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普通高校国防生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

2015-08-15梁光强

军事交通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国防生军事

梁光强

(天津大学武装部,天津300072)

国防生是指根据部队建设需要,由军队依托地方普通高校,从参加全国高校统一招生考试的普通中学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招收的、和从在校大学生中选拔培养的后备军官。招收国防生是我军选拔培养人才的重要方式,也是世界各国的通用做法。美军中,地方高校输送的军官占美军新任军官的70%;俄军中这一比例约为25%;日本约为45%;英军则几乎全部依托地方高校培养后备军官。早在1916年,美国就以《国防法》的形式确立了地方高校培养后备军官的制度[1]。这些事例充分说明,各国都非常重视后备军官的培养工作,充分利用地方高校的优势资源,不仅可以降低后备军官的培养成本,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后备军官的培养质量。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高科技将主导未来战争发展趋势的新形势下,依托普通高校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军事人才是我军培养干部的必由之路。国防生培养质量将对未来我国国防事业的发展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军队的发展需要复合型人才,国防生的培养必须紧贴实际,满足部队对人才的需求。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各签约高校、驻校选培办在培养方式方法上作了一系列探索和创新,在驻天津大学选培办和天津大学武装部的支持下,笔者对目前国防生培养方式方法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实地调查、电话采访、发放问卷等方式,对23所学校国防生培养模式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根据调研中发现的突出问题,给出相应改进措施。

1 国防生培养现状

调研工作走访了23所高校,其中“985”高校5所,“211”高校(不包含“985”高校)6所,普通高校12所。与这些高校的签约单位涵盖了四总部、空军、海军、二炮以及各大军区,调研结果能较为客观地反映国防生群体的综合状况。调研工作从各高校的课程设置、军事训练、政治教育、心理指导、专业技能培养等角度展开,以对比不同的教学管理方式对国防生培养质量的影响。

1.1 国防生的特点

(1)见识广、综合素质高。地方普通高校教学资源丰富、师资力量雄厚,特别是一些重点大学,集中了一大批高水平的专家教授,设有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先进的科研设备和最新研究成果。这些资源有利于培养国防生的综合素质,让他们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

(2)在专业知识上更加扎实。地方高校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可以弥补军队院校在现阶段军事教育的诸多不足。

1.2 课程设置

在国防生课程设置方面,超过70%的学生认为学校设置的课程不符合自己职业发展的需求。在调查的23所高校中,仅有一所高校课程设置满意率超过了50%。该高校在国防生课程体系中设置了军事体育课、军事基础课以及其他与军事相关的课程,其他22所学校较少或没有开设类似课程。超过80%的国防生表示期望开设军事相关课程。这表明,国防生对军事知识有强烈的求知欲,并渴望自身在军队有良好的发展。不同于其他学科知识可以从图书馆、互联网等渠道获取,军事知识有其特殊性,其传播途径与传授方式相对单一,学生无法找到有效的学习渠道,军事课程是学生了解军事知识的主要渠道,甚至是唯一渠道。因此,开设相关军事课程,对提高国防生的军事素养、增强其军人荣誉感与自豪感十分必要。这一调研结果反映了国防生军事培养需求与国防生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之间的矛盾。

政治教育方面,从入伍动机、理想信念、纪律观念等角度展开调查。入伍动机的调查中,74%的国防生选择了参军报国;理想信念一项有超过80%的学生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纪律观念方面,有72%的学生认为能够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23%的学生选择了有强烈愿望,但自制力不足,偶尔会触犯规章,另有5%的学生则不愿意受纪律约束。其中,与空军签约的院校,国防生政治素养普遍高于平均水平,这与空军部队更加重视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有关。

军事训练方面,86%的学生认为自己能通过体能考核,对3 000 m跑、俯卧撑、往返跑等军事体育基础项目信心十足。但是某些学校中,该指标并不理想,有两所学校这一比例仅为62%。这两所学校中有将近半数的国防生体能不达标。同时,隶属于各大军区管理的高校,其军事教育质量要高于四总部的签约高校。这与用人单位不同的人才需求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培养目标有关。隶属于四总部管理的国防生大多定位为技术干部;而各大军区培养的国防生则定位为指挥干部,不同的培养目标是造成军事训练质量良莠不齐的主要原因。

心理素质方面,约有15%的学生认为不能很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存在目标不清晰、动机不明确、缺乏自信等心理问题。调查结果表明,各高校的心理教育水平较为接近。与非国防生相比,国防生心理素质没有明显的优势,但也不存在明显的劣势,这与各高校针对大学生的心理指导普遍欠缺,当事人遇到心理问题羞于启齿的传统观念有关。

专业技能方面,与学校的整体学术水平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其专业技能水平的高低。在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清华大学的学生占据一定优势。“985”工程重点高校更加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普通高等院校则更加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综上所述,国防生的素质与学校的重视程度直接相关。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直接决定了学校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又直接关系培养计划,最后体现在国防生的管理、教育水平上。各高校在国防生教育管理上都有其长处,如:空军国防生有着更好的政治忠诚度;各大军区国防生具有更为优秀的体能素质;四总部国防生则具备更为过硬的专业技能。在国防生教育问题上各高校应增加交流、取长补短、优势互补。

