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班主任如何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015-08-15张永伟

中国校外教育 2015年5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班主任心理

◆张永伟

(甘肃通渭平襄初级中学)

班主任是开展学生心理教育的基本队伍,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班主任有责任、有义务维护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并自觉地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班级工作中,将原来无意识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转变为目的更明确、内容更丰富、方法更科学的教育活动。

班主任只有掌握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艺术就可以预防和矫正中学生的各种心理偏差,同时更可以完善他们的个性,培养他们良好的性格,陶冶他们高尚的情操。因为只有心理健康的中学生,才能有充沛的精力去学习科学知识,只有心理健康的中学生才会不畏险阻地追求美的理想。所以班主任积极投身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学生的思想觉悟和培养高尚道德行为习惯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将班主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显得尤为重要。在班主任工作中如何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初步了解分析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人们生活的客观现实有自然界,有人类社会,两者对人的心理都有影响,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类社会。班主任不能忽略自己班里学生中种种的心理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学习问题

学习问题所占比例在三个年级中分别为各类问题之首,随着升学考试的迫近,初三学生的此类问题特别突出。据本校心理辅导室统计,学习问题占40%左右。可见学习方面带给学生们的压力是很大的。压力来自多方面:首先,社会上重视学历,舆论导向使每位学生重视分数的高低;其次,父母望子成龙,不容许半点松懈;再次,学生在学校中必须适应高节奏的学习生活和教师的高标准要求,“优胜劣汰”时刻敲击他们心中的警钟,长此以往地处于这种多方压力下,其对学习成绩的敏感程度,对分数的重视程度是可想而知的。学习问题所表现出来的是学习焦虑、学习疲劳、学习困难等。

1.学习焦虑。以前我们一直认为只有成绩较差的学生才有学习方面的压力,其实不然。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由于父母的过高期望和自己过于要强好胜,往往比别人有着更重的心理负担,他们在不断督捉自己加紧学习的同时,还要时刻警惕别人的超越和自己的失误,很担心成绩不佳而终日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焦虑重重,令人奇怪的是,这类学生往往对自己没有正确的评价,有的为了一两次失误而自信心开始动摇,认为自己什么都不是,什么都不行。

2.学习疲劳。据有些学生反映:他们经常一捧起书本就头疼、恶心,心情烦躁,坐立不安,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混乱,夜间常有失眠发生,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这种问题多是学生长期处于过度紧张和疲劳状态造成的。他们多是较要强但学不得法的学生,极力想满足家长和教师的期望,学习很努力,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很多,但长时间的高度紧张、休息不足、调整不当就会导致神经系统紊乱,身心状态极其疲劳而事与愿违。

3.学习困难。此类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观察能力低、计算能力差、言语水平低、不善与人交往、学习成绩差,他们往往智商偏低,无学习兴趣。

(二)家庭关系问题

笔者在长期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发现:家庭关系方面的问题自初一到初三年级始终占10%~15%,属于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的较恒定的因素之一,问题集中在与父母关系紧张、对父母有内疚心理、单亲家庭子女的特殊问题三个方面。

1.关系紧张。初中生正值“身心剧变”时期(初二学生尤为明显),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沃斯称之为“心理性断乳期”,他们身体发育导致心理开始逐渐成熟,他们意识到自己长大了,不能再像小学生那样依恋父母,开始要求独立自由,挣脱对双亲的依赖;而父母却觉得孩子不听话了、自作主张、自以为是,如果老师和家长采取简单粗暴、严厉训斥的方式对待他们,就会使孩子产生厌恶和反抗情绪,使矛盾更加尖锐激化。笔者个别谈心或书面问卷的形式进行了调查发现:有许多学生与父母或某一方性情不和,关系紧张;有的学生冲父母发泄;有的拼命压制自己强忍怨气,但又感到很压抑。

2.单亲家庭的特殊问题。随着离婚率的升高,单亲家庭正悄然融入社会。据本校的不完全统计,单亲家庭子女大致占5%左右,这些孩子普遍生活在这样一种状态下:由父母中一方抚养,缺乏正常的父爱或母爱。在这种家庭教育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几乎人人都有心理偏差,但表现不同:轻者自卑导致郁郁寡欢或行为乖张;重者好怀疑并猜忌,对别人缺乏信任感和安全感。

