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枣核》的情感教学

2015-08-15马丽亚

语文天地 2015年26期
关键词:枣核思乡游子

马丽亚

“乡愁”是中国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萧乾的散文《枣核》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作者的朋友,一位美籍华人,托作者从故乡带几颗枣核给他,想要种植在自己的花园里,以寄托思乡之情。这篇文章在众多的思乡作品中与众不同,别有况味。

文章悬念迭起,巧构妙思。文中的枣核是一条叙事线索,更是一条凝聚乡情的感情线索。作者由朋友索要枣核开始起笔,开篇就设置了悬念:枣核用途蹊跷。朋友得到枣核,如获至宝,但是面对作者的询问,仍然秘而不宣枣核的用途,还故弄玄虚,直到作者和友人踏访花园,在友人深情的长谈中才说明原因,解开悬念。但文章至此并没有停止,而是进一步描述花园中的假山“北海”的景致,深化了主题,表达了更为真挚深沉的感情。

初读此文,首先抓住读者的是文章巧妙的构思。在一篇短文中,行文几经起伏,却又显得自然妥帖。至于游子思乡的主题,是较为常见的,然而深入分析一下,则不禁为此文叫好。

文章文笔朴素,深沉的意蕴隐含在平淡之中。作者披文入情,读者要细细咀嚼方能品出真味。《枣核》蕴涵的感情丝丝入扣,上下呼应,前后吻合。如何引导学生体会海外游子深沉的爱国之情,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难点。

针对这一难点,在教学中实施情感教学,可使学生在感情渲染中动情,进而理解课文。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教学。

一、“动情”——教师首先要有激情

顾名思义,“情感教学”必须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教师有感情的教,学生有感情的学,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首先应该带着感情去阅读分析教材,进入文章设置的情境中。教师首先要“动情”,才能让自己饱满的情绪感染学生;教师首先要领会文章中的细微妙处,才能引导学生去细细体会文章蕴涵的深意。

二、“问情”——以情质疑,步步引导

让学生“动情”,首先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课文难点的讲解,往往以教师引导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其本身并没有投入到课文中积极思考,而是坐等教师公布答案,或者机械的把中心思想往问题上套。为此,笔者精心设置了一些问题。问题的设置由小及大,由表象及本质,一般都能从原文中找到答案,但必须在此基础上进行阐释,步步深入,逐层理解,抽丝剥茧,找到最恰当的答案。

比如,在写友人索枣核、获枣核之后,文章为什么荡开一笔去写“踏访花园”;故乡花木众多,友人为何偏偏在自己的花园里种上了垂柳和睡莲;中国特色的家乡味为何一定要用“堆北海”来表示;而种种皆有,足慰思乡之情时,又为何还要念念不忘枣核;等等。

问题一个个提出,思维一步步发展,到这里才解开悬念:原来友人思念家乡胡同口的枣树,要在自己的花园中也种上一棵。学生在思考这些问题的同时,对文章的理解在一步步加深,感情也在一步步升华。

“然而,文章并没有到此收笔,最后三个自然段没有提及枣核,为什么还要写呢?究竟有何用意,是画蛇添足吗?”“到底这枣核和杨柳、睡莲有什么不同之处呢?”面对这些问题,学生各抒己见。深化的主题显现出来:杨柳、睡莲、“北海”都是来自异国他乡的,仅仅是带有家乡味而已。只有枣核是来自故国家园,是“原装正宗”的,而且是带有生命力的种子,只有它才足以寄托思乡之情!枣核是一段民族的根,是一个故国家园的象征!所以,什么都有了,唯一缺少的就是枣核啊!文章最深层的东西被挖掘出来了。至此,学生彻悟海外游子对祖国深深的眷念之情。带着这种理解再重看课文,文章精心设置的细节也就显出妙处来了。

三、“煽情”——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

文学之美和音乐之美在某种程度上是相通的,音乐的“煽情”作用更加强烈。笔者选择了美籍华人歌手费翔演唱的《故乡的云》来导入新课。它优美动听的旋律,通俗易懂的歌词一下子将学生吸引到游子思乡的情境中,为课堂教学渲染出浓情的基调。授课结束前,学生情绪激昂的齐诵文章结尾揭示主旨的语句:“改了国籍,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样依恋故土的”。这时,音乐再度响起,学生的感情达到了高潮。教学虽然结束,但学生仍沉浸在情境中。“情通”才能“理达”,有了如此激动的情绪,对文章的理解一定是深刻的。

四、“悟情”——多样阅读,领悟主旨

在具体授课中,运用多种朗读方式熟悉文章。齐读、指名学生朗读、默读等,交替进行。在分析课文时,也运用一定的阅读方法,如先不明确问题,阅读后学生凭记忆答题,以考查学生自我阅读中能否抓住重点。多种阅读方式交替运用,使学生感情投入,始终处于积极参与、积极思维的状态中。

从教学实践来看,运用以上的方法教授《枣核》一课,充分利用课堂45 分钟的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尤其是情感教学贯穿始终,学生和课文中的情感产生了共鸣,对文章难点的理解也就容易了。

猜你喜欢

枣核思乡游子
昭君思乡
潮细胞
游子
今夜思乡
每一片雪花都飘着思乡情
协和医生误吞枣核之后
思乡与蛋白酶
“枣核形身材”是怎么形成的
游子归家
游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