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湛江雷州傩舞“走长怅”的形态现状与对策
2015-08-15林为强
林为强
(湛江机电学校,广东 湛江 524094)
1 前言
傩舞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劳动实践,创造出来的一种自娱自乐的舞蹈形式,被称之为“舞蹈的活化石”。傩舞于湛江市雷州民间已经流传久远。雷州傩舞“走长怅”用雷州方言来表演,在过去,它有专人来学习表演,表演会带来经济的收益。近年来,湛江古老的雷州傩舞“走长怅”人才青黄不接,古老的傩文化受到很大的冲击,演员数量锐减,演艺质量锐降,很多的绝艺濒临失传。
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雷州傩舞“走长怅”理论研究比较缺乏,雷州傩舞是古老而传统的民族文化遗产,是雷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特色神秘诱人的魅力。傩文化不仅能够为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提供宝贵文化资源,还能促进家庭和谐和营造友好型的社会环境氛围。
3 雷州傩舞“走长怅”的形态
3.1 雷州傩舞“走长怅”面具形态
雷州傩面具艺术是一种假面具艺术,早期的傩舞表演者都是要戴面具的,面具是主要的化妆一种手段。而且面具的造型形态各异,生动活泼、具有观赏价值和工艺价值。表演者用面具把自己装扮成神鬼,对超自我的能力的崇拜或在想象中征服自然,傩舞表演同时也能给人们带来最直观、最快速、最形象的感官的冲击。雷州傩面具风格和造型比较夸张、制作细腻、形神兼备、古朴粗犷,惟妙惟肖。反映了人们的长期形成一种审美文化心理,由于当时一些怪异的形象可能无法解释,因而产生较为强烈地冲击人的心理,引发人们内心的恐惧,有时反而会带给人们以相对的安全感。目前,雷州傩舞面具制作工艺简单,表演无法达到原有的艺术效果,可见雷州傩舞面具的保护和保存在当地傩文化中的重要性。
3.2 雷州傩舞“走长怅”音乐形态
雷州傩舞表演仪式中,打击乐演奏的锣鼓点具有重要作用,是由道士指挥,表演时念咒是用雷州话演唱的,由道士一个人念唱,同时表演者也会在道士的指挥下发出“傩傩”的声音,傩舞表演是根据舞蹈动作及道士的需要而灵活变换速度,在表演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所使用的鼓点都有很大的随意性。主要乐器有铙、高边锣两种雷州当地乐器,傩舞的节奏简单平整,基本都是齐击节奏型,只有在开始与结束时,是用快速的十六分音符演奏,具有敬启神灵招揽观众和预示结束的作用,中间的伴奏是用了大量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为道士念咒来伴奏。以轻、缓,重、急等灵活多变的音响效果配合舞户表演,这种简单的乐队配置一直是世代相传,从未更改过。根据实地考察,目前雷州大部分地区的傩舞音乐水平较低,懂得吹奏的人相当少,严重影响傩舞的发展。
3.3 雷州傩舞“走长怅”服装和道具形态
傩舞要穿傩服戴傩面具,乡民们通过此种手段来达到人、神之间的沟通,创造出神秘莫测活灵活现的傩舞世界。自古以来,傩艺人们认为红色吉祥、喜庆、能驱邪气,所以历代跳傩都以红色傩服为主,用红头巾包头。雷州最古朴的傩舞装束是红花布开襟窄袖衫,此服装衣背后腰开叉,还要围上红花布两幅连缀的长腰裙,戴绿袖套、黄头巾,以此区别于其他村落。现在跳舞者着装不再按传统形式,而是较随便,甚至不穿传统的傩服。
3.4 雷州傩舞“走长怅”表演形态
古代舞蹈禹步接近,巫舞特征也很浓。雷州傩舞通常有五种巫步,四种手决。雷州傩舞舞蹈主要品种有“跳傩”、“跳竹马”、“跳和合”、“跳八仙”等。雷州傩舞的节目数量已达70多种,许多表现的英雄神将多是独舞和双人舞,都是力度强、幅度大、粗犷豪放、雄健明快的风格特点。禹步:双腿稍作弯曲,一瘸一拐,一前一后进行,犹如禹生病脚步伐,左右并步,左脚向左脚前方迈一步,接着右脚向左脚靠拢一步;再右脚向右脚前方迈一步,同时左脚向右脚靠拢一步,像行云一样。雷州傩舞常见的雷州傩舞的表演形态因品种不同有差异,娱乐舞居多,借娱神而娱人,傩舞的脚部动作与我国手诀有四种,分别是香火诀、华光诀、大金牌、黑暗诀。这些晃头、抖肩、钓脚弯手、诀指、弹腕、顺拐等都是特异性的傩舞蹈形态,跳傩舞时舞者的手部动作常常出现道教所用的手诀,这都归结于人类宗教感情和臆想创造的需要。雷州傩舞萌生时无其他舞蹈形态的规范参照,却体现出以形达意的超凡神韵具服饰,在傩祭的活动中能给观众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神鬼形状的经验美学审美效应油然而生。目前,雷州傩舞表演动作不规范、简单、中间很多环节都被简化。
4 雷州傩文化的现状
