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等师范院校语文素质教育
2015-08-15谭艳
谭 艳
中等师范院校承担了培养中小学师资的重要职责,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国家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中等师范语文教学,作为学生素质提升的重要媒介,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在知识的天空中快乐飞翔,还能引导学生感受先贤的优秀品质,受到精神洗礼,最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由此可见,中等师范语文教学对促进学生素质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一名教育工作者都必须足够重视,从根本上去改革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成了当前教育的大势所趋。所谓素质教育,就是在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简而言之,就是要让学生既学到书本上的知识,又在学习中逐步培养综合素质。而语文学科,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介质,与素质教育相互融合是必然趋势。
一、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是根本
时代飞速发展,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潮流,而落后观念不仅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效率,还影响着学生性格的养成与发展,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学生在机械化的学习过程中,创造力不断丧失,答题思路千篇一律,毫无个性可言。因此,中等师范院校的语文教师,要摒弃陈旧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手法,促进素质教育与中等师范语文教育的有效统一。
例如,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祥林嫂》时,不仅仅是对祥林嫂这一人物的外表、语言、神态的描写进行详细讲解,还要对这一人物性格产生的历史背景进行阐述,引导学生理解特定时期类似于祥林嫂这样悲惨的妇女形象大有人在。进而引导学生对比今昔,更加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
二、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润滑剂
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是中等师范语文教学与素质教学相互融合的润滑剂,学生只有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参与语文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在语文学习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因此,作为中等师范院校的语文教师,我们要合理整合教学资源,设置一定的教学情境,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促进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例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欣赏古诗《行路难》,利用多媒体展示整首古诗所要表现的意境,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想象如果自己是李白,面对仕途不济的情况,会产生怎样的心理状态,会怎样面对这些挫折。是坚信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呢?还是在挫折面前一蹶不振呢?紧接着我们再向学生灌输积极的人生观,鼓励学生要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胸襟。通过优秀的文学作品,加之多媒体资源的有效利用,必然能够在语文教学中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推进学生的全面进步。
三、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推动力
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成了中等师范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融合的推动力。在中等师范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还能够推动学生学习素养的综合提升。试想,一名学生拥有了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又怎会不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文学作品的探究呢?在探究过程中,又怎能不体会到深厚的思想情感呢?例如,我们在教学之前,可以让学生预习课文,先寻找文章的重点、难点,自行查找资料进行探究,探究过程就是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过程。
四、教学活动是重要媒介
要推进中等师范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的融合,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要组织多种多样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与阅历,推进学生的全面进步。所谓多种多样的语文活动指的是与语文相关、形式多样的活动,如演讲比赛、辩论赛、参观博物馆等。
例如,我们可以根据每个地方特有的名胜古迹选择与之相联系的名篇大作供学生欣赏,在欣赏这些作品的同时,再带领学生去参观该地区富有人文气息的博物院、故居等,通过实物参观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刻理解,进而在这些作品的影响下不断提升自身的素养。
又如,我们可以在学生欣赏《孔乙己》这篇小说之后,鼓励学生进行一场关于孔乙己的辩论赛,思考他是否应该参加科举考试。通过正方与反方的激烈辩论,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从深层剖析了孔乙己这一人物真正的内心世界。在这样的辩论活动中,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口语交际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中等师范院校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相互融合有利于培养出一个优秀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对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等师范语文教师应通过革新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举行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这四点措施来推动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