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结合现代元素品读唐诗经典的拓展性教学——浅谈职业院校语文教学改革之路

2015-08-15◆许

中国校外教育 2015年5期
关键词:细细品味唐诗李白

◆许 润

(济南铁路高级技工学校)

一、从现代哲学辨证思维的角度,领会唐诗的涵义

现代哲学证实,任何文化现象都能超越它所属的时间和空间。也就是说,唐诗所涉及的概念范围,远远超过唐朝的疆域和我们所已知的文化流传。

1.唐诗已经超越了唐朝的疆域

唐诗泛指创作于唐代的诗,而唐诗对周边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也产生了很大影响,有许多少数民族的文人,包括当时日本的文人,都喜欢唐朝的诗文并纷纷仿效。如日本的阿倍仲麻吕,曾在唐为官,并与李白、王维等中国诗人结下深厚友谊。公元753 年,他在随日本遣唐使回国前吟诵:“翘首望东天,神驰奈良边,三笠山顶上,想又皎月圆。”这就是日本有名的《三笠山之歌》。

2.唐诗的流传延续到唐朝结束之后

唐诗的影响延续了很长时间,从整个诗歌史来看,宋诗就是唐诗发展的必然结果。从杜甫、韩愈开始,诗人就喜欢在诗中发表议论,在晚唐的杜牧、李商隐,在诗中发表议论已屡见不鲜。杜牧的《泊秦淮》,便是以讥讽、议论晚唐的群臣们沉湎于酒色、不顾亡国而闻名:“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上述文风流传到宋朝时便成为普遍的风气,形成了宋词的一道风景。

总之,以辩证的目光看唐诗,不仅能更深入的领略唐诗的风格,还能培养学生超越思维局限,进行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现代艺术多元文化交融的特征,唐诗已超越诗的范畴

唐诗是诗,是汉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汉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唐诗也不仅仅是诗,细细品味之后,唐诗是音乐,甚至可以是交响巨篇,唐诗也是绘画,也甚至可以是山水长卷。

1.细细品味,可以把唐诗看作音乐

诗乐一家,是中国文化的一种传统。在唐代,唐诗入乐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唐代的诗歌中,有很多描摹音乐的诗歌,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流畅的笔端,描述出来的是看得见、读得出的天籁之音。其实,唐人的大部分绝句都可以和着曲调歌唱,像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阳关三叠》。

2.细细品味,可以把唐诗看作画卷

大诗人王维有许多描写山水田园的佳作,他常用五律和五绝的短小篇幅描绘自然的美景,如《过香积寺》就是其代表作之一。这首写游览经历的诗,长卷般描写山中古寺的幽深和静寂。“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3.细细品味,唐诗还可以是戏剧或大片

唐诗不仅仅是诗,还可以看作短剧,也可以描述为史诗般的影视大片。唐诗以其特有的博大精深,给我们留下了许多遐想的空间。我们所熟知的杜牧的《清明》诗,就可以看作一幕短剧:【时间】清明时节;雨纷纷;【地点】路上;行人;欲断魂。【主角】借问:酒家何处有?【配角】牧童;遥指:杏花村。

此外,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其意境雄伟、变化莫测而呈现为史诗般的影视大片,在超越时空之际,荡气回肠。“……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诗人以新奇的表现手法,呈现出一幅一幅瑰丽变幻的奇景,又以极度夸张的语言,把传说和神话变成诗人惊人的想象。

三、从唐诗中寻找现代生活方式的昨天

唐朝是一个神话般瑰丽的时代,大唐的光芒笼罩着世界的东方,它以海一样宽阔的胸怀容纳天下四方,它开放的胸襟、博大的气度、浪漫的情怀、张扬的个性,影响了一个时代并让后人景仰。

1.诗人也有自己的“朋友圈”

唐朝的诗人也和现代众生一般,也有自己的小伙伴以及他们的“朋友圈”,他们也会有感怀于聚散和远行。我们仿佛看到,李白就要远行了,汪伦前来送行,李白热泪盈眶:“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贺想投笔从戎,为国家统一事业建功立业,便在朋友圈中高呼“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见《南园》)”;岑参在西北的浩瀚沙漠中,感怀天地无涯,断言“为言地尽天还尽,行到安西更向西!”

2.唐朝的诗人也喜欢“走四方”

唐朝的诗人也喜欢“走四方”或者“边疆行”,从天山南北,到东海之滨,似乎每一个美丽的地方,都收藏在诗人的日志中。擅长“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维,隐居山中时,描记下“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见《鹿柴》)”。孟浩然行经建德县新安江时,发现“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见《宿建德江》)”,美景让人陶醉。李白走近“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见《望庐山瀑布》)”的庐山瀑布,豪气挥洒在气壮山河的景色间。从诗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他们对于祖国河山那种执着的热爱,而这些情感,已经不经意流露在诗作之中。

3.唐诗中也有“舌尖上的中国”

诗人孟浩然把经历的“农家乐”留在《过故人庄》的记忆中:“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一个普通的农庄,一次普通的鸡黍饭的款待,被表现得令人流连,并留下再次的期盼。

诗人杜甫在一生中见识过不少的美食,比如他记得,曾有一位成都的老农送他一筐红樱桃,“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数回细写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见《野人送朱樱》)”。他对吃瓜也颇有讲究,喜欢将瓜冰镇后食用(“沉浮乱水玉,爱惜如芝草。落刃嚼冰霜,开怀慰枯槁。”见《园人送瓜》)。冰镇之后的瓜果,也是现代人的消夏佳品啊。

豪放的诗人离不开酒,特别是“一斗诗百篇”的李白,更是不厌其烦记录酒的故事,他在微醺之际还记得“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见《金陵酒肆留别》)。”

在浩瀚如海的阅读与欣赏素材中,唐诗以其博大精深、长久流传而成为重要的部分。通过对唐诗进行不同层次的品味,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个人素质,这也就是我们进行教学改革探索的意义所在,即通过倡导主动的多方位品读,特别是从不同历史时期层次和文化角度来品味,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打造有品位的新时代职业教育人才。

[1]韩大强.关于唐诗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天中学刊,2010,25(2):115 -117.

[2]杨柳.唐诗教学与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新校园,2013,(9):60.

猜你喜欢

细细品味唐诗李白
每一首,我都愿意细细品味
唐诗写柳之妙
春夜讲唐诗记
唐诗里的日与月之争
朱蕙心:让更多人走近江南生活美学,细细品味
纸上的李白(三)
纸上的李白(二)
纸上的李白(一)
唐诗赏读
你的微笑来的恰如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