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真的促进本国技术进步了吗?——基于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文献综述

2015-08-15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齐彤

中国商论 2015年8期
关键词:吸收能力生产率逆向

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 齐彤

1 引言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创建以来,国际技术溢出便成为经济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一国的技术进步不仅依赖于国内的研发资本,而且能通过国际贸易、FDI和OFDI从其他国家的研发中获得。相较于作为外商投资的东道国用市场换技术的被动,走出的企业可以更加主动地选择溢出效应最为显著的国家进行直接投资,而相较于其他渠道,这种直接的投资方式产生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应该更为显著。中国企业“走出去”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然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真的促进本国技术进步了吗?本文将基于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从OFDI动因与逆向技术溢出机理、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实证分析及结果和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政策建议三个方面对国内的相关研究进行文献梳理。

2 OFDI动因与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机理

国内学者对于OFDI的动因和促进技术进步的机理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分析,并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常建坤和李杏(2005)指出企业经营的国际化和国际竞争的加剧推动了技术创新的国际化,全球R&D资源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配置,从而形成了集聚效应和融合效应,促进了技术进步。赵伟、古广东和何元庆(2006)通过分别构建我国企业与发达国家和新兴技术国家进行OFDI的逆向技术溢出机理模型,认为R&D费用分摊、研发成果反馈、逆向技术转移和外围研发剥离等四个机制可以解释OFDI促进投资母国技术进步。刘宏(2012)具体分析了中国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并认为技术寻求型OFDI可以从降低技术获取的成本、加快技术的获取效率和加快产品的更新速度等三个方面促进技术进步。

3 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实证分析及结果

3.1 OFDI和全要素生产率的互动关系

几乎所有技术溢出效应模型,都将全要素生产率作为测度这种效应的一个重要指标,原因在于,任何技术进步都以要素生产率的变化为表现形式(赵伟,2006)。因此,目前国内对于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重点便放在对外直接投资和全要素生产率的互动关系上。

白洁(2009)采用了1985~2006年我国对14个国家和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数据,实证分析结果显示,OFDI渠道产生的逆向技术溢出能够对TFP产生积极影响,但在统计上不显著。而其他学者的实证分析结果则显示OFDI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有不同程度上的正向影响。李梅(2011)运用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进行分析,得出对外直接投资渠道的R&D溢出效应微弱的结论,同时OFDI渠道溢出的国外R&D资本远小于FDI渠道的国外R&D溢出对我国技术进步的促进效应。仇怡和吴建军(2012)同样发现我国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渠道获得的国外研发资本存量能给母国带来正的技术溢出效应,只是由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相对外商直接投资而言发展缓慢,因而其溢出效应程度相对较低。

3.2 OFDI逆向技术溢出吸收能力与门槛效应

在考虑逆向技术溢出吸收能力方面,学者主要通过“门槛效应”分析,探究不同因素对OFDI促进母国技术进步的影响程度。

朱彤和崔昊(2012)发现,对于研发资金的逆向溢出和人力资本的逆向溢出而言,中国的人力资本和中国的研发资金可以形成一定的吸收能力,但分别存在国内人力资本和国内研发资金存量的“门槛效应”。 李梅和刘士昌(2012)主要考察了R&D强度、人力资本、经济发展、金融发展、对外开放程度、技术差距等6个指标,结果表明,只有R&D强度、人力资本吸收能力对逆向溢出有显著的影响。沈能和赵增耀(2013)主要考察国内外技术差距和OFDI规模对逆向技术溢出的影响,通过非线性门槛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开放条件下,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这种地区差异主要来自于OFDI规模与技术势差的影响,OFDI 规模和技术势差分别具有单一和双门槛效应。

3.3 OFDI逆向技术溢出创新研究

近两年以来,有部分学者分别从技术溢出路径和衡量技术进步的指标等方面另辟蹊径,创新OFDI逆向技术溢出与技术进步关系的研究方法。

尹忠明和李东坤(2014)利用了数据包络法和相对价格法,分别构建和测算了中国省际的全要素生产率与国内市场分割指数,结果显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增加不仅通过为国内提供经济发展所需的资源、技术和管理经验,直接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还通过降低国内市场的分割程度,促进资源、人才和技术在国内更好流动,实现资源更优配置,间接促进技术进步。

董有德和孟醒(2014)的研究基于OFDI逆向技术溢出与创新能力的关系,而对于创新能力的衡量,笔者将创新产出视为创新投入的函数,以索罗余量的思想计算出创新能力。采用省份分价值链数据的结果显示,我国企业在海外设立的研发、制造和营运机构是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主要渠道,而非经营性机构和原料获取机构的溢出效应并不显著,并且这种溢出效应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

