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斟低吟妙鉴赏 诗词之美入心来——谈初中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有效策略

2015-08-15王开芳

语文天地 2015年26期
关键词:鉴赏能力意境古诗词

王开芳

古诗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较大的分量,能够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探索热情,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和鉴赏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大多注重古诗词的意义理解,忽略古诗词鉴赏的引导,学生虽懂其意,却不知其美,难以体会古诗词的精髓所在。显而易见,要培养初中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必须要掌握一定的古诗词鉴赏教学的策略。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诗词情韵、意境、情感三个方面着手,提升学生的语感能力、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现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相关的教学策略。

一、分层诵读,提升语感能力

古代诗词歌赋是优秀的文化遗产,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审美情韵和人文意蕴。有效的古诗鉴赏教学,需从诵读入手,通过音读、意读、情读三个层次把握诗词节奏、意境和情感要素,展开有效的引导和渗透,让学生赏鉴诗词情韵,领略和感受音韵之美,增强诵读语感。

例如,笔者在教学《登飞来峰》时,为了向学生完整呈现诗人王安石30 岁参与政治改革的豪情,在教学之初笔者就展开了深度解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笔者先让学生展开音读训练,请大家将不认识的生字词标注出来,或者对难以读懂的字词进行推敲。学生一方面能够读准字音,同时也会掌握朗读节奏,比如,这里有几个生字和生词,对“遮望眼”应怎么理解?而后继续引导学生感知诗歌透露出来的情绪:在这首诗中哪个字眼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你从中感受到什么?你在进行朗读的时候,体会到怎样的思想情感?学生通过朗读后认为,“不畏浮云遮望眼”这一句,读起来应该是回肠荡气,因而这句正是作者情感的写照。由此,学生将此句作为本首诗歌情感抒发的突破口进行体验和感受,认为这是作者情感内涵的关键点。那么,在这首诗歌中到底蕴涵什么意义呢?笔者带领学生进入意读环节,紧扣相关的诗句展开思考:飞来峰在作者笔下有何意义?意味着什么?学生紧扣“千寻塔”这个字眼,理解了飞来峰的“高”,再结合王安石的生平遭际,体会到此处正是本诗情感喷薄的节点,“千寻”可作为重点吟诵的字眼,凸显出诗歌的情感基调,朗读时声调要高昂一些,读出恢弘的气势。在此音读和意读的基础上,学生对诗歌有了整体感知,并能够感受到诗歌的情感内涵,此时笔者带领学生进入情读环节,将诗歌中的情感升华:想象一下,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你看到这幅画面的感受是什么?有什么情感体验?学生通过情感朗读,将诗意融入自己的内心,想象飞来峰高耸入云,并不畏惧世间的霜雪。由此,学生对想象中的飞来峰赋予了积极进取、不畏艰险的精神象征。经过解读,学生深刻认识到,诗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成为自我激励的千古名句。

以上教学,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不但获得了朗读的经验,大大增强了古诗词朗读的语感,而且提升了古诗词鉴赏能力。

二、着力意象,把握诗句的深刻内涵

著名诗人和文艺评论家郭沫若说:“诗歌是强烈的情感之音。”在诗歌这一题材中,学生能够理解的基础,是诗词中充满了丰富的意象。而对古诗词来说,没有情感也就没有诗词,要理解诗人的情感必须要从意象的把握开始。诗人往往选择生活中的直观形象抒发内心情感,但这个形象不再是普通的生活形象,而是附着了诗人的主观意念,被诗人赋予了浓郁的个人情感色彩,成为经典的诗词意象。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着力诗词意象,寻找诗人情感抒发的聚焦点,把握诗词的深刻内涵。

例如,在教学《天净沙·秋思》一文时,这篇经典的唯美诗词给学生带来了美的享受,不少学生在朗读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受到感染,体会到作者内心深重的孤独。为了让学生有更深刻的审美理解,笔者让学生通读全诗并思考:这首诗主要表达什么情感?你从哪里看出来的?你能画出这幅画吗?学生通读了全文之后,认为这里有几个景物是非常经典的,比如像枯藤、乌鸦,还有夕阳,但是为何作者选取了这样的景物呢?其他的景物难道就没有吗?经过讨论后学生认为,诗词中有以下意象:枯藤,老树,昏鸦,断肠人,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意象密集排列,给人们勾勒出一幅游子深秋远行的景象,表现出了凄惨、悲凉的羁旅情感。学生经过想象,画出一幅深秋的远行图:将要沉没的夕阳,萧瑟的西风,瘦弱的马儿拼命向前走,惆怅的行者脸上满是忧伤。由此可见当时诗人的心境是多么忧郁!通过对意象的分析,学生深刻理解了诗歌所表达的内涵,体会到诗词情感的表现形式,对意象也有了自己独特的认识,从而提高了古诗词鉴赏能力。

三、营造意境,提高诗词品析能力

古诗词的意境是极具审美意味的,也是诗词作者内心情感的隐形表达,能够给读者开拓一个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积累,抓住诗歌中的具体意象,营造意境,进行品析解读,勾画出一幅属于学生的诗歌意象,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如在教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笔者选取了一些歌曲,通过《但愿人长久》的旋律,营造淡淡的忧伤意境,让学生伴着音乐,想象一轮圆月,诗人在月下醉饮放歌,虽然心有伤痛,但却毫不消极。由此深入体会月亮被赋予的情感意蕴,体验作者苏轼对胞弟苏辙的思念之情。此时笔者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悟:面对朗朗明月,你会想起什么?你如何理解“此事古难全”这句诗?面对人生的不如意,苏轼如何面对?你又如何面对?学生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认为在苏轼的诗词中,一句“此事古难全”表明了他对人生达观和豁达的态度。根据学生的个人理解,体会到活在这个人世间不可能事事顺心,就像月有阴晴圆缺,总是难免有遗憾。但只要用一颗平常心对待,面对一切不如意,共享一轮明月,就是一种幸福。此时笔者继续追问:词中哪一句是情感的升华?你怎么理解这句诗?学生找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感受其中的深意,认为这是词人忧伤背后的乐观。他的人生经历坎坷,有远大抱负却郁郁不得志,并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内心苦闷无比,但并没有放弃自己,而是借由这积极健康的表达,传递了他对弟弟深深的思念和祝福。

通过以上教学环节,教师紧扣诗词文本,带领学生深入古诗词的意境中进行品读,从两个方面展开鉴赏和品读:一方面让学生剖析诗歌意境;另一方面则可以带领学生深入解读和鉴赏古诗词的内涵。在这样的引导之下,学生在理解诗词人文精神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提高了古诗词品析能力,鉴赏能力也获得了提升。

总之,古诗词鉴赏是初中古诗词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学生通过对诗词的鉴赏分析,能够从中体会古典文化的人文精神,从而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培养健康的人格,同时有效提升了诗词鉴赏能力。这是古诗词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对语文教学的有效奠基。

猜你喜欢

鉴赏能力意境古诗词
古诗词里的清明时节
踏青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高中美术教学中学生鉴赏能力培养策略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高中美术教学中学生鉴赏能力培养策略
高中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及方法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高中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