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文教学中以点带面展开式教法探究

2015-08-15邢玉燕

中国校外教育 2015年6期
关键词:实词古文文言文

◆邢玉燕 冷 炎 邹 毅

(1.长春市一零八学校;2.吉林艺术学院)

早在20 世纪50 年代,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教育学专家本杰明·布鲁姆就提出了突破“常态”的掌握是学习的理论,他说,学生学习中的许多个别差异是人为的、偶然的,而不是个体所固有的。如果提供足够的时间和适当的帮助,95%的学生(5%的优等生加上90%的中间生)能够学习一门学科,并达到高水平的掌握。布鲁姆教育理论的基本点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潜在的学习能力,从而获得教学结果的巨大丰收。古文教学中以点带面的展开式教学方法是布鲁姆理论的具体实施。它有教无类,注重拓展,理趣交融,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古文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极高的兴趣中不知不觉的理解、掌握并自如的运用、传承,从而将枯燥的古文学习生动化,文学化,故事化。

一、古文重要性及现实意义

从古埃及文化的衰落,复活节岛线性文字的费解,到玛雅文字的匪夷所思,楔形文字的馆藏封存,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之文化多日薄西山,而中国的文言文经过数百代孜孜不懈的传抄、诵读,注疏,到如今,仍以鲜活生动的生命面貌呈现在世界面前。余秋雨先生曾经说过:“民族的最后衰落是尊严的失落,尊严的最后衰落是文化的失落,文化的最后失落是文字的是失落。”是的,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从有文字记载的夏朝文化到1949 年全面推广白话文,几千年的文化传承结结实实的都是文言文字!

大家都知道,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管理制度,它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了大量的社会管理人才,维护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秩序。但是,除此之外,科举考试制度还有另一项重大的文化功绩,那就是引诱大量的青年一代又一代地以背诵儒家经典为主要生命方式。从隋炀帝开设科举考试到1904 年慈禧太后宣布终结之,1300 年的时间,也就是以儒家理论为主的古文经典被一个庞大的群体背诵传承了1300 年。使得许多语录、成语、警句甚至美文几乎人人皆知,耳熟能详,承载的文化含量无比厚重,无法衡量。因此,研习、阅读、背诵文言文就是保持中华文化链条的连续性、柔韧性,就是让中国传统文化在一代又一代人身上放射光芒。

作为中华文化传承链条上最重要的一环——语文教师,应该有义务有责任将古文的阅读方法、阅读技巧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教授下去,让古典文化与现代文明日月双辉。不能让歪说成语、网络用语、低俗白话成为现代文化的主流。所以探索更好的教授古文的新方法,寓教于趣,教学共进,推广更新颖更有效的教学模式,是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和紧迫价值的。

在目前的初中古文教学中,常常听到同仁慨叹其枯燥无味而教之甚累,学生们眼神茫然又昏昏欲睡,都有两看相厌,强作欢颜之感。同时,全国各地重视外语的训练和学习,轻视古文的阅读,家长们更是从小就培养孩子的英语能力,各种英语学习班风起云涌,人满为患;相比之下,文言文的学习班几乎没有或者门庭冷落,实在可叹。而且,常规的文言文教学方法是找一两个学生读一遍后,再找一两名学生嗑磕巴巴简简单单翻译一遍,就算完成任务,基本不管大多数学生根本没有听懂这一事实。对待课外文言短文,更是草率处理,随便拿来几个现成的语段,公布翻译和答案即为了事,甚至于备课准备不充分,讲错现象时有发生。例如某名校教师把“范公丁母忧”解释成“范仲淹的母亲丁母很忧伤”,贻笑大方,误人子弟!

