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大钊在北洋法政学堂校友考辨

2015-08-15李继华

天津法学 2015年3期
关键词:永德同学录北洋

李继华

(滨州学院 政法系,山东 滨州256603)

·李大钊研究·

李大钊在北洋法政学堂校友考辨

李继华

(滨州学院 政法系,山东 滨州256603)

对李大钊在北洋法政学堂的校友际青、子默、守恒、去 等,有关论著往往语焉不详,甚至介绍有误。根据近年发现的《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同学录》和有关史料,际青本名刘瑞芝,今河北省乐亭县胡家坨镇木瓜口附近的刘庄人,约生于1885年,与李大钊同为“专门豫科英文班”和本科“政治经济科”的学生。子默即郭须静(1890—1934),1907年秋先入“专门豫科法文班”,1913年6月与李大钊一起毕业于本科“政治经济科”。守恒即张永德,北洋法政学堂第一届“别科”生,1909年春入学,1912年7月毕业。去 即张一诚,北洋法政学堂法律本科学生,1910年——1913年6月在学。

李大钊;北洋法政学堂;际青;子默;守恒;去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也是近代中国的著名学者。设在天津的北洋法政学堂①(几经演变,今为天津公安警官职业学院),是李大钊的母校(1907年8月——1913年6月),也是其一生中在校时间最长、学业最完整的学校,占其38年短暂一生的近六分之一。对李大钊在北洋法政学堂的有关情况,学术界有过一些介绍和研究[1]。但由于资料所限及其他原因,仍有许多问题缺少深入、系统的研究和梳理。其中问题之一,是李大钊在北洋法政学堂的校友很多,有关论著却大多语焉不详,甚至有许多差误。即使在最新版的《李大钊全集》(人民出版社2013年修订本)中,李大钊提及的一些校友也仅注为“不详”,或注释的不够准确。对李大钊在北洋法政学堂的校友进行探究,有助于深入了解他的生平和交往,特别是他在北洋法政学堂和天津的事迹,也是拓展和深化李大钊研究的突破口。近年发现、披露的《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同学录》②和有关史料,使今人可一窥堂奥,对李大钊在北洋法政学堂的校友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一、“际青”本名刘瑞芝,乐亭县木瓜口附近的刘庄人

在1913年秋写的《游碣石山杂记》中,李大钊提到“际青则侨寓云津”[2]。这里所说的“云津”,应为“天津”之误。至于“际青”,《李大钊全集》注释本和修订本中都注为“不详”[3]。李大钊研究者董宝瑞在其所著《性乐山人——李大钊与秦皇岛》中,曾将刘际青描述为“一个举止显得有点大大咧咧的小伙子”,“遇到一丁点儿新鲜事儿,就爱大惊小怪”,“年岁较小”的“乐亭人”[4];在朱文通主编的《李大钊传》中,则介绍了《白坚武日记》中的有关记载[5]。1913年6月编印的《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同学录》,清楚地记载刘际青是李大钊同班毕业的同学,原名“刘瑞芝,字际清,二十九岁,直隶乐亭人”[6]。按刘际青在1913年时29岁(应为虚岁)推断,他比李大钊大4岁,出生于1885年。在此前大约于1908年和1910年编印的两种《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同学录》中,李大钊和刘瑞芝分属“专门预科英文”“甲班”和“乙班”(后称“一班”和“二班”),刘比李都大4岁[7]。刘际青的家乡通信处,在上述三份《同学录》中分别写为“乐亭华聚涌③转交木瓜口”,“胡家坨镇东聚兴号”,或“乐亭胡家坨东聚兴号转交木瓜口刘庄”。据此,刘际青的家乡应为今乐亭县胡家坨镇木瓜口附近的刘庄。

在北洋法政学会会员名单中,刘瑞芝(际青)虽然是“第一年入会者”之一,但在“第二期职员名册”中却未见其名[8],表明他虽然较早参加了北洋法政学会,在会务活动中发挥的作用并不大。

