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调结构转方式 抓改革促发展大力推进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

2015-08-15张玉明

云南农业 2015年3期
关键词:农产品农业

张玉明

12014 年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成效显著

1.1 省政府对州市政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大部分州市指标完成情况比较理想,特别是红河、文山农牧渔业增加值增幅达8%以上,曲靖粮食和肉类的增量均超过了20万t,保山农民收入增幅达到17%。2014年省人代会确定的6项涉农指标全面完成:农业生产总值达1991.8亿元、增6.2%;粮食总产量达1860.7万t、增2%,粮食产量在全国的位次由第14位上升到了第13位;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456元、增11%;新认定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78户,全省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达604户;新扶持省级精品农业庄园36家,总数达到73家;农产品出口额28.9亿美元、增18.9%。

1.2 省农业厅对州市农业部门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曲靖市率先探索农村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模式并全面推开,马龙龙腾、沾益康恩贝等企业获得抵押贷款1.1亿元,探索了土地融资功能。红河州大力开展百万亩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红河九红”品牌打造初见成效。临沧市着力打造“万元山”“万元田”“万元人”,农业经营比较效益凸显。

2 改革创新促转型

2.1 狠抓思路创新

一是主动谋划,适时提出了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的新理念,着力破解云南农业“怎么干”的问题。二是结合实际,研究提出了“水利跟着产业走”的思路,积极发展高效节水农业。三是立足优势,积极推动万亩高原生态牧场建设。四是创新机制,率先研究制定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实施办法。

2.2 狠抓高位推进

一是农业部全力支持。韩部长两次深入云南调研指导,明确指出高原特色农业已成为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四种模式之一;余欣荣、张桃林、牛盾、于康震、李家洋等多位部领导和司局领导也到云南给予了实地指导。二是省领导高度重视。时任秦光荣书记亲临省农业厅调研,看望慰问干部职工,开创了省委书记到农业厅调研的先河;仇和、刘维佳、李培、刘平、张祖林等领导也先后到农业厅指导;张祖林副省长上任不久就亲自率队到农业部作了专门汇报。三是政策支持明显加强。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农业农村经济改革专项方案》,出台了4个配套文件,其中山地牧业发展意见得到了汪洋副总理批示认可。

2.3 狠抓农业农村经济改革

一是推进土地确权。全省共有10个州(市)的46个县、119个乡(镇)、906个村开展了土地确权登记工作,确权面积达2.2万hm2(33万亩)。二是引导土地流转。全省承包耕地流转46.4万hm2(696万亩),比2013年增长6.7%。三是抓好“两区”建设。开远市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两次在全国会议上作经验交流。宣威市、嵩明县、砚山县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各项任务继续推进。农业部新认定红河州、石林县、隆阳区、新平县为第三批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

2.4 狠抓产业结构优化

一是种养结构优化。全省种养产值比为1.23∶1,养殖业比重较2013年提高了3%。全省肉类总产达670万t、增4.4%;禽蛋产量60万t、增6%;奶类产量77万t、增5%;水产品产量85万t、增9%。二是粮经结构优化。全省粮经比为58.8:41.2,经作比重稳步提高。蔬菜、油料、蚕桑、水果、甘蔗、橡胶、咖啡、茶叶、马铃薯、中药材等10类特色经济作物种植面积418.33万hm2(6275万亩)、增2.3%,产量6456万t、增2%,产值1412亿元、增11.3%。三是品种结构优化。粮作中荞麦、大麦、青稞等小杂粮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经作中辣木、蓝莓、中药材等新兴特色产业方兴未艾。四是品质结构优化。“三品”认证总数突破2300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总数达59个。

2.5 狠抓新型经营主体培育

一是扶持农业龙头企业。新认定省级农业龙头企业78户,监测淘汰不合格企业36户,全省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达604户,销售收入达1743亿元、增12%。二是培育农业庄园。新扶持建设省级农业庄园36个,全省省级农业精品庄园达73个。三是扶持专业合作社。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28784个,合作社成员60.1万户。四是培育家庭农场。全省家庭农场总数达到9094个。