二、具体实施办法

1.找出重点,进入意境,带动全篇

对待任何一篇古文,不论课内与课外,教师都应该认真备课,仔细钻研,找到该文章的切入点,进而理解全篇文章的主旨。孔子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重点是一篇文章的纲要,纲举目张。古人写文章大都强调情感的融入,寓情于景,在情景交融中彰显主题。那么,就从情感入手,像刘勰在《文心雕龙》所说那样“应物斯感,感物吟志”,“必以情志为神明”,重在体会。有的文章重在叙事,情节生动,且短小简洁,能概括故事即可。有的文章重在托物言志,把作者所托之物首先拣出,列出此物之特征,再找出它的象征意义,那么,作者的写作意图就昭然若揭了。清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虑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境二者而已。”古人写作散文和诗词歌赋,最强调意境。何为意境?“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阅读理解时,从“一切景语皆情语”出发,抓住重点,理解全句全篇。如“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刘禹锡的《陋室铭》抓住“唯吾德馨”四字则中心全现。

其实,古文中的意境是作家和读者审美意识中的境界,是人意中之境,就像严羽所说“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境中之像”,并非作为实体存在的人或物或境,含蓄隽永,温柔敦厚,是古代文人的文章风格,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亦是古典诗词的思想表象,文人写作借古讽今,借景抒情,借事说理,声东击西,欲语还休,因此,在引导学生进入意境时,激发其想象力,尽量领悟作者的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一篇文言文。

2.展开讲解,以点成线,向纵深发展

实词的释义是读懂一篇古文的关键。汉语言研究家王力在《古代汉语研究》中反复强调文言实词的重要性,其目的就在于理解、掌握和传承。优秀的古文篇目由字词构成,一字一词皆有深刻内涵。从文化继承的角度来讲,最起码要理解词义,才能了解全篇,即使诗词歌赋也不例外。因而,掌握大量实词意义是学生的基本功课。既然实词的平时积累对于初中生来说特别重要,那么,对于常用的重点实词,一定要展开立体式讲解,尽量把所有意项、所有用法讲解全面。俗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江河”,积沙成丘,积土成山,习惯性的展开式讲解,学生的词语容量将会逐步加多加大,对实词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加厚,对学生的文言实词积累有事半功倍之效。例如,在讲解文言最常见的“之”字用法时,就应该一次性讲解到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之”的用法:去、到、往,是动词。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臣之妻私臣”的“之”的用法:的,是助词。在《陋室铭》中“何陋之有?”的“之”的用法:宾语前置的标志,不翻译。在《论语八则》中“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之”的用法是:它,代词。在《爱莲说》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之”的用法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意义等。

当然,由于年代的久远,社会的发展,语言的更迭替换,有些文言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意思大相径庭,个别的意项已经弃之不用,对于这样的实词,更应该准确铭记,以便正确理解一篇文言文的主题思想。

词语不是孤立的个体成分,在不同的语境中,具体的含义不尽相同,有的还与现代汉语的用法截然相反,如“臭”这个词,古文中是“气味”,甚至有时指“香气”,而今天已经变成了最难闻的气味,所以,深入准确的掌握实词的意义,对于一篇古文的理解是至关重要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详细而系统地分析了汉字的字形,考察了文字的本源,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实词的本义,进而对于实词的转义、比喻义、引申义的有了更深层次的领悟。以点成线,纵深式学习研究古文字词具有一喉两声甚至一喉数声之功效,教学者确应多多体会。

3.讲解文言课文时,一定迁移联系有关此文的人物旧事,历史事件趣闻典故,或神话传说或天文地理等。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范围,又增加了教学中的趣味性,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陆机在《文赋》中说过:“精鹜八极,心游万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种联想式教学在教育界并不新鲜,但在古文教学中却是少见。就一个知识点,一个人物性格,一个小故事,展开联想,提纲挈领,旁征博引,定能有效地引逗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丰富各方面的知识。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我想,其中的要旨就是只要达到目的,任何方法均为最佳方法。