4 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政策建议

4.1 完善对外直接投资类型和区位选择

在对外直接投资类型方面,要打破以往资源和市场获取型OFDI比重较高的局面,进一步增加技术寻求型OFDI比例;区位选择上要鼓励国内企业向R&D密集型的发达国家或地区进行直接投资;在行业分布上,要加大制造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力度。李梅(2012)认为,我国应该积极扩大对外投资规模,同时注重加大“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的力度,一是在投资国上要注重对R&D资本存量丰富国家的投资,二是在投资产业上要注重对高新技术产业和制造业的投资,以促进对国外研发资源和先进技术的有效利用。沈能(2013)同样指出,国家应继续加大“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的力度,尤其应当注重研发资本存量获取型OFDI,通过灵活多样的投资方式有效吸收国外的研发资源。

4.2 扩大对外直接投资吸收能力

众多学者认为,国内R&D资本和人力资本没有跨过“门槛值”导致我国OFDI技术溢出效应不显著(邹玉娟,2008;李梅,2010;朱彤,2011),因此,扩大对外直接投资吸收能力迫在眉睫。李梅(2010)认为我国应在加强国内研发资本投入的同时应加强教育投入,扩大人力资本储备,这样才能更好地吸收对外投资渠道获得的国外研发资源。刘宏(2012)在文章中指出,目前我国企业自主研发投入不足,能力不强,而引进的技术也没有给我国带来技术创新。因此,通过增强自主研发力度来提高对先进技术的吸收能力是获取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有效途径。

4.3 解决对外直接投资地区差异化

分地区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技术进步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鉴于此,学者提出差异化的政策措施。刘明霞(2009)指出针对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应该对经济发达程度较高且吸收能力较强的地区加大对外投资力度,获取更大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而对经济发展水平较落后且吸收能力较弱的地区则应重点培养吸收能力,加大人力资本的教育和培训力度。沈能(2013)认为,在中等技术水平的地区,要注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积累,同时提高研发投入比例,坚持自主创新;在技术落后的地区,国家应该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除了加大人力和研发资本投入外,政府必须全面提升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基础设施建设和地区经济结构。

5 结语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对当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是否促进本国技术进步这一命题并没有完全达成共识,由于数据和方法的不同,理论和实证结果不一致。但总体上看,对于中国对海外技术和研发资本密集地区的OFDI能够促进本国技术进步,学者们还是形成了统一观点,只是对技术进步的影响程度持有各自看法。本文认为关于中国OFDI逆向技术溢出还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补充扩展。

5.1 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

目前国内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大多采用索罗余量,该方法基于希克斯技术中性和规模报酬不变的假定前提下,而现实往往违背以上条件,这对准确衡量技术进步造成一定困难。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没有索罗余量那样严格的条件,并且全要素生产率可以分解为技术变化和技术效率变化,而技术效率变化可以进一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化和规模效率变化,分解变量为我们具体探究OFDI逆向技术溢出影响TFP的渠道提供了方便。

5.2 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内生性

在研究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和全要素生产率关系时,一方面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获取逆向技术溢出进而促进技术进步,另一方面,可能存在自选择效应,企业自身的生产率较高而推动其进行OFDI。OFDI与技术进步之间的双向因果关系可能导致模型存在较为严重的内生性,而大多学者对此问题避而不谈,很少对其进行修正。今后在选择研究方法时应该将该问题纳入考虑。

5.3 逆向技术溢出程度和影响因素

当下学者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探究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是否存在,对于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程度并未形成统一的衡量方法,而逆向技术溢出的影响因素探究还在探索阶段,有部分学者从吸收能力(人力资本和研发投入)的角度探究“门槛效应”,但毕竟只是少数。无可置疑,随着我国技术寻求型OFDI规模的扩大,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会逐渐显露,因此,学者可以进一步探究溢出程度及其影响因素。

[1] 白洁.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经验检验[J].世界经济研究,2009(08).

[2] 董有德,孟醒.OFDI、逆向技术溢出与国内企业创新能力——基于我国分价值链数据的检验[J].国际贸易问题,2014(09).

[3] 李梅,金照林.国际R&D、吸收能力与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基于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1(10).

[4] 李梅.国际R&D溢出与中国技术进步——基于FDI和OFDI传导机制的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12(04).

[5] 刘明霞,王学军.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9(09).

[6] 沈能,赵增耀.空间异质性假定下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门槛效应[J].科研管理,2013(12).

[7] 尹忠明,李东坤.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国内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基于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视角[J].财经科学,2014(07).

[8] 赵伟,古广东,何元庆.外向FDI与中国技术进步:机理分析与尝试性实证[J].管理世界,2006(07).

[9] 朱彤,崔昊.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与中国技术进步[J].世界经济研究,2012(10).

猜你喜欢

吸收能力生产率逆向
中国城市土地生产率TOP30
逆向而行
逆向思维天地宽
跟踪导练(三)4
外资来源地与企业生产率
外资来源地与企业生产率
关于机床生产率设计的探讨
吸收能力研究进展评述
技术转移二元视角:吸收能力与释放能力的作用
基于动态能力观的企业吸收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