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路交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研究
2015-08-15李文龙内蒙古财经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70
李文龙 (内蒙古财经大学, 内蒙古 呼和浩特010070)
LI Wen-long (Inner Mongolia Finance and Economics University, Hohhot 010070, China)
1 国内外研究述评
我国关于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与国外相比时间较短, 国外关于公路交通的研究事从19 世纪开始的, 主要研究为李斯特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为目的, 提出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交通运输业, 并详尽论述了交通运输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1]。 在此基础之上法国对公路交通运输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及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进行深入研究, 并运用到实践, 例如, 合理设计国土规划、 协调法国发达地区、 中等发达地区、 欠发达地区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关系, 其主要的措施是在完善欠发达地区基础服务设施的基础之上, 将发达地区产业进行转移, 从而实现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其中完善的基础设施中最重要的一项是公路交通的完善与规划设计。 通过一系列的改善区域公路交通环境措施, 取得了明显的效果[2-4], 除此之外还有日本的“ 五全综”、 韩国的国土规划重点内容都是对公路交通的规划与设计[5]。 总体来说, 国外关于公路交通业的研究具有以下结论: (1) 公路交通业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支撑与载体, 也是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组成部分; (2) 公路交通运输业的灵活性与成本的廉价性, 大大降低了企业生产及人们生活的成本, 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社会的财富; (3) 公路交通设施的建设是区域基础服务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 对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均衡等问题, 具有较强调控能力, 也是我国经济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4) 公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协调的关系, 因此, 公路交通业的发展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公路交通的发展超前与滞后都不利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6]。
我国关于公路交通的研究晚于国外, 主要原因是我国的经济社会的发展较慢, 造成公路交通发展缓慢, 导致公路交通的研究也较晚, 纵观我国关于公路交通的研究主要有交替推拉、 相互作用、 外部效果三种理论。 “ 交替推拉理论” 指的是随着区域城镇化速度加快, 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逐渐提高, 区域发展需求对公路交通的供给提出更高的要求, 而公路交通在不断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中不断完善自己、 发展自己, 公路交通的不断发展又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从而催生出一批新的产业与行业。 在此阶段, 公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作用非常明显, 这种促进作用不仅表现在支持经济增长上, 还表现在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好的发展机会。 “ 相互作用理论” 是指公路交通的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同步的, 区域公路交通的发展既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 首先, 公路交通成为区域之间、 区域内部经济联系的纽带与桥梁, 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而区域经济结构的变化会引起生产要素的重新分配。 最终会引起区域交通的变化, 从而促进了地区公路交通业的发展。 “ 外部效果理论” 认为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 如, 生产活动的工厂对其周边公路交通的要求较高, 但公路交通的发展对城市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是外部效益。 项目的开发对于一定区域公路交通的完善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使得原来不具备开发条件的地区业有机会进行开发, 从而促进整个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这必将极大地提高公路项目“ 前向联系” 和“ 后向联系” 的外部效果, 也就是提高交通项目的间接经济效益[7-8]。
总体来看, 我国学者对于公路交通与经济社会相关性的研究已经有一定的成果,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与不足。 主要表现在研究偏向宏观, 而对于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微观角度研究不足, 如运用经济地理的增长极理论、 涓滴效应、 梯度外推理论等方面的研究较少[9-10]。
2 公路交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区域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合理配置资源及减少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差异, 从而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最佳效益, 如果将一个区域看做生态系统, 为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 首先要分清区域这个系统的结构与配置, 只有结构合理、 配置科学, 才能够更好地促进该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 其次是处理好系统内部产业与产业的衔接, 只有高效的衔接才能够为产业与产业之间的合作提供保障与基础; 最后是协调好区域与区域间的经济联系, 减小区域间的竞争, 增强区域间经济合作。 因此, 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 无不贯穿着公路交通的巨大作用。
(1) 缩小区域间的经济差距, 使区域经济健康发展
公路交通的建设, 对于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公路交通的发展会改善区域的区位条件, 一方面促进了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另一方为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 佩鲁“ 增长极” 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初期的增长一定是不均衡的增长, 经济发展水平有先有后, 但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中心地区地租的增高, 生产成本的提高, 经济后出现扩散现象, 而在扩散过程中公路交通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 公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使发达地区的人流、 物流、资金流、 信息流逐渐向欠发达地区转移, 从而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缩小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