2.6 狠抓科技装备

一是落实科技增粮措施。十大科技增粮措施、高产高效模式攻关得到较好落实,完成粮食高产创建1051片。二是加强自主品种培育。“云岭牛”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第4个、南方第1个自主培育的肉牛品种。三是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结合中低产田地改造,大力推广喷滴灌设备技术,建设了148个各类标准园。四是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全省农机装备总动力达3170万千瓦,全省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46%。五是加大农村能源建设。新建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260处、大中型沼气工程7座,全省户用沼气保有量达318.5万户。六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劳动力56万人,新增转移就业31万人。

2.7 狠抓市场开拓

一是大力培育农产品品牌。“云南名牌农产品”达到80个,比2013年增加15个。二是组织参加重要展会。成功举办茶博会、昆明农博会,组团参加全国农交会、俄罗斯农博会,并举办了多场推介。三是开展产销对接。2014年昆明农博会期间,邀请全国300多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经销商到云南开展产销对接。四是积极发展电子商务。与阿里巴巴等主流电商合作,开展网络推介。通过坚持不懈打造品牌和拓展市场,高原特色优质农产品远销110多个国家和地区。

2.8 狠抓招商引资

一是加强项目储备和推介。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做好优质项目储备,编制云南农业招商手册,在各类专场营销中大力宣传推介。二是开展重点招商。成功引进雀巢、嘉士伯、联想、统一、康恩贝等一批有实力的知名大企业,国内外工商资本兴起了投资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热潮。三是重视项目落地。全省农业行业引进国内投资项目793个,比上年增加294个;到位资金190.6亿元、增109%。

2.9 狠抓“三个安全”

一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完成14个州(市)级和110个县级质检机构建设;129辆县农产品流动检测车完成快速检测样品25万个以上;农业部农产品质量抽检综合合格率达98.4%,全年未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二是确保动植物疫病防控安全。有效防止红火蚁的扩散和蔓延,全省没有发生区域性重大病虫害;及时处置小反刍兽疫、通海禽流感疫情,扎实做好鲁甸和景谷地震灾后防疫及边境疫情防堵工作,全省没有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三是确保农业生产安全。认真开展安全生产监督大检查和安全隐患大排查,农机和渔业行业没有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

3 适应经济新常态,全盘谋划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

3.1 新常态下推进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3.1.1 主要挑战

一是保持高增速压力大。我省粮食产量已实现“十二连增”,农业经济总量和农民收入连续多年高于全国增速。由于农业资源禀赋不足,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特别是水资源约束十分突出,加之人力工资、投入品和土地租金等生产成本持续上升,以及财政补贴黄箱政策见顶等多个因素叠加,下一步我省农业农村经济继续保持高增速面临很大压力。

二是市场需求复杂多变。当前,国际农产品价格持续下行,各国农产品准入限制日益严格,农产品出口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国内宏观经济增速下调、结构调整,出口萎缩;加之国家调整农产品保障战略等因素,农产品市场在需求总量持续增长的同时,需求结构正发生极大变化。

三是经营效益不高。山区、半山区坡耕地多、坡度大、改造难;全省农村承包土地流转流转比例仅为20%,规模经营滞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远未健全,土地产出效益不高。当前全省粮食亩均产量为275.2kg,低于全国83.8kg;土地综合产出效益每亩仅为4816.3元,仅居全国第22位。

四是要素支撑不强。全省农业科技贡献率仅为53%,低于全国2.6个百分点;农机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仅为46%,低于全国13.5个百分点;全省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个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人数仅为9.3人,居全国第28位。

五是资源盘活不足。全省土地确权尚处于起步阶段,土地流转管理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集体资源管理不规范,农村权证抵押贷款机制仍待完善,农村资源远未有效盘活。

3.1.2 发展机遇

一是深化改革的机遇。第一,通过加快农村土地确权,实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有利于将农村土地资源转变为农民的资产和财产,盘活农业农村资源。第二,通过引导农村土地规范有序流转,有利于发展多种层次、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增强农业经营尤其是山地牧业、特色经作产业的比较效益。第三,通过落实扶持政策,加快培育各类新型经营主体,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增强高原特色农业适应市场能力。第四,通过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广泛开展权证抵押、贷款,有利于推动农村资产资本化,增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内部投入和自身动力。

