题,这正如世间的一切医药、教育、经济、工巧、政治、法律、科学等无一不是为了人类自己的存在而出现,乃至宗教、佛法的出现也是因为我们自身的存在,如果离开人类自己,没有一个众生,那么在一个没有人类的世界里,还有什么问题可言?所以若要解决现代人心灵的病痛,建立幸福的人生,应从自身心灵去寻找原因,从改变自身心灵入手,唯有重视自身心灵的革新、净化、道德的完善乃至智慧的提升,才是根本而彻底的解决方法。如果光靠改善外在的环境,而忘却了对于本身、对于自心的征服、改造,其结果我们不但不曾征服物质,而反被物质所奴役了,被物所转,最终是得不到真正的幸福。所以要解决人类心灵的问题,关键是要从自身心灵下手,依正确的认识去透视宇宙人生的真理,依正确的行为去净化我们内在的人格,才能彻底解除时代心灵问题综合症,这正是所谓“心灵环保”。

而且,当我们心灵问题解决了,我们的心灵就充满了清净、平等、智慧、慈悲、包容、友善,我们这正报的身心得到改变、提升、净化、圆满,那么与我们正报不二的依报世界也相应会变得和谐、清净、美好。“万法唯心”,依正不二,“心净即是国土净”,就如佛或菩萨他们是净而不染的人,所以他们所依的国土都是净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心灵的环保更重于外在的环保。

结语

综上所述,在全球都在呼吁生态环保的今天,我们更希望人们能增进自身的心灵环保。比起人们制定了一些法律、法规,甚至还采取了一些措施来保护环境,我们的心灵更需要环保。通过《楞严经》“万法唯心”的道理我们知道,当我们的心被无明所覆盖的时候,我们便将原本清净的心迷失了,认妄为真,背觉合尘。由于我们不能明了万法唯心的道理,不知依正二报都是唯心所现,彼此之间是相得互彰,互为表里,一体不二,不可割裂的。所以为了满足自身或国家的贪欲,对自然资源盲目、过量的开采导致了生态平衡的破坏,导致了各种自然灾难,导致了地球环境的严重污染,同时,也给人类生存带来巨大的隐患。人类正在尝受着因为满足物欲追求,而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遭受自然界无情报复的苦果。我们不知道人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破坏环境就是伤及自身。我们的心灵还有很多问题我执、法执、无明,这些如果不能去除的话,我们的心就不能清净、圆满,我们的人生也不可能幸福。因此我们需要转染还净,去妄证真。犹如观音菩萨依耳根圆通法门去妄证真,证得本来清净的真心,我们的心灵将不再有无明等三细六粗的惑染,能于一切无所执着,无所障碍,于一切圆满无碍,相即相融;能够证知万法唯心自他、依正不二,互相摄入,重重无尽,证得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得到这如是大解脱、大自在之境;能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心灵还充满智慧与慈悲,这就是健康、瑕满的人生,就是心灵的环保。当我们心灵问题解决了,我们这正报的身心得到改变、提升、净化、圆满,那么与我们正报不二的依报世界也相应会变得和谐、清净、美好。因为,万法唯心,依正不二故。可见《楞严经》 “万法唯心”的道理对心灵环保是有着重要价值和意义的。

注释:

①日僧玄睿:《大乘三论大义钞》载,有一名为德清的僧人认为《楞严经》是房融伪造的,非真佛经。见《大日本佛教全书》第75 册。他这一说法影响了后代人对此经的怀疑,特别是近代日本人持这种观点,受日本佛教的影响,中国近代少部分如梁启超、吕澂等人就持此观点。

②参见般刺蜜帝译《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二:“空晦暗中,结暗为色。”《大正藏》第19册,第110 页下。

③“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这句就是境界为缘长智相、相续相、执取相、计名字相、起业相、业系苦相之六相,较三细相更为可知,较粗显,故称六粗。在《大乘起信论》中也说:“以有境界缘故,复生六种相。云何为六?一者智相……六者业系苦相,以依业受果,不自在故。当知无明能生一切染法,以一切染法皆是不觉相故。”见《大正藏》第32 册,第577 页上。

④参见般刺蜜帝译《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四:“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风大)因空生摇,坚明立碍,彼金宝者,明觉立坚,故有金轮保持国土。(地大)坚觉宝成,摇明风出,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火大)宝明生润,火光上蒸,故有水轮含十方界。(水大)”《大正藏》第19 册,第120 页上。

⑤参见般刺蜜帝译《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四:“则汝现前眼耳鼻舌及与身心,六为贼媒,自劫家宝。由此,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于器世间不能超越。”《大正藏》第19 册,第122 页下。

[1]太虚大师. 楞严大意[A]. 法界圆觉学·太虚大师全集(第七编)[C].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

[2]明·憨山大师. 首楞严悬镜[A]. 续藏经(第12 册)[C].

[3]般刺蜜帝译.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一)[A]. 大正藏(第19 册)[C].

[4]般刺蜜帝译.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二)[A]. 大正藏(第19 册).

[5]般刺蜜帝译.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三)[A]. 大正藏(第19 册).

[6]般刺蜜帝译.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四)[A]. 大正藏(第19 册).

[7]马鸣菩萨造. 真谛译. 大乘起信论[A]. 大正藏(第32册).

[8]济群法师. 心灵环保[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9]姚秦·鸠摩罗什译. 维摩诘所说经(卷上). 大正藏(第14 册).

[10]般刺蜜帝译.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六). 大正藏(第19 册).

[11]圆瑛法师. 首楞严讲义(卷十五)[M]. 上海:上海佛教协会,1981.

猜你喜欢

心灵
心灵奇旅
心灵奇旅
心灵的感恩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心灵安慰
心灵感悟
扩充心灵的“兼容性”
美味下饭剧,胃与心灵的治愈
唤醒心灵
为心灵搭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