(2) 公路交通改变区域区位条件, 改善区域融资能力
区域经济的发展, 离不开资金的支持, 所以一个区域的融资能力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融资的前提条件是要具有良好的融资环境, 而公路交通是创造区域良好融资环境的重要保障, 主要从两个方面对融资环境起作用, 一方面是良好的公路交通为区域提供了良好的区位条件; 另一方面是良好的公路交通条件可以促进区域可进入性。 一般在进行产业投资之前, 一个区域应该具备公路交通基础设施方面的积累。 因此, 公路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在时间上其实是早于直接生产性投资的, 它也是生产力发展、 经济社会进步的前提条件。
(3) 提高地区城镇化水平, 加快地区城镇化速度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我国城镇化速度逐渐加快, 2014 年我国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58%, 我国已经步入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 而良好的公路交通设施对于城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城镇化是指农村转变为城市, 主要的变化表现在三方面, 其一人口职业的转变, 人口职业主要由从事农业生产活动转变为非农业生产活动; 其二为经济结构的转变, 农村主要是以农业为第一产业, 城市主要以二、 三产业为主要产业; 其三土地利用方式逐渐转变。 公路网的建设对于推动农村地区与经济发展来说意义重大, 更重要的是能够扩大农业信息交流, 有助于农村地区群众更好地接受现代文明, 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改变农村生活方式。
3 区域经济对公路交通发展的影响
公路交通是由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 所以他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两个功能: 首先, 公路交通系统是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 这是公路交通存在的根本价值; 其次是公路交通的出现或者完善又不断引导或促进一个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 区域经济的发展是公路交通发展的根本不保障, 也是公路交通发展的根本原因。
(1) 公路交通运输供给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之间相互制约
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依赖于人流、 物流、 信息流、 资金流等, 而公路交通业为这些物质要素流动的载体, 可以说公路交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 但区域经济差异或不均衡或造就不同水平的公路交通设施, 表现于经济发达地区公路交通的道路通达性与道路密度都较大, 而欠发达地区常常表现为道路通达性较差, 道路密度也较小。 所以说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公路交通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 而这相辅相成。
(2) 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公路交通发展的根本动力
对于区域内公路交通运输系统来说, 对其系统发展快慢与规模大小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与经济增长速度快慢以及该区域经济总量的大小, 如地区GDP、 人均GDP 等。 由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对公路交通需求的大小, 直接影响着区域交通基础条件发展的快慢, 从根本来说, 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快慢才是决定这个地区公路交通业发展快慢的直接因素或重要因素。
4 结论与对策
(1) 科学定位区域产业结构, 优化公路交通结构
要坚持公路交通运输系统是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定位, 只有全面科学定位区域经济产业结构才是地区建设公路交通的“ 指南针”, 由于区域产业结构的不同, 决定其生产要素不同, 而生产要素的不同决定着公路交通运输系统结构与层次不同, 只有紧紧扣住区域经济发展的脉搏, 公路交通系统才能够准确的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支撑[11]。
(2) 公路交通建设要有利于区域内及区域间人流、 物流、 信息流、 资金流的流动
区域得以发展的直接原因是区域间及区域内人流、 物流、 信息流、 资金流的流动, 只有人流、 物流、 信息流、 资金流的流动区域经济才能健康发展, 这些流动的物质要素对于一个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只有这些要素流动起来, 并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 区域经济才能够得到发展[12]。
(3) 促进城乡资源合理布局, 加快区域城镇化进程
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城镇化速度会更加迅速, 会有3~4亿农村人口涌入大城市, 而作为城镇的骨架公路交通系统对于未来城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是为城市提供了交通基础设施, 另一方面促进经济的发展, 从而为其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 公路交通运输的建设, 为集约组织沿线农牧地区大量资源提供了可能, 为公路两侧地区的小城镇企业发展提供了契机, 有利于沿线地区的农业经济与工业经济紧密地结合在一起[13]。
[1] 于良. 公路交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力研究[D]. 太原: 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2006.
[2] 耿松涛. 我国公路基础设施供给模式转变过程中的制度安排研究[D]. 天津: 南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2005.
[3] 陆大道. 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M].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5.
[4] 曹小曙. 经济发达地区交通网络演化对通达性空间格局的影响[J]. 地理研究, 2003(3):305-312.
[5] 金凤君. 20 世纪中国铁路网扩展及其空间通达性[J]. 地理学报, 2004,59(2):293-302.
[6] 林海英, 李文龙,等. 产业转移视角下西部地区农业用地集约利用研究[J]. 财经理论研究, 2014(5):75-82.
[7] 吕君, 庄洪玉. 西部民族地区国内旅游发展空间格局分析[J]. 财经理论研究, 2014(1):71-77.
[8] 刘丽梅, 吕君. 基于价值链的文化旅游创意发展分析[J].财经理论研究, 2013(6):88-95.
[9] 李旭. 中国入境游客旅游目的地选择变化及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 2014(6):170-175.
[10] 李文龙. 呼包鄂地区旗(县、 区) 旅游区位条件分析及其发展潜力评价[D]. 呼和浩特: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2011.
[11] 李方正. 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财经理论研究, 2014(1):1-9.
[12] 安锦. 弱势群体就业促进研究[J]. 财经理论研究, 2014(1):49-57.
[13] 柴国君, 李丹. 内蒙古陆路口岸物流集聚区发展研究[J].财经理论研究, 2014(2):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