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船政”的英译与船政文化的推介

2015-08-15陈瑞娟

关键词:船政音译英译

陈瑞娟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 外语系,福建 福州350007)

旅游业是现代社会的“朝阳企业”,21 世纪的“龙头产业”[1]。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至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2]福建由于其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背景,入境旅游业较早就得以发展,近年入境客源国结构有所变化,除原有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市场继续保持外,还发展了美国、意大利等新兴市场。[3]为了旅游业的良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旅游与文化的结合成为必然之举,近年来福建省财政重点扶持的一个文化旅游景区项目就是福建船政文化旅游开发。[4]投资60 亿的福建船政文化城,已被正式列入2013年福建省文化产业十大重点项目[5],将填补省内专业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基地的空白。面对如此重大的项目投资,适当的宣传推广必不可少,而旅游的对外宣传既要讲究语言的得体,也需注重文化的传递,即旅游翻译是文化翻译与交际翻译的统一体。

1 文化词汇翻译与“船政”的英译选择

目前学术论文或各大旅游网站英文版对“船政”的英译主要有以下几种:Shipping(肖付来、陈东、林新媚),Shipping administration(陆琼瑶、陈日红、福建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网页、福州市马尾旅游宣传手册),Shipbuilding(王峰),Shipping affair(金秋蓉)和Chuanzheng(沈岩)。中国网所编辑的China Daily 在2005年5月25日 的 一 份 报 导中,将船政局处理成Qing government’s Marine Affairs Bureau,将船政学堂处理成Navigational Administration School[6]。另外,还有将船政文化译成marine culture(谢红彬、高玲)和Sailing culture(周燕云),其中周燕云将“船政”译为Maritime administration。究竟哪个表达更准确,更能帮助英语读者理解真实的“船政”呢?

1.1 音译是文化词汇翻译的重要手段

接受理论认为,任何读者都不是一张白纸,都有自己的文化先结构[7],这个结构制约着人们对语言刺激的注意和使用语言的方式。中、英文在行文用句、文体修辞、谋篇布局等方面的绝对差异,及中、英民族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的相异,为文化的外宣翻译带来了困境,常常造成“以其昭昭,使人昏昏”的尴尬。

目前,“文化语言观”已取代“语言工具观”,并在文化翻译界盛行起来。据一项对海外游客来华动机的调查显示,100%的游客都希望了解中国民俗文化,80%的想了解中国历史文化[1],他们来华的目的主要就是为了体验异域文化,因此如何翻译旅游中的文化信息就显得非常重要。作为译者,“既要让译文读者接受和理解译文语言内容,又要洞悉和了解译文语言中所浸含的文化信息”[8],就要设想自己是个西方读者,设想自己在相同语境下会如何解读这些信息。对于文化词汇的翻译,比较受推崇的是文化杂合(Hybrid)的方法,即译者“在保证可读性的情况下,尽可能少用归化的译法,使译文多传达一些汉语的语言文化特色”[9],如此方能满足西方游客体验东方异域风情的渴望。同时,文化杂合译法能给双方带来丰富的词汇、新颖的句法、细腻精确的表达方式和多样的文学表现手法。

文化词汇的翻译重点是文化空缺词或文化专有项,因为这些词汇是一个民族特有的、独创的、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语汇,在目标读者文化系统里面不存在对应的表达,要将它们在源文中的功能和含义转移到译文中,存在一定难度。文化杂合方法下,目前常见的翻译策略是“零翻译”(Zero translation),其中最重要的方法是音译(Translitera-tion)。现在许多外国人都喜欢使用文化专有项的音译名称,因为音译不会破坏这些语汇所隐含的文化精髓。[10]比如“Humor”的汉译为“幽默”,该译法是林语堂先生的杰作。当时有人反对林先生的译法,但林先生说:“华语中言滑稽辞字曰滑稽突梯,曰诙谐,曰嘲,曰谑,曰疟浪……曰揶揄,曰俏皮,曰恶作谑,曰旁敲侧击等。然皆或指尖刻,或流于放诞,未能表现宽宏恬静的‘幽默’意义。”[11]136历史证明该译法是成功的,今天已鲜有人意识到“幽默”是个外来词,还是个音译的外来词。对于文化词,若直译势必造成文化信息的欠额,影响到原文化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和读者的可接受性,让读者产生零反应或者逆反应的后果。[12]如将京剧翻译成“Beijing Opera”,虽然有其历史原因,但现在已有不少学者对此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西方的“Opera”与中国的戏剧不管在表现形式、承载的文化信息还是文化韵味方面都相去甚远。这种翻译容易令目标语读者离开源文化的背景,而不可避免地联想起自身文化,造成对源文化的“扭曲效果”[13]248。