李大钊在北洋法政专门学校的同窗好友白坚武,在1916年3月21日的日记中记有:“接学友刘际青信,不知何时更名昌,致人疑惑”。在1917年3月29日的日记中记载:在北京“访张新吾、崔叔和、林质生、刘际青、李采言,向晚来话别”。1920年9月19日的白坚武日记中记有:“偕李守常……刘际青游城南公园……张适吾请晚饭。北洋法政同学到者有王辅堂……刘际青诸人,尽欢而归。”同月26日的日记则记有:“中秋。早偕孙汉忱、李守常、刘际青至万寿山,包汽车一辆,自西直门出发,历排云殿、龙王庙等迹”[9]。这些记载,表明了刘际青和李大钊、白坚武等人的交往,也表明他1917—1920年间在北京的某些行踪。

在贾秀林的《“京东第一家”护院武师宋三》中,提及“乐亭刘石各庄少东家刘际清”(该文中又两次将“刘际清”写为“刘际青”[10]。循此查阅李荣亭所著《京东第一家》,其中提到:“应扬字际清”和“刘应扬(际清)”[11],并间接介绍刘际清是“京东刘家”的第四代子孙,是“利合堂”的幼子。其父亲“刘炬在民国年间是省议会议员”,“是刘家在乡间的绅士”[12]。刘际清的叔父刘坦“作为刘家的代表”“活跃于京津官场”,“与袁世凯、黎元洪、徐世昌、冯国璋等民国大总统都很有交往。他虽然只是交通银行督办,却是个手眼通天的人物”,“依仗这些新朝旧宦使刘家依旧威风”[13]。刘家“拥有‘合’字号、‘发’字号企业110多处,遍及京津、冀东各县、东北三省及青岛、上海等地”[14]。这些介绍,总体上属于文史资料,其准确性还有待于进一步证实。如果这个“刘际清”的确是李大钊在北洋法政学校的同学,则“应扬”应为刘际青的谱名。刘家在京津的政治经济势力,则应是刘际青“侨寓云津”的基础。综观所能查到的资料,这个刘际青一生似无大的作为,以至在《京东第一家》和相关史料中很少被提及,其终年也不详。

但是,从“刘氏家族五代世系表”上看,“刘应扬(际清)”是其父刘炬的第七个儿子,其老家刘石各庄在乐亭县城的北面偏西。如上所引,刘瑞芝(际清)在《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同学录》中三次注明“行二”;其家乡通信处一次注明“乐亭华聚涌”商号,两次注明乐亭县城东南的“胡家坨”。由此来看,“刘应扬(际清)”和“刘瑞芝(际清)”应非一人。

根据上述资料,可对“际青”简注如下:

刘际青,本名刘瑞芝,字际青,今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镇木瓜口附近刘庄人,约生于1885年。1907年8月与李大钊一起考入北洋法政专门学堂专门科读书。1913年毕业后一度“侨寓”天津。1917—1920年间在北京与李大钊、白坚武等北洋法政专门学堂的同学有交往。曾更名刘昌。此后事迹及卒年不详。

二、“子默”即郭须静

对李大钊提到的“子默”,《李大钊全集》注释本的编者略有所注:“子默 疑为郭须静。1913年2月12日,郭与李大钊在天津同建中国社会党天津支部”[15]。2013年版的《李大钊全集》修订本,对“子默”的注释稍为详尽,但仍有欠缺[16]。

根据有关资料,可以对“子默”即郭须静探究和介绍的更详细、准确一些。

关于郭须静的生年,一些资料说是1895年[17]。据此,郭须静比李大钊要小四五岁。而在大约于1908年和1910年编印的两份《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同学录》中,李大钊分别为“二十”岁和“二十二”岁,郭须静则分别为“十九”岁和“二十一”岁[18]。据此,郭比李只小1岁,郭的生年应为1890年。

在1913年编印的《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同学录》中,李大钊“二十五”岁,郭须静“二十三”岁[19]。在沈云龙主编、陈初辑《京师译学馆校友录》(台湾文海出版社)所附《民国七年国立北京大学职员履历表》中,郭须静“二十八岁”,李大钊“三十岁”(页码不详)。据此,郭须静比李大钊小两岁,生年或为1891年。

