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谈汉字构形研究之历程

2015-08-15○卓

语文学刊 2015年16期
关键词:指事六书构形

○卓 婷

(贵州师范学院 文学院,贵州 贵阳550018)

“汉字”是指记录汉语的视觉符号体系。“字”就是指这一符号体系中一个个具体的符号。进一步说,在汉字研究中作为术语的“字”是指:具体的汉语语素与它的视觉形式(即“字形”)的统一体。具体的语素又是具体的语素义(即“字义”)与它的听觉形式(即“字音”)的统一体。因此,我们可以说,字是字形、字音和字义的统一体。

所谓汉字构形就是指,依照一定的理据构造字形。字的义与音来源于汉语语素的语素义与它的听觉形式,字形才是它的本体。所以,对汉字构形的研究也就是汉字的基础理论研究,其他的汉字研究都必须依据这一基础理论。但是,由于历代的汉字研究大是为讲解古代书面文献服务,一直未能足够重视对汉字构形的研究。尽管如此,在漫长的学术史中,汉字构形研究还是从无到有,不断发展。下面我们分三部分勾勒它发展的轮廓。

一、“六书”说

(一)“六书”说的提出

汉族先民在汉字发展的古文字阶段就开始了对汉字的认识,远古时期“仓颉造字”的传说即是印证。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他们开始逐步总结汉字构形,在汉代构建了第一个汉字构形理论——“六书”说。

“六书”这一名称始见于先秦时期。《周礼·地官·保氏》记载:

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此处的“六书”只是指儿童要学习的科目,具体所指不明。汉代古文经学家在解经实践中,总结出汉字构形的六种类型,首次构建了汉字构形理论。为名正言顺,他们采用借古寓今的方式,将这六种构形类型托以“六书”之名。这就是“六书”说。汉代“六书”说中,六种构形类型的名称和排列顺序并不统一,共有郑众、班固、许慎这三家说法。后世在罗列“六书”细目时,通常是取许慎之名称、班固之次序,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许慎在他的《说文解字》中较为详细地阐释了“六书”理论,并依据此理论全面地分析汉字构形、探索汉字本义。

(二)“六书”说的发展

“六书”说是汉字构形研究的发端。后继学者在运用其理论分析汉字时逐渐发现它的缺陷,于是他们开始改进。这一过程分为重新诠释和整体改进两个阶段。前一阶段只是一个量变过程,没有改变“六书”说的整体框架;后一阶段改进了整体框架,超出了“六书”说的范围,提出了“三书”说。这里我们着重介绍两个问题。

1.假借。许慎定义假借为“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是指借用某个字来表示跟这个字同音或近音的语素。但其所举例字“令、长”却是一种词义引申的现象。对此古文字学家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把词义引申不应和借字表音混同;一种则反对将引申从假借中剥离。

2.四体二用。古文字学家在分析六书细目时发现了其中差别并作出进一步讨论,将前四书定为造字之法,而将后两书定为用字之法。明代杨慎《六书索隐》曰:“六书,象形居其一,象事居其二,象意居其三,象声居其四。假借者,借此四者也;转注者,注此四者也。四象以为经,假借、转注以为纬。四象有限,假借、转注无穷也。”清代戴震提出“四体二用”说,他在《答江慎修先生论小学书》中明确指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书之体止于此矣”;又说转注、假借是“所以用文字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谈道:“有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而字之形尽于此矣;字各有音,而声音尽于此矣。有转注、假借,而字义尽于此矣。”王筠《说文释例》说得更明白:“象形、指事、会意、谐声,四者为经,造字之法也;转注、假借为纬,用字之法也。”

二、“三书”说

(一)“三书”说的提出

唐兰在“四体二用”的基础上发展出“三书”说。他一方面肯定了转注、假借与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不是一类情况的看法,并进一步认为转注、假借不能放在六书中;另一方面他又认为:指事和会意是一回事,都是通过字形猜想字义,与象形字让人一看就明了字义的情况不同,故应合并称为象意。这就是“三书”,即象形、象意、形声。虽然唐兰认为他的“三书”说正好对应汉字的形、音、义,足以包容所有汉字,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有学者在分析其缺陷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造“三书”说。