二、采取有效方法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使学生的人格健全,心理潜能得到开发,生活上能自理,行动上能自律,心态上能自控,评价上能自省,情感上能自悦。因此,班主任要配合学校开展多种形式活动,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与原则。在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要遵循、处理好三个原则:

1.“普遍性与针对性”原则

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要有统一、有共性,要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考虑到绝大多数学生的整体需要和普遍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教师和家长一直把关注学生学习的聚焦点放在学生的分数上,分数作为学生学习结果的一种体现,被赋予了太多的内涵,蒙上了神秘的面纱,成了学生沉重的十字架,由此带来了种种负面影响。当学生没有达到我们要求的分数时,学生体验到的就是一种失败感,渐渐地就形成一种期待性焦虑,对学习产生厌倦和无奈感,学习起来觉得索然无味。学习主动性降低。针对这个问题,班主任应该利用班会或课余时间和学生多进行交流,使学生明白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平时我跟学生就一再强调,不管结果如何,尽力就行,你就可以问心无愧。

2.“面向全体、重视个别”原则

即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广大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同时重视学生个性差异,促进每个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是有差异的人,而且他们的差异表现有多个方面,既有智力差异,又有心理品质的差异。教师只有善于发现差异,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良好的发展。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成长时期,过早地用单纯的“好”或“不好”来划分他们的等级是不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教师首先就要做到能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努力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均等的发展机会,对学生一视同仁、施予博爱,切忌歧视、偏心。

3.“尊重与理解”原则

即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学生的思想与感受。

学生的身心虽然还处于发展时期,可现在的学生个性、自尊心都特别强,他们渴望得到尊重、理解,教师不能无视于学生的个性,随意践踏他们的自尊。然而教师又常常不由自主地想把学生纳入自己的教育模式中,而忽视他们自身性格、个性发展的要求。要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就得改变“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以朋友的身份来对待学生,引导他们树立自己的内心信念。

(二)班主任在学校的工作中,直接组织、管理、教育着学生,班主任在班级的工作中要用心育的眼光对待学生,积极走入学生中间,与学生建立“理解、交流、平等、关爱”的师生关系。要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稳定的健康精神状态,以饱满健康的情绪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只有和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班主任才能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及心理变化等。这需要我们对学生付出真情,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活动及感受,尊重学生;营造和谐、民主、自由、宽松的气氛,让学生充分表现出自己的特点、强点和闪光点,发挥自己的长处,并看到自己的潜力,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品质。通过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班主任可以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去影响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学生。观察学生心理动态,解决问题于萌芽之中。

2.善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而恰当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学习的推动力,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当物质奖励、权威、学生的前途等外部动机成为学习的主导性动机后,学生往往会变得更具功利性,产生一定程度的不良个性特点,变得自卑、胆怯、被动,缺乏自信和自尊,并进而造成师生情感对立。内部动机则是由兴趣、愿望、好奇心、好胜心、责任感等内部心理因素转化而来的,它不仅能持久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而且有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这种品质既是学生健康心理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因而,班主任要注意引导学生将内部动机作为学习活动中居于支配地位并发挥主导作用的主导性动机,同时辅之以外部动机,这样才既有利于学生学习动力的增强、效率的提高,又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此外,班主任要让学生认识到过强的学习动机不利于他们的成长与成才。当学生的学习动机达到最高强度时,他们的情绪也随之达到最紧张的程度,这极易使他们产生烦躁、焦虑、情绪不稳、睡眠障碍等身心问题。所以,班主任应让学生懂得过犹不及的道理,引导学生调控学习动机水平。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班主任工作的全部内容,若想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严格意义上必须配合一定的心理健康课程与学校专门的心理咨询措施,但是作为一名班主任,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来开展工作,又是必要和有效的。当然以上仅是笔者的一些粗浅探讨,那么如何在二者间寻找更加有效和完美的切入点,需要我们继续探讨和实践。

[1]伍新春.心理健康教育概论.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班主任心理
如何做好一个班主任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
夸夸我的班主任
心理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