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时讲授”对高中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的优化驱动
2015-08-15南通大学附属中学汤卫
南通大学附属中学 汤卫
《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2013)指出,教师要转变在教学中的角色,不应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参与者和合作者;学生应通过大量的专项和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真实语言交际打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二语习得的过程中要积极建构新课程的实践框架,践行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学习指导言行。南通市新近出台的《课堂教学改革指导意见》创新提出了“限时讲授,合作学习,踊跃展示”的12 字方针,首次对教师与学生的课堂行为做出了明确要求。
应该指出的是,“限时讲授”不应该仅仅对教师讲授时间作简单的限制,也不应该明确规定教师讲授的课堂占比。因为,学科差距、内容差距、生源差距都会影响学生对教师讲授时间的客观需求。“限时讲授”的精神内核应该是还原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是优化教师的讲授行为,更是实现课堂的“教学做合一”,它与“合作学习”、“踊跃展示”之间的逻辑关联是无法割裂的。在此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师的课堂话语也必然要发生相应的战略性优化。
1. 导入语的“生本性”优化——“限时讲授,合作学习,踊跃展示”的共同前提
教师对课堂导入语的研究已经不是新鲜话题。然而,在长期的实践中,教师在设计课堂导入语时较多地关注了与教学内容的铺垫,而忽略了学生主体的接受效果,必然影响了课堂的实际进程,“限时讲授”也就成了一句空话。英语课堂的“生本性”导入语要综合考虑学生的语言基础、情感取向和认知能力,避免“开场白”式的教师话语陈述,防止学生在课堂伊始就失去了学习兴趣,还节省了时间。这样,从导入开始就有了师生间的“合作学习”,也就有了学生的“踊跃展示”。
通过类似的“生本性”提问导入新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直接切入主题,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率,是课堂“限时讲授”的开始,更是“限时讲授,合作学习,踊跃展示”的共同前提。
2. 提问语的 “参阅性” 优化——“限时讲授”与“合作学习”的有机融合
参阅性提问是相对于展示性提问而言的。通常来说,展示性提问时教师已经通过语气、身势、讲解等手段呈现了确定的答案,只需要学生给予简单的“Yes or No”的回答。参阅性提问往往通过听取学生综合意见的基础上归纳出正确答案,可以促进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语言交际,增加学习者在课堂上的语言输出。学生在回答参阅性问题时,往往要通过师生之间、小组间的合作共同探究答案,进而直接完成了“限时讲授”与“合作学习”的融合。
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一第二单元(Growing pains)是根据青少年亲子关系的实际特点专门选编的。教师在适当讲解课本内容后,可以通过“参阅性”提问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并对学生适时进行价值引领。
类似的“参阅性”提问几乎可以涉及牛津高中英语教材的全部话题。也就是说,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师可以通过“参阅性”提问巧妙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直接完成“教学做”的完美整合。在一问一答之间,教师的讲授变少了,学生的参与变多了,这样既避免了教师的“填鸭式”说教,又防止了学生对小组合作的抵制。
3. 反馈语的“激趣性”优化——“限时讲授”到“踊跃展示”的完美过渡
在英语教学的各个互动环节,教师往往会通过课堂话语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予以反馈。教师反馈语通常分为评价性和引导性。评价性反馈分为否定和肯定两种,其本质区别在于是否欣赏学生的前期学习行为。引领性反馈主要是引导学生对围绕某一话题继续开展学习。很显然,学生对教师反馈语的接受度直接影响了后续的学习表现。
在课堂上,英语教师可以适当采用“Good job!”、“Well done!”、“Perfect!”、“Excellent!”等词语对学生的前期学习予以正向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后续的展示活动中去。同时,考虑到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在开展相关发散性主题学习时,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期许性语言来鼓励学生的展示行为,如“And next?”、“More ideas?”、“What about your group?”在此类“激趣性”反馈语的作用下,学生“踊跃展示”的热情定然高涨,也就实现了“限时讲授”到“踊跃展示”的完美过渡。
12 字方针出台以来,南通教育界对此褒贬不一。笔者个人以为,高中英语学科的固有特点决定了教师课堂话语的呈现方式,也影响了教师的话语行为。语言本身的交际性和实用性,使得高中英语课堂难以将“限时讲授、小组合作与踊跃展示”三者进行整块切割,高中师生的英语交际水平也影响了教师话语的质和量。总之,在“限时讲授”框架下,高中英语教师的课堂话语应该进行导入语的“生本性”优化,提问语的“参阅性”优化和反馈语的“激趣性”优化,打造真正“以生为本”的课堂,积极推进英语课程改革。
黄思源.高中英语课堂教师话语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