2 对策及建议

2.1 明确培养目标

我国国防生招生管理政策出台至今,各高校都总结出了一些切实有效的管理方式。南昌航空大学成立“海军学院”的集中管理模式,培养出了一批政治坚定、军事过硬、业务精湛的高素质军事人才;华东交通大学注重军地联系的订单式培养模式,造就了一批适应工作岗位,技指合一的综合性人才[2]。其他高校也都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独特管理模式,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全国范围内,国防生教育工作仍存在各自为政,缺乏沟通的问题[3]。由于缺乏统一的培养目标,各高校的国防生管理工作没有统一的标准,在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管理制度、选拔条件、考核标准等方面,存在不统一、不协调、不一致的情况,导致国防生培养质量参差不齐,用人单位对国防生军官褒贬不一,严重影响了国防生群体的整体形象。

培养工作开展十几年来,只有原则上的文件政策,没有统一的培养方案与相关教材。大多数高校只能把国防生培养等同于普通大学生培养,在此基础之上开设少量的军事理论及实践课程,并没有刻意培养国防生的军事技能,导致国防生无法快速适应部队环境。由总部牵头,在全国范围内对国防生培养情况做出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制订统一的培养目标和具体的实施方案、考核标准以及编写相关教材势在必行。

各签约高校以及用人单位对后备军官培养政策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也是造成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重要原因。新军事变革时代,部队建设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只有部队最清楚。培养目标的制订必须根据部队切实需求对症下药,选培办应深入部队,走到一线,切实了解各作战单位的人才需求状况,与作战部队共同讨论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政治教育、军事技能培训等方面与部队任职需求接轨。

2.2 注重国防生党建工作

军队是高度集中统一的武装集团,是国家政权的主要成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条件。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的根本建军原则和政治优势。保证军队永远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关键在于选好干部,造就一大批可靠的接班人。国防生是今后军队生长干部的主要来源,加强国防生的党建工作意义深远。随着高校国防生培养规模的扩大,国防生党员数量在迅速增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国防生党建工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对于普通党员,国防生党员具有其特殊之处,普通学生党员培养方法并不适合培养国防生党员。政治过硬是党对军人的第一要求,必须依据军人这一特殊职业对党性要求更高的特点培养国防生党员,建立健全国防生党建工作制度,在实际工作中加强国防生党建工作建设。很多高校的国防生党支部已经成为优秀集体的典型代表,要充分利用国防生党支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同时推进国防生党建工作的规范化与制度化。各高校已经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4]。

(1)建立国防生党支部。某高校制订了建立国防生党支部的具体规定:凡具有3名以上(含3名)正式国防生党员(可包括辅导员)的院系要单独建立国防生党支部,不具备条件的院系按照就近挂靠的原则建立联合支部,力争实现有国防生的院系都能建立党支部,条件成熟的院系可由国防生担任党支部书记。

(2)突出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国防生应独立开设党课,党课内容应强调我军的性质和宗旨,加强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教育;拓宽教育渠道,邀请军事专家与军队领导授课,强化国防生使命意识;结合时事热点,提高政治教育的时效性,激发国防生入党热情;大力宣传先进典型事迹,帮助国防生树立人生理想,探索奋斗轨迹。

(3)党员教育管理凸显国防生身份特点。国防生党支部不仅要引导国防生党员深化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党的理论知识,还要加强党性、党风、党纪教育,组织国防生党员认真学习贯彻党章,坚定理想信念,注重培养国防生党员树立献身强军实践的意识,争做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革命军人。党支部还应依据国防生的身份特点,组织一些有特色的支部活动,在实践中提升国防生党员的党性修养和政治水平。

(4)加大对国防生党支部的扶持力度。要建立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党委组织部、学生工作部、共青团组织、驻校选培办协同配合的管理机制。由选培办、院系党委负责组织实施,不断完善国防生党建工作的保障机制,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物质保障以及军政训练平台,确保党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2.3 坚持大学校园文化与军营文化的统一,健全完善文化对接机制

(1)实行准军事化管理。对国防生实行集中住宿,设立模拟班、排、连、营等组织机构,并建立考勤登记、内务评比、请销假、早操、班务会、军容风纪检查等制度。使国防生在日常教育管理和实践锻炼中进步成长,逐步提高国防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组织领导的能力。

(2)营造浓厚的军营氛围。在国防生宿舍区建立军事阅览室、党团活动室、值班室、储藏室和军人俱乐部等功能室,统一制作规章制度牌、黑板报、光荣榜、保密守则、评比栏和军容风纪镜,悬挂军队英模挂图、武器装备挂图和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挂图等,让国防生在军营文化环境熏陶中成长成才。