调查的情况看,古老的傩文化现在还是受到很大的冲击,傩艺队伍是青黄不接演员数量减少,表现在演艺质量的下降,很多的绝艺濒临失传。近年,一些具有傩艺水平精湛的老艺人相继去世,他们或精于傩舞,或擅长傩技,或娴熟傩仪,但由于种种原因,所掌握的傩艺并没有得到完整的传承。同时他们大多数因缺少资金,道具质量很差,置办的服装、有的对傩艺完全失去信心,对传承几百年的的道具,在文物贩子的高价面前,只能忍泪出售。
5 雷州傩舞对策
5.1 加大政府保护力度
政府通过举办展演、艺术节等活动,发现和培养一批优秀的民间傩舞艺人,并组建傩舞队,配置服饰和道具,使濒于失传的传统傩舞得以继承,可为“旅游兴县”、“旅游兴市”作出积极贡献。各级政府和部门也要进一步提高对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认真贯彻“保护为主、合理利用、抢救第一、传承发展”的工作指导方针,科学规划,妥善处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条件之间的矛盾,深入做好我市傩舞的保护工作,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文化大市,为实现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5.2 建立文化陈列展
建立文化陈列展。收集傩舞所需的衣服、面具和乐谱等,并辅以照片,海报,纪录片等多种载体共同展出,展现傩舞文化的精髓,把这远古时代就已与文化息息相关的艺术再现。
5.3 建立民俗档案
建立民俗档案。档案是历史的真实记录,映印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轨迹,著名商标和名牌企业作为地区经济的支柱,反应了地区经济发展的脉络,将其征集进馆,能够有效记录社会发展的真实情况。通过文字档案的留存,子孙后代可以从文字中感受到远古民俗的魅力。
5.4 学校推广
在雷州半岛地区的初中或高等院校进行推广,让学生了解、认识、热爱这一文化。依仗雷州丰富的民俗文化,把雷州傩舞作为一重头戏推进宣传,在广场进行表演,让更多的年轻一辈了解这一遗俗。
6 结论
目前,国家对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空前重视,并极力抢救和保护。各级政府和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指导方针,科学规划,妥善处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条件之间的关系,深入做好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文化大市,实现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地方政府响应了国家的号召,加强宣传力度,让更多人去知道,对雷州傩舞遗产给予了保护,让更多人去懂得并保护本土的传统文化。雷州傩舞是雷州地区最古老最生动民间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几千年来存在社会生活之中,成为雷州半岛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我们也必须要强化去抢救、挖掘、整理、研究和传承这些本土的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让传统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更加源远流长。
[1]雷州市地方编纂委员会.海康县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2.
[2]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编辑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5:391.
[3]邓碧泉.湛江民间艺术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9.
[4]程文徽.汉中羌族文化—傩文化及其现状与保护.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2010:3。
[5]王欣,应佳.中国“傩文化”论析.南昌大学教育学院体育系[M].2009.
[6]吴俊.傩与傩舞.大众文艺[M].2009.
[7]廖夏林.从临川傩舞看民间舞蹈的创作[M].电影评价;2006.
[8]廖夏林,王春阳.傩舞的原生态艺术特色[J].江西社会科学,2007:12.
[9]柯琳.傩戏音乐的“活化石”意义[J].音乐探索,1991:3.
[10]周华斌.中国戏剧史新论[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