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体

2015-08-15阙发清

语文天地 2015年26期
关键词:主体探究语文

阙发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这句话强调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这一理念已经成为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的共识。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体,已成为语文老师共同关注的话题。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采取以下方法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体。

一、转变观念,唤醒意识

既然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品质,呵护他们自主学习的闪光点,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他们进行平等交流,使他们能够大胆地进行质疑和探索,让他们意识到自身的主体价值意义,从而使他们产生一种超越平庸、超越自我的创新冲动。这种带着觉醒意识的冲动,会推动他们不断地在创新中发现真理。语文教师只有真诚地尊重学生的人格,敢于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有和学生一起向传统观念挑战的勇气,把纠正谬误的权利交给学生,才能够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只有学生的主体意识被唤醒,教师才能真正地当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二、激发兴趣,增强动力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只有有了兴趣,主动想要学习语文,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主动去认识、去实践。所以,语文教学的起点应该定在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他们一旦对学习有了兴趣,就会有无穷的动力,进入一种忘我学习的境界,这时候学习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1.创设悬念,激发兴趣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初中生好奇心强,教师若能抓住这个特点,根据教材的内容,创设悬念,设置疑点,往往能创造出诱人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藤野先生》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入:1937 年11 月17 日,在日本一个偏僻的乡村诊所里,来了两个不速之客——两位中国记者。他们递给一位苍老的医生一份报纸,报纸头版头条刊登了“鲁迅先生逝世”的内容。老人抬眼看时,两眼发直,拼命摇头、不敢相信,而后潸然泪下。你们知道这个老人是谁吗?他为何会有这种反应?这样一来,学生的热情一下子高涨了,急不可待要进入课文的学习。语文教材中有很多非常好的文题,利于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比如《大自然的语言》、《事物的正确答案永远不止一个》、《变色龙》、《阿长与山海经》等。

2.不断创新,培养情趣

每门学科都有其特点,教师只要善于挖掘,总能找到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教学中要增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多样性,并针对学生的心理,精心设计富有情趣的教学过程。语文教学要善于运用表演形式、竞赛模式、媒体辅助形式进行教学,将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的思维。比如在学《故宫博物馆》的时候,设计一个小组竞赛活动,让学生边读课文边画出故宫建筑布局图,读完画完,再引导学生以书为证来评议哪个组的所绘之图符合文意。在画图议图的竞赛过程中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又完成了对课文内容的学习、理解。

3.体验成功,享受乐趣

语文课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课。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实践,因此语文课上学生的学习活动应该是主要的。中学生的语文基础不是零,教师反复讲解不但不能促进学生学习,反而使他们产生厌倦之情,很难感受成功的愉悦。语文内容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大到宇宙,小到一叶扁舟,古今中外无不包含其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语文课丰富的趣味性这一特点,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使用语文这个工具去大胆实践!让他们在实践中学到使用语言的规律,在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实践中,体会学习的成功,看到自身价值。而教师,只在其中起引导、点拨作用。在这个过程中要为每个学生提供自主实践的机会,充分展示他们的个性和才能,及时表扬和鼓励,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学习语文的乐趣。

三、讲究方法,创设环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有利于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课堂。首先在课堂起始阶段要有一定的留白,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预习体验。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主要是方法上的,而非结论上的,要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实际思考水平。这个过程不但可以了解学生课堂学习的起点,而且能从方法上帮助他们形成自主阅读的习惯,把课堂教学向前延伸,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其次是在教学中要始终保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体,不但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要保护他们学习的动力。语文学习应当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注重激励学生自得、自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在质疑、探究中学,是语文教师的首要职责。教学中要致力于营造开放、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例如,学习《春》时,引导学生从“春花”、“春草”、“春风”、“春雨”、“春勤”等内容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专题,写一段文字,或分类收集诗句,编一期以“春意常在”为主题的手抄报,让学生充分感受同学间合作的成功意义。《丑小鸭》这样的童话,学生并不陌生,在了解丑小鸭遭遇的前提下,让学生收集、整理安徒生的生平、创作资料,看他怎样在逆境中成才,在班上交流,并讨论丑小鸭形象的现实意义,加强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这样教师把探究的机会留给学生,学生从中体验到了平等、尊重、信任,同时还受到激励、鞭策、指导,形成了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

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不同的教学环节中有不同的教学方式,比如教师的导读、学生分组讨论、学生个别发言等,这些都是必要的。并不是所有的教学过程都完全由学生分组自主探究,那样课堂教学效果往往会受到冲击。但是,必须保证贯穿课堂始终的气氛是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是鼓励有疑问时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共同解决问题。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值得讨论,但值得讨论的问题,一定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讨论,而且教师应该参与到这种讨论中,对探究的方法进行引导,但不要给出结果,不仅对学生思考的内容不要强求一致,而且针对学生的不同风格、不同习惯、不同心智特点,教师还要鼓励并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不同的学习方式。比如,在合作探究的环境中,总有一些反应较快的学生会成为小组的领头羊,特别是在农村中学,他们往往会左右其他成员的探究方向和进度。这时,教师的过程性引导主要体现在帮助这些有不同特点的学生,发现自己现有学习方式的价值与盲区,提醒并帮助他们不断完善自己的学习方式,争取更高的自主学习效率,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最大范围保持他们自主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动力。

四、注重拓展,开阔视野

于漪老师说:“进入语文织就的宝藏,能开阔视野,提升精神,净化感情,增添智慧,认识社会,品尝人生。其中快乐,难以言表。”求知和快乐是一体的,教师要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体,还必须积极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开阔学生的视野。“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脱离生活,语文只能是无源之水。如在阅读教学的最后一环节,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迁移运用能力上。可选择与课文题材、体裁写法特点有联系的文章进行对比阅读,或者由文章而引发写作,或者开展课外研究活动,使课堂教学得以升华。在学完《我的叔叔于勒》一课后,让学生继写“于勒回家了”、“于勒又发财了”等片段文章。新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目的就是把语文学习从课内向课外拓展,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同时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综合性学习中培养自主探究、团结合作、创新实践能力。这样的学习,从实践中来,从学生中来,学生自己去认识,自己去实践,多种能力得到了培养和发展,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猜你喜欢

主体探究语文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怀旧风劲吹,80、90后成怀旧消费主体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