例如,讲解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著名文章《马说》时,本文托物寓意,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对统治阶级不能重用人才,摧残人才的不满之情。字字对译,全文把握之后,就要了解作者,进而自然讲到唐宋八大家的主要事迹,讲到韩愈的文学地位。但这些还不够,韩愈滞留京城十年的遭遇,“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的悲怆离开,途中写诗抒发抑郁情怀,与侄孙韩湘(八仙之一)的有趣传说;到达潮州后的一片政绩,《祭鳄鱼文》的令人惊叹,余秋雨先生和梁衡先生对他的高度赞美;以及难以忍受贬谪的痛苦又向唐宪宗上书请求原谅的后话等,讲的是风生水起,花团锦簇,学生听的是两眼放光,如醉如痴,氤氲在文学和历史的情境之中,与作者的传奇命运一起浮沉跌宕。

柳藏鹦鹉语方知,课外文言小短文中蕴含的玄机,只有教师点明学生才能恍然大悟。迁移联想教学就是从一点出发,让学生发现奥妙,激起兴趣,同畅游历史之渊,泛舟文学之海。“问渠哪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那源头活水,就是知识的大量聚集、大量补充,就是不断学习、不断补充的知识文化之水。在知识迁移时,作为教师也应当把握尺度,有放有收,收放自如,做到形散而神不散,不露痕迹的将文言文的教学重点以及难点贯彻下去,达到一堂课的教学目的。

另外,古人作文讲究亦“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即将自己的所有情感融入到作品里,所以,作品的思想反映作者的思想。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品读时也应将作者的身世、遭遇做以充分的了解,进而更深的理解作品,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名家名篇,必须充分展开,以点带面,让语文课真正成为文学课。

三、“以点带面、纵横交错式展开式教学”潜在达观之法

1.增加知识的深度,拓展其广度,如沧海泛舟,既领略海面之广,有粗知海水之深,激发学生的好奇之心,拨响其古文韵律之弦,引发其与古人对话之趣。

2.以点带面,一激数声。遇到历史典故、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名家言论等一定展开讲解,巧妙地把古文的字词讲解课转化为历史文学课,达到一枝千脉、一石数声的最佳效果。

3.可以不露痕迹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进入意境,陶醉其中,陶冶高尚的情操。

四、结语

古文教学中的以点带面、一树数枝、一源数脉的教学方法,除了夯实学生的文言字词的扎实基础之外,更重要的是寓教于文学和历史,因为古文就是文学和历史的结合体,自古以来文史就不分家,二者相辅相成,齐头并进,学生阅读古文的水平和鉴赏能力才能走上一个崭新的台阶。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讲的是学习的三种境界:理智式学习;喜欢式学习和陶醉式学习,以点带面的学习方法就是陶醉式学习知识,而陶醉式学习方法才是学生学习的最高境界,只有这样的学习才能达到事一功十的最好效果。

如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上万遍网”已经成为当今饱学之士的名言警句。而面对网络通讯高度发达的当今世界,面对知识面越来越广的初中学生,对语文教师的知识储备、道德修养的要求更是愈高的挑战。俗话说:腹有诗书千万卷,敢将知识授予人,没有金刚钻,怎揽瓷器活,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博古通今,古今中外的文学历史知识、名人轶事趣闻、神话故事传说等等尽量更多的了解和掌握,这样才能以速变应付万变,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心理,赢得学生的尊敬和崇拜!

“鸟随鸾凤腾飞远,人从圣贤品自高”。一个学生的古文阅读水平代表着他的语文教师的水平,而一个学生的古文阅读水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训练和指导后,有可能逐渐高于他的语文教师的水平,虽然达到这个目的很不容易,但这才是古文教学的终极目的。

从事语文教学25 年,一直探索运用此种方法教授古文,开始时困难重重,一段时间后便得心应手,妙趣横生,学生陶醉其中,并且触类旁通,收效斐然。今日成文,意欲同仁分享。

[1]关达,梁建.现代教育教学理论.

[2]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3]余秋雨.千年文化.

[4]刘勰.文心雕龙.

[5]王国维.人间词话.

猜你喜欢

实词古文文言文
文言文阅读专练
中古文學劄叢之二(五題)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古文中走出的“超能力者”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初中文言常用实词确定的研究
——以部编版教材为例
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的基本策略
文言实词50例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实词推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