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2015-08-15付志平
付志平
(黑龙江省机电工程学校,黑龙江绥化152300)
中等职业学生心理健康是当下职业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调整中职生心理健康是全面教育的要求。具有健康的心理,学生才能完善自我,才有良好的学习状态,才能增加有创造力,个性才能够健全发展,才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节奏要求。
一、中职生表现出的心理问题:
现阶段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是初中三年级毕业后,分流到职业学校中的,年龄大都在15岁到18岁之间,心理学上把此年龄段划为青年初期。也正是这一时期内,青少年的心理波动较大,可塑性很强。随着网络、电视等信息媒体发展的多样化,各种各样的信息未经引导便扑面而来,其中许多不良社会新闻也导致这一阶段的中职学生对社会的认识产生了偏差,使其在成长的关键时期就对社会产生了冷漠、不信任甚至惧怕的负面心理。
他们大多数智力正常,身体发育也很正常,但他们常常表现出以下的行为和心理特点:
在学习方面,经常表现出一种紧张、恐惧的心理、十分抵触,言行过激、拉帮结派,挑拨是非,打架斗殴、恋爱成风,争风吃醋,寻死觅活、力图以成人自居、过分地使用防御机制,不能面对现实、自私自利,自我控制能力差、人际关系差,孤傲、冷漠、迟到、早退、随意逃课,不求上进,迷恋网络、口流污言秽语,不堪入耳等等。
对于学生的这些异常行为和心理,如果我们不能早期发现,早期预防,早期纠正,很可能影响他们日后的身心健康、学习和工作。严重的还可能危害家庭及社会;如果引导得当,就会培养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教师只知传授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应该运用社会行为规范和心理卫生常识对学生加以引导,否则,学生健康成长将是一句空话。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正常的健康的成长和发展。现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产生于美国。如今,主要发达国家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水平较高。他们在课程设置,组织机构建设,工作人员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对象、内容、目标的确立等方面都积累了值得我们借鉴的丰富经验。现代意义的心理健康教育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后来逐渐为西方国家广泛重视。如今,主要发达国家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水平较高,而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较晚,还处于发展初期。心理健康教育广义地说,就是开展维护和增进人的心理健康的教育活动,帮助和鼓励人们树立增进心理健康的愿望,知道如何达到这样的目的,从而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并学会在必要时如何寻求适当的帮助,以达到保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目的。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依据中职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对他们施加系统影响,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促使他们身心协调、健康、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要引导学生正确地评价自己,重要的是学会接纳自己。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人,固然会有缺点或短处,但也有优点和长处,即使是缺点或短处也总有一定的限度,作为一个学生决不能因为自己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便否定自己,断定自己一无是处。一般说来,一个人的短处不外乎两种:一是可以改进的,如不良的习惯等,对此要随时发现随时承认它、改正它。二是无法改进的,如身材矮小,相貌不扬等,对此也要鼓足勇气正视它、接受它,并以后天的努力来“弥补”。
2.培养学生正常交往的能力,正确处理学生的早恋问题。中职生处在性成熟的过程中,因此,对于男女学生的正常交往,我们绝不能大惊小怪、恶意猜测并当众指责。既允许他们的友好相处和正常交往,又要防止男女之间毫无界限的过于亲昵,或放纵情感。要多从正面引导,促使他们心理健康成长。
3.教师要注意培养,训练学生不屈不挠的心理素质,让他们学会分析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同时,教师还要学会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关爱学生,赏识学生,宽容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多与学生交流,沟通,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力求师生之间“零距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4.家长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认识,不能急躁,不能放弃,更不能歧视。要敢于正视自己孩子的心理问题,正确引导,经常与孩子谈心交心,多给孩子一些亲情,关爱和体贴。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和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承受各种挫折和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也就是必须具有国际竞争力,且极具创造力。而健康的心理是人发展的中枢枢纽,是为人一生不断进取、不断探索的催化剂。心理健康课对于教师来讲是倾听、是引导;对学生来讲是倾诉、是交流。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说心里话、宣泄情绪、情感的机会和场所。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过去的行为和经历进行反思、检查、评价,从而调整自我,寻求新知,使问题得到补步的解决。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增强其自觉性,果断性和自制力,让他们能以更为成熟的自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去对待学习,人际交往等问题。面对升学和就业,中职生应具备克服压力的能力。加强对中职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已成为广大中职学校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