“中国英语”在文化词汇的翻译过程中产生。“中国英语”首先体现在词汇上,因为大量的中国特色的概念与现象需要表达,结果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词汇成了我国对外宣传的主力军[14],这些词汇当中有不少是直接音译而来,不仅有中国人常见的生活事物名称,如dofu,taichi,erhu,feng shui等,也有一些政治事务性的词汇,如bu zheteng。由于异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文化交流的深入发展,当音译是最简洁但最完整保存该词汇文化内涵的最佳翻译手段时,音译的中国英语词汇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不仅国内学者支持,更有海外读者的认可和适应。如《时代周刊》2007年特刊“2007年度人物”栏目中关于前主席胡锦涛的一篇评论中,出现了“hexieshehui”和“hepingjueqi”,当然这些音译词汇后均加了注释。又如对紫砂的翻译,国内尚存在五花八门的版本:Purple Clay Pottery,Violet Sand Earthenware,Red Ware,Zisha等等,然而,无论易趣、亚马逊等国外主流购物网站,还是艺术品鉴赏网站,使用频率最高的无一例外却是Zisha或Yixing Zisha。[15]可见,在良好的翻译生态环境中,源语和译语,作者、译者和读者能够保持互联互动,对于一些特殊文化词,音译是最佳的翻译手段。

1.2 “船政”的文化内涵和“船政”的英译

福建船政局简称福建船政或船政,这是晚清文献中的称呼。福建船政局创办于1866年,管辖事务包括造船、修船、学堂(人才培养)、海军(福建海军),形成了船政的造船基地、修船基地、人才培养基地和海军基地。它在中国近代海军史、工业史、教育史、思想文化史等方面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迹:首先,它是中国近代海军的发祥地;其次,它一度成为中国近代最大的船舶工业中心;再次,它开办了中国近代最早引进西方教育模式的近代技术型学堂;最后,它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一面旗帜。船政局通过派遣学生留学的方式,在中西文化交流中作出了杰出的贡献。[16]因此,严格地说,福建船政局或福建船政不可被简化为“福州船厂”、“马尾船厂”或“福建船厂”。

由于福建船政特殊的历史地位,近年来研究船政及船政文化的学者越来越多,从各个角度去探讨分析船政和船政文化,及其对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的启示和意义。经过专家们的探索和研究,较为普遍的认识是:①船政学堂办学模式对现在职业教育有启发意义——“产学一体、多元结合”[17];②船政人(包括船厂和学堂的技师与学员及水师官兵)在整个船政历史过程中所呈现的“爱国、务实、开放、创新、崇尚科学和重视海权”的精神文化对现代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有教育意义;③船政创新失败对中国社会现代转型有教训意义;④船政遗产与船政传统对地方经济发展有推动和借鉴意义。

鉴于船政的实际规模和整体功能,以及船政文化传承的核心所在,笔者认为shipping,shipbuilding或navigation等词过于片面而不足以表现船政的真正含义,而marine或sailing等词又偏离了船政的含义,故称不上好的翻译,唯有沈岩所选择的Chuanzheng比较值得进一步探讨。如前文所述,对于文化专有项,音译会是最合适的处理方法,尤其当我们在归化处理失败之后。其实,我们对外传播自己的文化时,也应培养起异化翻译的底气,既然我们敢于直译和音译外族语言,为自己的语言创造出新鲜的外来词而不担心本族人民的误读,那么我们也应该具备直译和音译自己的文化而不担心译入语国家人民误读的信心,尤其在当前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状况下。换言之,我们既要乐于拿来和接受外来词,也要善于送去和推介自己文化的特殊表达,如此观点和做法还可以从后殖民主义译论中找到支持。后殖民主义理论的诞生,引导着人们对权力话语语境的关注和语言文化中霸权运动的讨论。我国外宣译文必须体现中国文化的归属权利,因此,笔者强力推荐“船政”的英译为“Chuanzheng”,因为它比“船政”其它的英译更具有文化传播力。

2 “船政文化”传播

作为福建省政府重点建设旅游项目和福建涉外旅游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船政文化旅游,投资几十亿,除了面向一衣带水的台湾地区和东南亚地区的境外华人,也应作为对外交流的一个窗口,积极向世界其他民族推介中国文化和福建文化。

2.1 文化自觉与文化传播

随着全球文化交流的频繁,翻译更加承载了人们对异域文化的渴求,翻译必须注重对文化意蕴的理解和传输,作为译者,拥有自觉的文化敏感性至关重要。[18]对外翻译致力于在异文化中塑造出本土文化的自我形象。[19]韩国人在这方面比较主动,为了改变“汉城”这一词汇创造出来的国家形象,韩国决定音译“Seoul”,并主动通知中方更改。对于文化专有项异化的翻译选择,习惯的力量会对其传播与确定起很大作用,一旦被熟悉和接受,不仅不影响信息的传播,直接为译入语丰富了词汇库,如上文提及的“幽默”。

目前,我们在推介自己文化的时候仍有些不够自信。以电影标题翻译为例,译入海外影片时多采用直译,而对外翻译时却与中文原题相去胜远,如《唐伯虎点秋香》译成Flirting Scholars,《黄飞鸿》译成Once Upon a Time。近年来,随着文化自觉程度的提高,这种情况也有所改变,开始采用直译手段处理中国影片的英文标题,如《刮痧》译为Guasha Treatment 和《卧 虎 藏 龙》译 为Crouching Tiger,Hidden Drangon。其实异域文化可以是鲜明的卖点[20],涉外旅游更是如此。旅游文本具有两大功能:传递信息和诱导行动,涉外旅游本质上又是在人类异质文化的体验中得到快乐,因此,旅游文本的翻译,在不影响信息传递的前提下,宜尽量直译,针对一些文化专有名词,可以采用音译,必要时加注处理。