关于郭须静入北洋法政学堂的时间,一些资料说他1912年由河南开封法政学堂“辍学”后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堂[20]。有的论著则说他1909年即考取北洋法政学堂[21]。相形之下,后一种说法更准确。1908年前后编印的《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同学录》,就记载郭须静为“专门预科法文班”学生,号“心斋”;1910年前后编印的《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同学录》中,则记载郭须静为“预科法文班”学生,号“厚庵”[22]。

综合有关资料,可对“子默”注释如下:

子默,应为郭须静(1890[或1891]—1934),河南省“唐县”④人。1909年考入北洋法政学堂“专门豫科法文班”[23]。郭须静积极参加北洋法政学会的活动,在郁嶷、李大钊为部长的编辑部任编辑。曾在《言治》月刊第5期(1913年10月1日出版)上发表译作《论奢侈》,署名“郭子默”。五四时期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任职。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入凡尔赛园艺专门学校专习园艺。1923年回国,后任河南农业专门学校校长、中央大学农学院教授等职。

三、“守恒”即张永德,是北洋法政学堂“别科”学生

在《游碣石山杂记》中,李大钊还提及“守恒则执法塞北”。对此,《李大钊全集》第一卷注释说:“张永德(1882一?),字守恒,河北乐亭人。肄业于北京法政专门学校。历任河北、陕西、湖北等地检察官。1921年任吉林长春地方审判厅厅长。1922年任吉林延吉地方审判厅厅长,奉天高等检察厅首席检察官。1923年任奉天安东地方检察厅检察长。1926年任热河都统署审判处处长。1932年3月,署热河高等法院院长”[24]。这个注释,还算详细,也不为无本,但介绍的主要是张永德在1921年以后的情况,对他“肄业于北京法政专门学校”和“执法塞北”的情况则未展开。这固然是由于资料欠缺所致,但从注释的角度看,毕竟有些缺憾,且显得根据不足。2008年以来,笔者在从事“新版《李大钊全集》疏证”的过程中,逐渐检索和积累了一些资料,对张永德的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首先,说张永德“肄业于北京法政专门学校”可能有误。

这一说法较早见于徐友春主编的《民国人物大辞典》,但无详细说明,其他论著则很少提及。而在《言治》月刊第一、二期(1913年4、5月出版)刊载的北洋法政学会“会员名单”和“第二期职员名单”中,两次提到“张永德”,表明他是北洋法政学会的“第一年入会者”之一,而且是“调查部”的“第二期”部员之一。在《北洋法政学会特别捐名单》的“第二年捐入者”中,“张永德先生捐洋贰元”,和李大钊等人的捐款数额相同[25]。约于1910年编印的《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同学录》则明确记载:张永德,字守恒,28岁,籍贯为直隶乐亭县,家乡的通信地址为“本邑城南汤镇益得当转交”。汤镇,应为今乐亭县东南部的汤家河镇。与李大钊在“英文预科一班”不同,张永德系“别科二班”[26]。这样看来,张永德的确是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别科”的学生。说他“肄业于北京法政专门学校”,则无切实根据,有可能是“肄业于北洋法政专门学校”之误。

其次,张永德并非和李大钊一起考入北洋法政专门学堂,也并非同时毕业。

李大钊在永平府中学堂的同学韩湘亭主纂的《乐亭县志》稿中,说张永德当年与李大钊一同考入北洋法政专门学堂。而在大约分别编印于1908年和1913年6月两份《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同学录》中,都没有张永德(守恒)的名字。表明张永德既非与李大钊一同考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也非同时在北洋法政学校毕业。在《直隶法政专门学校历届毕业生人数一览》中,记载最早的“别科”毕业生共108人,毕业于“民国元年十二月”[27],即1912年12月(夏历)或公历1913年1月。在大约编印于1910年的《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同学录》中,“别科”一班和二班的学生各为53人和55人,加起来正好是108人[28]。此后的别科学生,则都毕业于“民国三年十二月”以后了。由此似可认定,张永德毕业于“民国元年十二月”。但是在1912年7月26的《大公报》第6版上,有一则《分发学习书记》的报道:“北洋法政毕业生陈绳祖、宗景镛、张永德……等,业经提法司饬令开写履历、携带文凭来司验看完毕,遂将陈绳祖、宗景镛、张永德三名分发高等检察分厅学习书记官”。据此,张永德等人应于1912年7月毕业,比“十二月”要早一个学期。

