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异思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15-08-15王颖
王 颖
由于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着严重的求同现象,过分追求标准化的答案,以及套路化的答题模式。许多教师为了更好地应对高考,往往在高一就开始向学生传授高考的答题思维方式,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新课改的教育理念相违背。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有必要学会运用求异思维,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
一、发散求异思维在教学中的运用
由于多年的应试教育,造成了学生单一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难以多角度地对事物和问题进行分析。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巧妙地设置问题,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的习惯,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例如,在学习《雨巷》时,许多学生对该诗所表达的主题出现单一化的解读,思维非常受限,无法多角度对诗歌的内容进行充分全面的探究。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向学生介绍作者和文章创作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解读,让学生得出自己的认识。《雨巷》是诗人戴望舒的代表作,“丁香姑娘”是这首诗歌的主要意象,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探究“丁香姑娘”的内涵来发散学生的思维,同时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教师可以利用课后练习中提到的关于对诗中“姑娘”不同理解的问题来开展讨论。有的学生认为“丁香姑娘”代表的就是“我”,有的学生认为“丁香姑娘”代表的是作者心中的理想,有的学生则认为“丁香姑娘”指的就是一位姑娘,并没有其他的特殊内涵。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看法进行解释,并让持不同观点的学生展开讨论,深化学生对诗歌主题的认识和理解。然后,教师再发表自己的看法,明确三种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
对于第一种观点,诗歌描写的像丁香一样的姑娘能够让读者感受到淡淡的忧伤,和作者在雨巷中彷徨的心境相似,姑娘就好比是作者的影子。针对第二种观点,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戴望舒在当时属于激进的有为青年,革命的惨痛教训也使得诗人的理想灰飞烟灭,进而对于未来产生了非常大的迷茫,诗人在诗中刻画的“丁香姑娘”正是其理想的象征。对于第三种观点,据戴望舒的女儿所说和戴望舒同时期的其他诗歌作品所表达的内容,我们可以认为诗歌中的姑娘代表的就是当时诗人好友的妹妹施绛年。教师对以上三种观点的详细分析,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发散求异思维。
二、比较求异思维在教学中的运用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大部分语文教师都注重在不同的事物中寻找相同的方面,以使学生掌握的知识能够有效地进行迁移。而求异思维讲究的是对同一个问题能从不同方面寻找解决的办法,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引导学生同中求异,在比较中寻找到不同点。
如执教《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比较林黛玉在与贾母和贾宝玉等人的对话中语言用词上的细微差异,让学生从这些差异中感受林黛玉的性格特点。林黛玉是在母亲去世之后投奔贾府的,所以她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在贾府中总是小心谨慎,不肯轻易地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学生可以通过分析林黛玉在对话中的用词差异感受林黛玉的性格特点。例如,当贾母问林黛玉都读了些什么书时,她回答说“念了《四书》”,而当贾宝玉问她同样的问题时,她却回答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许认得几个字”。林黛玉之所以在相同的问题上有前后不同的回答,就是因为她听贾母说府上的姐妹都没有读什么书,只是认得几个字。为了不让自己显得突出才改变说法的,从中我们能够体会到林黛玉思虑重、小心谨慎的性格特点。
再如执教《祝福》一文,教师也可以利用比较求异的方法来分析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鲁迅在塑造祥林嫂时,对她的肖像进行了比较细致的刻画。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较祥林嫂在鲁镇出现时,三次肖像描写上的不同来理解祥林嫂的人生悲剧,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三、质疑求异思维在教学中的运用
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会给学生提供标准答案,即使是语文这种主观性较强的科目也被各种标准所充斥。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往往容易迷信权威,不敢也不会发表自己的看法,更不要说去质疑标准了。教师要想将求异思维运用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就有必要让学生学会质疑。
如执教《项链》这篇课文,传统教学中教师通常认为本文的主题思想是讽刺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但是,有学者就提出这篇课文的主题讲的是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和感叹。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对课文中的一些内容进行质疑,教师自身也要学会质疑,从而使学生能够进行深度的思考。
总之,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务必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改变当前学生已经扭曲的思维方式,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