2.2 船政文化的传播

中国丰富灿烂的文化通过岁月的积淀,向世界展现出了不可抗拒的魅力,越来越多的国际游客来到中国,希望更直接地触摸这个神秘的东方文明古国。船政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虽然相对较晚,却是中国走向现代的开始,正是那些船政精英,如严复、陈季同等对西方先进文明的译介,带着当时的中国社会开眼看世界,并同时让世界认识中国、理解并尊重中国,也从中培育和强化了福建学人投身祖国建设的积极态度。对于如此重要的本土文化,传播它不仅有旅游经济上的意义,更有人类文明发展上的功能。

选择“Chuanzheng”作为“船政”的英译,正是为了更有力地宣扬船政和船政文化。首先,游客在关注旅游文本时,重点在关键信息,尤其对于擅长分析性思维的英语民族,更喜欢直接和简洁的文字说明。“船政”含义特殊,难以找到合适又简洁的对应表达,只要加注说明“Chuanzheng Culture”(culture concerning ship industry,marine affairs and education,coming into being and evolving after the setup of Qing government’s Ship Administration Bureau in 1866),“Chuanzheng”便是那个最简单却最直接的英译表达。如徐州博物馆内提及乾隆南巡的英译,南巡被直接处理成“NanXun”,并加文说明:travels to the south of china for political purpose。其次,开拓游客的认知欲是旅游翻译的根本任务之一。[21]接受美学认为读者的阅读过程就是思想的碰撞与交流过程,有研究表明多数读者比较喜欢带点异化的语言,因为陌生的表达更容易激起读者的好奇心,进而拓展它的文化预设和文化期待。“Chuanzheng”的陌生感便能引起海外游客的猎奇心理和继续探索的兴趣。第三,也是最重要的理由,那就是唯有“Chuanzheng”才拥有最大的包容性,能够真正呈现“船政”的内涵与外延。

3 结 语

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旅游和文化结合来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和独特性,中国也是一样。对于旅游翻译,文化词汇的处理相当重要,既要照顾好读者的接受能力,也要关注到文化的传播。推动文化的传播,沟通文化间的理解,促进文化间的交流,既是翻译的使命,也是翻译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1]丁立福,曹杰旺.安徽旅游翻译文化性失误研究[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122-125.

[2]苏燕飞.论旅游资料翻译中的文化对接[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综合),2009(3):109-111.

[3]黄秀娟.IPA 分析与福建省入境旅游市场开发[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18-22.

[4]李丹.福建旅游资源保护及景区开发的财政扶持政策[J].闽江学院学报,2008(6):97-103.

[5]熊志敏.福建船政文化城入选省文产重点项目 投资60亿元[EB/OL].2013-02-27[2013-03-12].http:∥news.fznews.com.cn/dsxw/2013-2-27/2013227SNzXMBR 4JJ21817.shtml.

[6]Southeast China Rediscovers Its Marine Culture[DB/OL].2013-02-04[2013-03-12].http:∥www.china.org.cn/english/culture/129917.htm.

[7]张传彪.外宣文本与翻译变通[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102-106.

[8]李丽敏.从文化视角看翻译中文化负载词汇的汉译英[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3):134-138.

[9]余美.翻译:面对文化杂合与文化失衡[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16-120.

[10]卜玉坤,王晓岚.基于功能对等理论的中国文化专有项英译策略[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85-89.

[11]李照国.译海心语[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6.

[12]李建军.文化词英译中的“硬化”欠额与“软化”传真[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63-67.

[13]张南峰.中西译学批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14]马文丽.传媒翻译中的“中国英语”[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40-143.

[15]陈曦,陈汉良.历史文物名词英译的规范化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161-163.[16]陆琼瑶.论船政文化及启示[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1):7-9.

[17]沈岩.福建船政学堂历史地位新探[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87-90.

[18]张娜.试论翻译中的文化对等与翻译策略[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32-135.

[19]马士奎.塑造自我文化形象——中国对外翻译现象研究[J].民族翻译,2009(3):20-25.

[20]魏耀川.文化态势与影片翻译[J].电影评介,2008(16):60-62.

[21]洪明.论接受美学与旅游外宣广告翻译中的读者关照[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8):56-59.

猜你喜欢

船政音译英译
音译研究(2007年~2021年)回顾与反思
摘要英译
清末民初音译元素名规范方案用字探析
谈谈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些词语的翻译(三)
船政文化对现代高职人才培养的影响与实践探索
基于字形与语音的音译单元对齐方法
话语分析角度看公示语的英译及翻译对策
《论语》英译的转喻分析
珠穆朗玛峰的命名及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