北洋法政学堂的“别科”,“期以三年毕业”,最早开始招生则在“宣统元年正月”即1909年2、3月份。2月4日,北洋法政学堂在《大公报》刊登广告:“本堂附设之讲习科业于客腊毕业,现在禀准督宪特设别科,一切课程悉遵学部颁定直省法政学堂章程办理,定招生三百名。”3月4日,《大公报》又刊登“北洋法政学堂续招别科广告”,要求有意者“自二月十五日起赴本堂学务课报名……限本月二十六日截止。二十八日午前八钟齐集本堂听候考试。”民国以前报纸,行文多用夏历。“二月十五日”为公历3月6日,二月“二十八日”为公历3月19日。就是说,张永德等别科同学应在3月19日这天参加入学考试。3月20日,北洋法政学堂在《大公报》刊登广告:“本堂新招别科第一班原定本月二十九日开学,兹因各生来堂填写誓约书、保证状者人数未齐,恐远道未能周知,特改于闰二月初八日与第二班生一齐开学。”“闰二月初八”,即公历3月29日。也就是说,北洋法政学堂别科于3月29日开学。按照学部规定,别科学制三年。最早的“别科”学生应该在1911年冬天或1912年春天毕业。为什么拖延到了1912年7、8月毕业呢?这是因为,1911年10月辛亥起义发生后,1912年1月又在京津附近爆发了滦州起义,很多学校停课。北洋法政学堂的“别科“学生本应1911年底毕业,课程却没有完成,需要在新学期补课。由于时局动荡,1912年第一学期开学也很晚,多数学校是到4月份以后,北洋法政学堂则于4月20日开学。1912年4月6号,该堂在《大公报》刊登广告,“别科旧班补习功课,考试毕业,尤关重要”。4月11日,该堂的广告又说:“本堂开学业经登报并函告各生从速来堂,日内即行开学,所有各科学生统限于阳历四月二十日前到堂,幸勿再延”。这说明,北洋法政学堂别科毕业班,在4月20日学校开学后又曾入校补习功课,参加毕业考试,因此到1912年7月前后才正式毕业。

再次,在1918年4月13日的第797号《政府公报》中,有一则《国务总理呈大总统核给陕西省长请奖给高等检察厅检察官张永德等勋章文》,其中提到:“张永德,现年三十五岁,直隶乐亭人,检察官,……系民国三年四五月间”到陕西省高等检察厅任检察官。表明他从毕业实习到在“塞北”任检察官的时间有1年多(1912年7、8月北洋法政学校“别科”毕业后——1914年4、5月),任陕西省高等检察厅检察官的时间则至少有4年(1914年4、5月——1918年4月)。

又次,如上所引,约于1910年编印的《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同学录》记载张永德“28岁”;1918年4月13日的第797号《政府公报》则说“张永德,现年三十五岁”。综合来看,张永德约出生于1883年,比李大钊大6岁。

最后,如果张永德确曾“肄业于北京法政专门学校”,则有可能是在1907—1908年间。即张永德在1907年8月和李大钊等人一起考北洋法政专门学堂未考上,而于当年或1908年考入了北京法政专门学校。到1909年春,又离开北京法政专门学校考入天津的北洋法政专门学堂“别科”。这种可能,只是一种推测,尚待确切史料的证实。

综合上述资料,可对“守恒”即张永德简注如下:

张永德(1883一?),字守恒,河北乐亭人。1909年3月考入北洋法政学堂“别科”,1912年7月毕业。北洋法政学会的“第一年入会者”,“调查部”的“第二期”部员。历任河北、陕西、湖北等地检察官,1921年任吉林长春地方审判厅厅长。1922年任吉林延吉地方审判厅厅长,奉天高等检察厅首席检察官。1923年任奉天安东地方检察厅检察长。1926年任热河都统署审判处处长。1932年3月,署热河高等法院院长。