2.4 完善组织领导机制

关于国防生培养管理方式,部队各级机关出台了许多政策。然而实际实施中,多数签约高校尚未设立强有力的国防生领导管理机构,使得相关政策难以落实。组织领导机构存在无序性和随意性,管理人员职责划分不清晰,不能将学校各职能部门与国防生培养工作有效结合,缺少负责国防生培养相关事宜的对口部门和相关人员。这些问题无形中降低了组织内部的沟通效率,容易出现相互扯皮、推脱责任的状况,最终导致工作开展困难,政策难以落实,危害依托培养工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有的高校设计了全面的国防生培养组织领导机构,取得了良好的培养效果,值得广大高校借鉴学习。如成立“国防生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统筹国防生培养工作。由学校主要领导牵头,选培办主任和分管副校长主抓具体工作,下设专门的职能机构,领导分别由学校相应机构领导兼任,从而建立起一套决策层次高、责权分明、全面系统的领导管理体系。

2.5 整合教学资源

按照部队对于初级军官的要求,我国国防生培养的总体目标应该是思想过硬、学业优良、身心健康、有一定的军事素养,具有承担新时期新使命的能力。国防生在高校学习的课程内容和其他大学生基本一致,与军事专业有关的内容很少,绝大部分军事基础知识和有专业性指向的军事科学基础理论,在高校基础教育阶段几乎没有或很少涉及。调查数据表明,国防生干部进入部队后,在发挥自身专业能力上与军校毕业干部的差距在于,在军事方面没有得到系统科学的专业知识教育,有五成以上的被调查人员觉得高校培养国防生最需要改进的环节就是学科设置[5]。

国防生能否很好地适应第一任职需要,高校的学科设置至关重要。有的签约高校把部队规定的13门军政训练课纳入大学本科教学体系,实行学分制管理,在保证专业技术课程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对国防生教学培养计划进行全面整合和优化。有的高校将500多个军政训练学时,分解到4个学年8个学期,并给予一定的学分认定,用军事法概论代替了大学法律基础,队列训练代替大学生军训,军事体育代替大学体育,军政训练代替部分公共选修课。有的高校依据未来军队任职的岗位需求,专门针对国防生开设了管理学、法学、心理学等专业的双学位,拓宽了复合型人才培养方式新思路。国防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可以为其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有利于其更好地适应第一任职。

2.6 加强军地衔接

地方高校对于军事训练、军事指挥、军事管理能力的培养先天不足。要培养合格的军官,仅靠学校现有的资源远远不够,国防生的培养离不开军队和地方大学的密切合作。针对目前国防生军政素质的短板,有关部门制订实施了基地化集训制度,把全国国防生集中到集训基地,进行为期三到六周的基地化集训,从而有效保证训练质量,强化训练效果。但是,国防生日常训练管理通常由高校与选培办共同负责组织,缺乏素质过硬的军政训练教官是很多高校目前面临的普遍情况。这种情况下,教官只能从选培办和学生骨干中抽取,训练过程不够规范,训练水平参差不齐,不利于国防生组织、管理和指挥能力的培养。

全面提升国防生军政训练水平,提高国防生培养质量,必须加强军队在国防生培养工作中的参与度,充分利用军队资源。一是依托高校当地驻军,邀请一线岗位上的优秀军官协助选培办对国防生进行军政训练,可以确保日常训练的正规化,强化军政训练效果;二是整合军校资源,全面统筹安排军事技能和军事知识的教学;三是借助军队院校在军事学科的优势,全面整合国防生的课程体系,聘请军校教员负责国防生军事学科的教学工作。

3 结语

国防生招生政策实施10多年来,在中央有关部门的领导下,招生选拔、课程设置、军政训练、毕业分配等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相关法律法规日趋完善,组织结构日趋合理,军地合作得到加强,但是国防生的军政素质仍然与军校学员有较大差距,这与地方大学开放性环境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对军政训练的重视程度不够。调研结果说明,国防生的素质与签约高校的重视程度密切相关,大多数高校只能着重培养国防生某一方面的素质,不能全盘兼顾、有效整合,培养工作并没有体现出国防生的特点,造成国防生兵味不足,第一任职适应能力差。本文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完善国防生教育工作的对策与建议,希望对部队培养高素质的后备军官能够产生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 侯涌.国防生培养模式研究[D].长沙:国防大学出版社,2009:40-42.

[2] 卢漭,张元农.高效务实依托培养国防生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2010,12(3):33 -35.

[3] 黄月胜,马明辉.国防生部队任职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2011,13(2):26 -31.

[4] 刘海春.对加强高校国防生党建工作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7):26-27.

[5] 俞政,余滨,段采宇.关于普通高等院校国防生培养模式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6,29(2):65 -68.

猜你喜欢

国防生军事
军事鬼才
浅谈国防生军魂意识的培养
浅谈国防生培养问题
谜底大揭秘
军事幽默:局
军事
军事幽默
世界军事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