(二)“三书”说的发展

在唐兰之后又有不少学者分别提出了他们的“三书”说。陈梦家在《殷墟卜辞综述》里提出,假借字必须列为汉字的基本类型之一,因为假借字不但在构造上有自己的特性,而且数量很大,作用很重要。象形、象意应该合并为象形。因为落实到字形时,有时很难做出象形和象意的分别。他的“三书”是象形、假借、形声。裘锡圭肯定了陈梦家的变动,同时又认为:象形这个名称不妥,因为唐兰所说的象形和象意都是在用意符造字,所以应叫表意。于是他将“三书”变动为表意、假借、形声,并阐释说:表意是用意符造字,假借是用音符造字,形声是同时用意符和音符造字。刘又辛的“三书”是表形、假借、形声,他将“三书”说与汉字发展的三个阶段联系在一起。

三、汉字构形学

王宁鉴于传统文字学的种种不足,从1985年起开始以小篆构形系统为研究对象,历时4年构建了“汉字构形学”的术语系统和操作程序。接着她又让她的博士将这一理论运用于实际分析。1995年,王宁开始为宣传推广“汉字构形学”,进一步将其基础原理完善和通俗化,写作了《汉字构形学讲座》,系统阐述了汉字构形学理论。她这样阐释汉字构形学的研究对象及其作用:

汉字构形学就是探讨汉字的形体依一定的理据构成和演变的规律。包括个体字符的构成方式和汉字构形的总体系统中包含的规律。就汉字的发展历史来说,不同历史阶段的汉字构形具有各自的特色,而汉字构形学要能涵盖各阶段汉字构形的诸多现象,为研究各阶段汉字提供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

王宁为分析汉字构形提出了一整套科学术语和分析模式,如构件、形素、形位、构件功能和构形模式等。

四、结语

综上所述,汉字构形研究的历程经历三个阶段:发端、发展、成熟。“六书”说的提出是其发端,对“六书”说的重新诠释和整体改进依次是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阶段,汉字构形学的构建标志汉字构形研究开始成熟。从其发展脉络来,汉字构形研究的历程就是这种研究不断科学化的过程。其科学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科定位的明确化。汉字学是文献学的基础,而构形学又是汉字学的基础。古人就意识到汉字构形研究极其重要。到如今,王宁将“汉字构形学”与“汉字形义学、汉字字体学、汉字字源学、汉字文化学”等与其相关的学科相比,分析它们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中,进一步意识到不论研究汉字的字源、字用、风格还是汉字携带的文化信息,都必须先把汉字的构形规律搞清楚。

第二,系统观的明确化。汉字作为一种信息载体,一种被社会创建又被社会共同使用的符号,在构形上必然是以系统的形式存在的。与之相应,在构形研究中必须有一套系统的术语去体现。许慎的“六书”说初步体现了小篆以“义音合成模式”为主的构形系统。后人不断归纳分析,逐渐产生了“构件”、“功能”、“模式”等朦胧意识。到当代,王宁将这些意识形成术语,并增加了“形素”、“形位”、“构形系统”等概念和术语。这样形成了一整套由充足的、彼此相互关联而又层次分明的术语体系。这一体系基本上能适应涵盖汉字发展各个阶段的种种情形。

[1]王宁.汉字构形学讲座[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唐兰.中国文字学[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3]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M].中华书局,1988.

[4]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商务印书馆,1998.

[5]黄侃述,黄焯编.文字声韵训诂笔记[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指事六书构形
清初学者王育《说文解字六书论正》六书说初探
双星跟飞立体成像的构形保持控制
画说汉字——百
汉字构形系统的发展与六书“转注”
轮图和联图对应图构形的特征多项式
文学阅读中提问的“三性”与“三指”
失去自由的地方—牢
指事理论浅析
古代文化典籍核心概念翻译的修辞选择——以“六书”名称英译为例
北师大图书馆所藏《六书故检字》撰者考——兼论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