北京大学校史馆副研究员杨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5月26日发表《“去”和李大钊》一文⑤,认为1918年前后翻译、发表《最近欧洲社会党之运动》⑥的“去”就是李大钊。实际上,“去”并非李大钊的笔名,而是李大钊在北洋法政专门学校的校友张一诚(号适吾,多以此号行世)的字。

在1913年6月编印的《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同学录》中,载有“张一诚,原名诚”,号“适吾,又字去,三十(岁),直隶磁县”人,“法律本科”学生⑦[29]。这有力地证明,“去”应为张适吾,而非李大钊。因为李大钊不太可能用老同学张适吾的字“去”作为自己的笔名。杨文说“最初也曾猜想‘去’为其他与《言治》或《晨报》有联系的人,如高一涵或郁嶷、白坚武等”,看来杨文对“去”更可能是张适吾,没有“猜想”到。

在《北洋法政学会会员名单》及《北洋法政学会第二期职员名册》中,三次提到“张彝诚”,表明他是北洋法政学会的“第一年入会者”,还是“第二期职员”中的编辑部“部员”和庶务部“书记”[30]。这个“张彝诚”,应即“张一诚”,即张适吾。在1914年4月出版的《言治》月刊第1期中,也发表过“张木彝诚”的《国内记事》[31]。张适吾既然是北洋法政专门学校的学生,也是北洋法政学会的会员,他的文章在《言治》季刊发表自然顺理成章。而当时的《晨报副刊》以介绍新思想而著称,对介绍“最近欧洲社会党之运动”的“去”译文自然乐意发表,并非如杨文所说只发表与《晨报》“有密切关系的人物”的文章。更何况张适吾与李大钊的关系也比较密切。

2.4 细胞遗传学分析 染色体核型按对预后影响进行分组,分为预后良好、预后中等和预后不良组,预后不良组按复杂核型和单体核型的有无分组,CD56+组与CD56-组初治原发AML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4。

《古都遗韵百年安阳》一书中介绍:“古都安阳的第一张现代意义上的报纸《邺华日报》,创始于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续安阳县志》载:‘当时革命怒潮弥漫全国,邑人王幼侨纠合同志,浙绍钱毅、磁县张彝诚等于城内创办报馆,名曰邺华。其消息灵通,持论正确,颇受社会赞许’”[32]。由此可证张彝诚,即张适吾,亦即“去”。

1916年8月7日,李大钊等人发表《直隶学界公电》。在列名的174人中,就有“张一诚”[33],即张适吾。

关于张适吾的情况,在《白坚武日记》中记载较多。

1916年9月11日,“偕泽民访伯兰,荐张适吾清理文件。晚,借筱舫、适吾洋30元”[34];9月13日,“与叔和介绍张适吾在伯兰处清理文件”[35]。

1919年1月24日:“偕守常访张适吾于东四三条”[36]。

1920年10月19日:“张适吾请晚饭,北洋法政同学到者有王辅唐、李采言、李凝修、李则民、李守常、何麟阁、赵符卿、康凤来、刘际青诸人,尽欢而归”[37];10月21日:“张适吾请晚饭,4时往闲谈”[38]。

1923年2月28日:“抵京寓第一宾馆。访孙佩章、张新吾、张适吾等,召之晤谈”[39]。

1923年之后,张适吾南下,到福建的直系军阀孙传芳所属周荫人部任秘书长。1926年10月10日,北伐军袭击福建永定城,张适吾被俘,后病死在狱中[42]。

对张适吾的死因及其身后事,《白坚武日记》中也有记载:

1932年3月6日:“午后,张楫丞来叙,道及同学张适吾之为人,怆念不已。客死闽江,悠悠隔岁,回忆津洛同校同寓时,则恍如异世矣”[44]。

总起来说,由于张适吾的文章存世很少,对其生平事迹的介绍和研究也不多,故对此人的生平、文风、写作特色的认识,对其与李大钊的比较研究还难以深入。但是,就现在所能见到的资料来看,已经可以大致上确定,“去”应是张适吾的字,而非李大钊的笔名。

