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传染性脓疱病流行现状及诊断防控
2015-08-15袁志芸
袁志芸
(青海省海南州畜牧兽医工作站,海南州 813000)
羊传染性脓疱病(俗称羊口疮),是绵羊、山羊的一种接触传染性、嗜上皮性传染病[1]。本病为一种人兽共患病,多发生于初春季节的羔羊,以在绵羊、山羊等动物的口唇、舌、鼻、乳房等部位皮肤形成丘疹、水疱、脓疱,最后形成结痂,以增生性炎症为典型特征[2]。羊传染性脓疱病常呈群发,尤其规模化饲养羊群,传染性较强,敏感羊群发病率高达90%,给养羊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1 病原
羊传染性脓疱病毒(ORFV)属于痘病毒科副痘病毒属,为线性双链DNA病毒,该属成员还包括牛丘疹性口炎病毒、伪牛痘病毒、新西兰红鹿副痘病毒以及灰海豹副痘病毒等[3]。成熟的羊传染性脓疱病毒粒子有囊膜,呈椭圆形的线团样,该病毒具有强的抵抗力,病毒存在干燥的痂皮内,存活时间从几个月到几年不等。该病毒对温度较为敏感,对甲苯、氯仿、乙醚和苯敏感[4]。
2 流行病学特点
2.1 发病情况
1995年,该病最早在我国西北部出现,目前在世界各养羊国家和地区都有流行并呈不断上升趋势。在我国,甘肃、新疆、青海、内蒙、宁夏、四川、内蒙古等西部主要养羊地区发生和流行。该病毒的发生和流行没有明显的季节性,春季及产羔季节多发[5]。病程一般2~3 周左右,流行呈群发性,规模化饲养羊群尤为明显,传染性较强,对羔羊危害最大,发病率可达100%。若继发或混合感染病死率较高,其暴发和流行严重危害养羊业发展。
1.2 易感动物
羊传染性脓疱病毒主要感染山羊和绵羊,不论什么品种、年龄及性别的羊只均可被感染,羔羊最为敏感,发病率可达100%。近年来有羊口疮病毒感染红鹿、人、骆驼、麝牛、红松鼠、猫、家养驯鹿、海狮等的报道,这表明该病毒其宿主范围有扩大的趋势[6]。
1.3 传染源与传播途径
在自然界中,该病毒可以在山羊和绵羊之间交叉感染,但跨物种传播很少发生的。传染源为患病和带毒动物,病毒在感染后康复动物的皮毛中可存活很长时间,成为潜在的传染源,免疫缺陷和持续感染患畜是本病长期存在的主要原因。该病的传播途径通过黏膜或皮肤破溃处接触感染,病毒随着痂皮的脱落而扩散到环境中。另外像运输、免疫抑制、断尾、打耳标等应激因素都可引起本病毒的感染。
1.4 临床症状
羊传染性脓疱病属于自愈性疾病,以菜花样的增生性炎症为典型特征。潜伏期一周左右,最初表现为体温升高,食欲减少,精神不振等临床症状,随后在羊的口唇、舌、鼻、外阴、肛门、乳房等部位皮肤形成丘疹、水疱、脓疱,水疱或脓疱破裂后形成结痂。临床上按照病变部位,分为唇型、蹄型和外阴型,也可见混合感染。病情较轻的患羊逐渐转成良性经过,严重者或抵抗力低下的多因为并发症的发生而导致病畜死亡。
3 诊断
由于羊传染性脓疱病毒具有组织嗜性,诊断一般可以根据临床症状进行,但应注意与羊痘、口蹄疫、葡萄球菌病等加以鉴别,因此确诊还需病毒分离、血清学、分子生物学等实验室诊断[6]。
2.1 病毒分离和鉴定
采取病羊痂皮等病料处理后接种羔羊睾丸细胞、羔羊肾细胞、牛睾丸细胞、原代胎牛肌细胞、胎羊皮肤细胞、胎羊肌肉细胞,MDBK等进行病毒的分离,其中羔羊睾丸、肾细胞最常用。根据细胞病变嗜酸性的病毒包涵体进行判断,但需要确诊还需将分离的病毒超速离心负染后电子显微镜观察病毒粒子特征[7]。
2.2 血清学诊断方法
羊传染性脓疱病血清学诊断方法有琼脂凝胶沉淀试验、病毒中和试验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免疫荧光试验、间接ELISA法等。实验室常用血清中和和ELISA检测方法,其中ELISA法具有快速、敏感、简便、易于标准化等优点。
