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问题学生”的艺术——陶行知“四颗糖果”的启发
2015-08-15何成学
◆何成学
(甘肃省金塔县建新路小学)
有一次,陶行知教育一位用石头砸同学的男生,他先让男生到办公室等他。当陶行知回到办公室,发现那位男生已经站着等候了。于是,陶行知掏出一块糖,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了办公室。”接着又掏出一块糖,“这也是奖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刻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男生傻眼了,半信半疑地接过糖果。陶行知说:“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给他,这时学生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样的方式。”陶行知拿出第四块糖:“你已经认错,再奖励你一块,我糖发完了,谈话也该结束了。”
这讲的是陶行知“四块糖果”的故事。
面对犯错的孩子(这里称“问题学生”),陶行知不是板着脸严厉训斥,也不是予以暴力的体罚,而是从学生的不合理的行为中找到合理性,用“四颗糖果”肯定了学生的四个优点,即“先到”“尊重我”“有正义感”和“承认错误”,然后用糖块一次次地肯定了那位男生,强烈地震撼了孩子的心灵,结果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了批评,自觉纠正了错误。它告诉我们,孩子的每一种不合理行为背后也许都有其合理的一面,我们不能因为不合理而抹杀了其中合理的因素。
想想我们平时又是怎么教育学生的,尤其是教育“问题学生”。这使我不禁心生感慨:我们怎么就只有数落批评而没有类似的智慧“糖果”呢?陶行知的“四块糖果”确实催人深思,值得我们从中获得启示。
启示一:批评学生要注意地点场合
现在的学生大多缺乏独立能力,都是习惯了别人的关心、爱护和尊重,都有着强烈的自尊心,若对屡犯错误的“问题学生”进行严厉的批评教育,更是容易造成逆反心理,教育自然难见成效。作为教育者,我们首先应该做到保护他们的自尊,不要轻易让他们在同学面前“丢面子”。陶行知校长,批评一个打架的学生,为什么不当众令他认错道歉,而是让他到校长室等候谈话?因为他讲究批评的环境艺术。青少年血气方刚,爱面子,如果在公共场合当众受到老师或家长的责罚,容易形成对立情绪。所以,换个地点再个别谈话,容易取得预期的效果。
启示二:批评学生要尊重人格平等
批评者因为是老师或家长,往往有很强的惟我独尊意识,批评刚刚开始,双方已出现了严重的心理壁垒。而陶行知先生则不然,他遵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自己后于孩子到达约定地点,就主动进行自我批评,这种严于律己,尊重他人的品质,无疑给犯错误的孩子树立了人格榜样,使他自动消除对待批评的自我防护意识,从而形成宽松的谈话氛围。
“问题学生”在班级当中往往是被人冷落的一个群体,是不被肯定的那一部分。但是,就是这样的群体在社会的大舞台上成材扬名的却不乏少数。倡导赏识教育的周弘老师,他的女儿周婷婷因病双耳全聋,小时候学习困难,做十道数学题只对了一道。然而在他的鼓励下,数年后,周婷婷终究成为了留美学习的双博士生。再如数学家巴比基和文学家玛阿特是同班同学,他们都曾因为成绩差而被罚站,常常遭受同学的取笑。但是数年后,他们却都成为了举世闻名的人物。由此看来,我们必须肯定也能成材的观念,并把它真正应用到“问题学生”的教育之中。
如果说把“问题学生”看作是未经雕琢的璞玉,那么教师的责任就是打磨去他表面的杂质,使它重现光彩。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问题学生”教育工作时,要肯定他们身上的优点,用赏识的目光鼓励他们走出成功的一步。其实肯定方式有多种多样,可以是爱抚、友好的动作,可以是赞扬、鼓励的话语,也可以是欣赏、赞许的目光,甚至可以是面对点滴进步而发出的轻轻一笑……我们相信,肯定的灿烂阳光必将褪去璞玉表面的污垢杂质,他们也一定能够体会重现光彩的成功喜悦。
启示三:批评学生要有惩戒
惩戒是惩罚、警戒之意,是对学生犯了错误后的一种责任追究,是为了让学生去认识错误、承担责任,是为学生的今后有个更好的成长。对于学生的错误,如果老师的教育只是轻描淡写,或是充斥过多的赏识,那这样的教育也只能说是糊涂的教育。惩戒教育决不能被忽视,缺少惩戒的教育不是完美的教育。澳大利亚的学校就专门设置了警戒室,根据学生所犯的错误,设有赔礼道歉、写检查和开除等的惩罚方式。陶行知先生让那位男生去校长室,这不也是一种惩罚的方式吗?
惩戒并不是体罚,体罚是“治人”,而惩戒是“治心”。尊重学生的心灵感受是惩戒教育的前提,惩罚是手段,目的则是警戒。魏书生老师教育犯了错误的同学,他采用的是“补偿式惩罚”,犯了小错唱首歌,一般错误做件好事来补偿,性质严重的就罚写一篇“错误剖析说明文”……著名的诺贝尔奖得主、生物学家麦克劳德也曾受过这样的惩罚:小时候,他杀死了校长家的狗,结果校长的惩罚却是让他画两张图——血液循环图和骨结构图。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是有一定惩戒的,惩戒一定是要适度的。惩戒具有很强的规律性。或许有的时候,我们欠缺的是运用惩戒的艺术和火候。惩戒是门艺术,也是把双刃剑。运用好了,能对学生改错、培育养成好的品质提供巨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