2014年10月,日本李大钊研究者后藤延子教授在给笔者的信中指出:“我好不容易找到安部矶雄《欧洲社会党之现状》,逐一对照两编(篇)文章。结果,去的日语理解能力不很高,特别是日本口语(或者近于口语)的理解力差得远。恐怕去没去过日本,但他的努力很贵重。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解也有限”。“所以您的辛勤工作的结果,有说服力”。这也肯定了“去”并非李大钊。

注 释:

①北洋法政学堂在1912年下半年改称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李大钊在校的大多数时间则称为“学堂”。故本文在大多数情况下亦称“北洋法政学堂”。

②与李大钊直接相关的《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同学录》有三个,前两个大约编印于1908年和1910年,第三个编印于1913年6月。由刘国有先生较早发现,已完整公布于崔志勇、王勇则主编:《李大钊与北洋法政专门学堂》,天津河北文史(第32辑),2014,第115—156、165—203页。

③天津人王老华在乐亭城关创办的第一家商号。

⑤该文还作为《〈每周评论〉等报刊若干撰稿人笔名索解》一文的第二部分“《晨报副刊》:‘去’即李大钊”,发表于《历史研究》2009年第3期。以下简作“杨文”,凡对该文的引用不再注明出处。

⑥发表于1918年7月1日出版的《言治》季刊第三册。并连载于1918年12月14日至1919年1月28日《晨报》副刊;在此46天中,共刊载41次。

⑦在大约于1908年和1910年编印的两份《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同学录》中,均无“张一诚”的名字,表明他未在北洋法政学堂上预科,约在1910年考入北洋法政学堂“法律本科”,1913年6月与李大钊等人一起毕业。刘国有先生在所著《李大钊与北洋法政学堂》中提及:张一诚“是直隶师范学堂毕业生”(沈阳出版社,2013,第5页),详情待查。

[1]刘民山.李大钊与天津[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刘国有.李大钊与北洋法政学堂[M].沈阳:沈阳出版社,2013.崔志勇,王勇则.李大钊与北洋法政专门学堂[M].天津:天津河北文史(第32辑). 2014.

[2]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全集(注释本,第一卷)[M].天津: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81.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全集(修订本,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3.144.

[3]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全集(注释本,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74.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全集 (修订本,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3.151.

[4]董宝瑞.性乐山人——李大钊与秦皇岛[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2.3—7.13.19.

[5]朱文通.李大钊传[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39.

[6]崔志勇,王勇则.李大钊与北洋法政专门学堂[M].天津:天津河北文史(第32辑).2014.170.

[7]崔志勇,王勇则.李大钊与北洋法政专门学堂[M].天津:天津河北文史(第32辑).2014.130.132.140.141.

[8]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史事综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46—47.

[9]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白坚武日记[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19.62.273.274.

[10]乐亭文化研究会.读乐亭(第25辑)[M].乐亭:乐亭文化研究会,2010.110.112.

[11]李荣亭.京东第一家(乐亭文史资料,第六辑)[M]. 1996,3.刘氏家族五代世系表.

[12]李荣亭.京东第一家(乐亭文史资料,第六辑)[M]. 1996.126.129.

[13]李荣亭.京东第一家(乐亭文史资料,第六辑)[M]. 1996.126.

[14]李荣亭.京东第一家(乐亭文史资料,第六辑)[M]. 1996.1.

[15]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全集(注释本,第一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74.

[16]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全集(修订本,第一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50.

[17]董宝瑞.同建中国社会党天津支部——李大钊与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同学郭须静[J].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1):55.王日新,蒋笃运.河南教育通史(中册)[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222—223.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全集(修订本,第一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50.

[18]崔志勇,王勇则.李大钊与北洋法政专门学堂[M].天津:天津河北文史(第32辑),2014.130.135.140.144.

[19]崔志勇,王勇则.李大钊与北洋法政专门学堂[M].天津:天津河北文史(第32辑),2014.171.172.

[20]董宝瑞.同建中国社会党天津支部——李大钊与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同学郭须静[J].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1):55.王日新,蒋笃运.河南教育通史(中册)[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222—223.张振江.薪火集河南大学学人传(上)[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335—336.