2.3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应用于羊传染性脓疱病诊断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主要有B2L和VIR等基因的PCR检测方法、TaqMan技术的实时定量PCR方法、环介导体外等温扩增(LAMP)技术,半套式RT-PCR、多重PCR等,上述检测方法不仅可在分子水平上快速、特异地检测出样品中ORFV,可快速鉴别诊断ORFV及与羊传染性脓疱病症状相似的其他病原体,如羊痘、口蹄疫等。
4 防控对策
目前,临床上尚无有效的抗病毒药物用于羊传染性脓疱病的治疗,因此,防止羊传染性脓疱病的暴发重在预防。免疫缺陷和持续感染患畜是本病长期存在的主要原因,给该病的防控带来很大困难。要以预防为主,提高养殖人员的重视程度,避免养殖户发生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可通过以下措施对该病进行防制:
(1)检疫预防 严禁从疫区引进羊只,对于新引进动物要进行隔离观察,确认健康后方可合群。必须把患病动物和可疑隐性带毒动物对隔离处理,对患病羊进行治疗时,为防止病毒扩散,污染的厩舍、用具等彻底消毒,将痂皮、假膜等剥离物统一烧毁。
(2)提高饲养管理水平 该病主要是由创伤感染引起,饲养场要增强管理力度,避免羊只表皮创伤,做好日常卫生消毒工作,保持畜舍环境干燥、清洁卫生。加强病畜营养,减少应激,做好春秋两防预防工作。
(3)疫苗接种 目前用于该病的疫苗种类较多,痂皮乳化制成灭活苗和通过细胞传代培养病毒制备的弱毒疫苗,在一定程度能有效预防该病。但灭活苗的免疫效果不太好,弱毒疫苗存在安全性缺陷,易散毒,故不适用于没暴发过该病的饲养场内使用。
(4)对症治疗 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一般依据患羊病情进行适当处理,先将病羊口腔内伪膜、脓疱、破溃硬痂等病理组织剥除干净,用0.2%高锰酸钾溶液清洗其创面,糜烂处涂擦碘甘油3-4次/天,连续5 d。同时用抗病毒药病毒唑、抗生素对症治疗,以减少坏死杆菌、葡萄球菌等的继发感染。
4 小结
由于该病毒具有很强的抵抗力,不易被净化,无有效的抗病毒药物治疗,可靠有效的防疫疫苗,逐渐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因此,加强对该病基础和应用研究,加快灵敏、快速的诊断技术和安全有效的新型疫苗的研制,为羊传染性脓疱病的防控提供重要支撑。
[1]殷震,刘景华.动物病毒学[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977-978.
[2]李慧霞,朱学亮,骆学农.羊口疮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13,35(5):426-429.
[3]张海瑞.羊口疮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其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M].2011
[4]徐洪庆,陈俊芳,陆则基.羊口疮病毒的病原特性及诊断[J].畜禽业,2012.(2):81-81
[5]王锡祯,王泽华.甘肃省局部地区羊传染性脓疱的发生和防控[J].中国动物保健,2012,30(7):121.
[6]刘文进,陶金林,唐燕,等.新疆塔额垦区羊口疮诊断与综合防控[J].畜牧与兽医,2015,47(3):106-108.
[7]刘永杰,张克山,孔汉金,等.羊传染性脓疱诊断技术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13,34(2):9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