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挖掘语文教材资源 提高学生思维品质

2015-08-15

语文天地 2015年22期
关键词:人性育人课文

葛 菲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还要重视学生的思维品质的培养和塑造。”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充分利用教材并挖掘教材中的教学资源,通过分析语言艺术、思维开拓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分析课文语言,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语言是文章的外在表现形式,直接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是作者思维方式的体现。语文教学过程当中,抓住文章的语言,认真阅读和理解语句的含义,就可以更加深入地走进作者的心灵,了解作者的思维过程,把握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把语言和思维能力的运用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以《雷雨》为例,教学时可以首先分析戏剧在语言方面的特点,鼓励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概括出剧本中人物的性格特点,特别是周朴园和鲁侍萍的性格特征,重点分析他们的语言特点以及作者的语言艺术,关键字词如“萍”和“凭”的分析,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探究兴趣。

再如讲解鲁迅的《祝福》时,鲁四老爷的语言也别有一番特色,简单的几句对话,如“可恶……然而……”“可恶……然而……”等,让学生认真品读之后,很容易就归纳出话外之音,学生兴致盎然,教学效果较为明显。

由此可见,抓住课文语言,并由此及彼,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是培养学生思维深刻性的有效途径。

二、运用哲学原理,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没有固定于某一点,而是随着外在因素及各种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及时调整,重新思考并解决问题,走出困惑,获得新的知识与智慧。少了思维定势就多了思维的灵活性。

例如,在教读《辛德勒名单(节选)》时,其中一个教学重点——一个很能引起学生兴趣的话题——是让学生思考“人性在复苏”。究竟人性能否复苏?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为了开阔学生的思维,我们就可以运用哲学的原理,从事物的两个方面进行探讨,由于社会存在各种规范以及生存环境的感召,可以期待人性的复苏。但有时受到外力的引导和蛊惑,使群体的人性发生整体迷失,就会导致人性的丧失。这样学生的思维就由聚敛转变到发散。

再如讲到《雨霖铃》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时,可联系到“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以及“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这三句中有“哪堪”和“可堪”及“不堪”。具体分析可以发现它们的语气存在着细微的差别,而正是这些细微之处的不同表达出了不同的情感,这就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思辨能力。

三、运用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很多人包括我们教师在内,很多时候不敢怀疑名人,总认为他们是对的,盲目地相信他们的话,缺少思维的批判性,对于那些已经存在的被大家公认的文章或观点不能进行独立的思考。事实上,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思维的批判性,要能够客观公正全面地考虑相关因素,要有勇气指出并提出修改建议,获得正确的解释。

以《景泰蓝的制作》为例,具体分析文章的内容时,在对有些句子进行具体分析时却发现不太符合语法规则。教学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在制作课件时将这几个句子出示在屏幕上,让学生去分析,看能不能发现语法上的错误。如句子:“掐丝跟这些工作比起来,可以说不相上下,半斤八两。”给叶圣陶先生找错,学生一开始或许没有胆量,但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去探索,尝试找出名人的失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提醒学生病句的几种类型,如搭配不当、词语重复、前后矛盾、缺少成分以及关联词语搭配不当等,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真的找到了句中“半斤八两”和“不相上下”语义重复且词的感情色彩使用不当。这样,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就得到了培养。

四、借助文化论著育人,寻找思维的联结点

语文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传授知识的同时,又在传承着中华文化传统。儒家思想在中国影响深远,文化积淀深厚,从古至今一直受到重视,是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在国外也受到很多学者和大众的关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现代科技突飞猛进,发明和创造日新月异,同时又滋生了人性中贪婪的欲望,人类的生存环境日益遭到破坏,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社会问题。面对这种社会现实,如何育人,如何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成为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问题。语文教师教学时必须在文化论著和育人之间找到一个真正的连接点,教好书的同时还要育好人。

教师在备课时应该认真研读文本,找出适合的教学资源,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完成语文作为文化重要载体的历史使命。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次大型的泥石流》《人类的出现》和《现代自然学科中的基础学科》以及《语言的演变》等课文就是很好的切入口,但多以说明文的形式编排,分析课文时又主要是讲解文章的结构或句段篇章,且数量极其有限,没有和育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过深挖教材上的教学资源也不难发现,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不少课文如《人生的境界》《语言与文学》等作品的思想内容都比较深刻,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内涵丰富,适合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五、归纳和延伸,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还是比较难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既能够全面把握问题,又能在文本中的细节之处对知识进行归纳与延伸。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对问题进行全面地分析与研讨,抓住问题的实质,并且从全局出发,抓住本质的问题和重要的细节进行深入的思考。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变得更加开阔。

例如,在教读《长亭送别》这篇课文时,教师应该对其中的环境描写进行深入分析。第一步向学生交代清楚当时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第二步可以将学过的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鲁迅的小说《祝福》以及沈从文的小说《边城》等课文中的坏境描写与其进行比较。最后,对这些课文中的环境描写进行归纳。其作用是: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深化主题等。通过这样的归纳与延伸,使知识更加有序,从而帮助学生深入阅读。实践证明,教师对所学知识的归纳与延伸能使学生的思维潜移默化地变得更加开阔,进而让学生学会利用自己的思维独立思考问题,从而达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总之,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充分利用好教材,从多方面进行挖掘。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让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得到充分的锻炼与提高。

猜你喜欢

人性育人课文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背课文的小偷
人性的偏见地图
婚姻的尽头,藏着人性的底色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