[21]南阳地区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南阳地区志(下)[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604—605.白万献,黄运甫,李仁瑞等.南阳历代名人[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327—328.

[22]崔志勇,王勇则.李大钊与北洋法政专门学堂[M].天津:天津河北文史(第32辑),2014.133.135.143-144.

[23]南阳地区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南阳地区志(下)[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604—605.白万献,黄运甫,李仁瑞等.南阳历代名人[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327—328.

[24]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全集(注释本,第一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81.374.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全集(修订本,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44.150.

[25]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史事综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45.47.48.

[26]崔志勇,王勇则.李大钊与北洋法政专门学堂[M].天津:天津河北文史(第32辑),2014.149.

[27]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史事综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31.

[28]崔志勇,王勇则.李大钊与北洋法政专门学堂[M].天津:天津河北文史(第32辑),2014.146-151.

[29]崔志勇,王勇则.李大钊与北洋法政专门学堂[M].天津:天津河北文史(第32辑),2014.166-167.

[30]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史事综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45.47.

[31]李权兴等.李大钊研究辞典[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4.702.

[32]刘志伟.古都遗韵百年安阳[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220.

[33]李继华,冯铁金,周芳.李大钊轶文辑注与研究[M].北京:线装书局,2013.107.

[34][35]杜春和,耿来金整理.白坚武日记[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36.

[36]杜春和,耿来金整理.白坚武日记[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182.

[37]杜春和,耿来金整理.白坚武日记[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273.

[38]杜春和,耿来金整理.白坚武日记[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274.

[39]杜春和,耿来金整理.白坚武日记[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408.

[40]中华民国史事纪要编辑委员会.中华民国史事纪要(初稿,中华民国十一年(1922)七至十二月份)[M].台北:中华民国史料研究中心,1983.708.

[41]刘国有.李大钊与北洋法政学堂[M].沈阳:沈阳出版社,2013.327.329.396.

[42]永定县政协文史委.永定文史资料(第7辑)[M].永定:永定县政协文史委,1988.87.福建省政协文史委.福建文史资料(第9辑)[M].福州:福建省政协文史委,1985.40.45.

[43]杜春和,耿来金整理.白坚武日记[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679—680.

[44]杜春和,耿来金整理.白坚武日记[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971.

The Textual Research and Analysis on Li Da-zhao's Alumni in Beiyang Law School

LI Ji-hua
(The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of Binzhou University,Binzhou Shandong 256603,China)

The related works about Li Dazhao's alumni includingJiqing,Zimo,Shouhengand Qu'an in Beiyang LawSchool were vague and even incorrect.According to a recently discovered Beiyang LawSchool Year Book and the relevant historical data,Jiqing,whose real name was Liu Ruizhi,was born in about 1885 in the village named Liuzhuang near the Muguakou village of Hujiatuo town in LeTing county in Hebei province.Zimo was GuoXujing(1890-1934)whofirst entered in Specialized PreparatoryClass ofFrench Language of Beiyang Law School,and graduated from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Department of Beiyang Law School with Li Dazhao in June 1913.Shouheng,whose real name was Zhang Yongde,was one of the first Pre-University students.He entered the school in the springof1909 and graduated in July1912.Qu'an's real name was ZhangYicheng.He was lawundergraduate student and studied in BeiyangLawSchool from1910 toJune of1913.

li da-zhao;beiyanglawschool;jiqing;zimo;shouheng;qu'an

D231

A

1674-828X(2015)03-0107-06

(责任编辑:张 颖)

2015-06-02

李继华,男,滨州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带头人,政法系教授,主要从事李大钊著作和生平研究。

猜你喜欢

永德同学录北洋
借猫记
肖永德
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永德实验小学:为少先队员的幸福童年添彩
日夕空驰永德心
媒体视野下的清末宣讲所——以《北洋官报》为中心
同学录,你让我如何是好?
当纠结症遇上漂亮同学录
我不该乱猜疑
同学录(外一则)
北洋外交部鲁乔奇(L.Giorgi)档案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