二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第一,从云南三产结构来看,一产占比高出全国7个百分点,二、三产发展滞后,对一产的拉动作用不强,工业增速下降带来的农产品原料需求下降等消极影响同样也不突出。从未来趋势看,云南还处于向工业化中期过渡阶段,城镇化发展空间也十分广阔,二、三产的结构优化调整更需要一产在原料提供和消费保障方面的稳固支撑。第二,高原特色农业“六大板块”的产业布局,符合国家在稳粮基础上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的新方向和新要求,能够在下一步争取国家政策支持中占得先机,其中农业部当前力推的马铃薯主粮化就是对云南一个极大的利好。

三是市场需求变化的机遇。近年来,云南坚持不懈打造高原特色农业“丰富多样、生态环保、优质安全、四季飘香”四张名片,大力开展市场拓展和产销对接,品种多、品质优、生态好的高原特色农产品正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追捧。如能抓住市场需求深度调整的机遇,云南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一定能够得到极大提升。

四是社会资本进入的机遇。高原特色农业“四张名片”的独特魅力、以“六个六”为代表的优质特色农业资源,将吸引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进入。利用好这一投资热潮,切实加强招商引资,高原特色农业完全有条件、有机遇实现跨越发展。

五是农业“走出去”的机遇。云南具备面向两洋的地缘区位优势,处于海上丝绸之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长江经济带的交汇点,是我国农业“走出去”的排头兵,正成为国内资本布局南亚、东南亚农业领域的战略支点。韩部长随李克强总理访缅回国时,对加快云南农业“走出去”提出了5项要求。这将为云南农业立足外向型定位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政策、资源、市场等发展机遇。

3.2 新常态下加快推进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的举措

习总书记在云南视察时,明确要求云南要在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高品质、高附加值、高集约度、高科技农业,发展品牌农业,拓展农业多样性功能,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发展多样性农业,一定要在“特”上做文章、下功夫,念好“山字经”、唱好“林草戏”,有“特”就有市场,就有效益,就有出路。

一是推动生产导向向市场化转变。要发挥市场在农业经营中的导向作用,做好市场信息服务,推广订单农业,找准和适应产品市场需求;建设完善实体交易市场体系和农产品网上交易服务平台,拓宽农产品营销渠道;打造特色品牌,重视宣传包装,强化产销推介,拓展和巩固市场份额。

二是推动生产主体向组织化转变。随着全球化市场环境下资源配给和产品分配的模式改变,必须适应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需求,加快培育各种层次、多种形式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尽快推动形成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完善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

三是推动生产方式向产业化转变。要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方式引入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推动农业由单纯的种、养生产向农产品加工、流通及休闲服务业等领域拓展,接入加工业的“二产”,连接休闲农业的“三产”,延伸现代农业的产业链条,提高农业附加值。

四是推动生产要素向集约化转变。要通过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及信息等生产要素质量的提高、要素含量的增加、要素投入的集中以及要素组合方式的调整,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升产业效益,夯实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基础。

五是推动生产手段向科技化转变。要大力发展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的现代种业,大力加强现代农机装备研发和推广,鼓励研发使用精深加工设备和技术,以信息化为手段提升农业管理和服务效能,以科技创新服务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

六是推动生产产品向生态化转变。习近平总书记在大理视察洱海时说:“云南有很好的生态环境,一定要珍惜,不能在我们手里受到破坏。”各级农业部门要深刻领会认真落实这一要求,树立大领域、全链条的生态农业理念,切实按照生态化的要求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持续不断地释放高原特色农业的生态红利。

七是推动生产投入向多元化转变。要破除产业发展主要依赖公共财政投入的旧有思维,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打造农业投融资平台,完善农业保险机制,促进金融服务三农便利化。完善农村权证抵押贷款机制,创新搞活农村金融,增强农业自身投入能力。

4 转方式调结构,抓好2015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发展的定位是:“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2015年,全省农业系统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稳定粮食生产、发展多样性农业、转变发展方式,坚定不移地打好高原特色农业这张牌,走好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力争实现10项发展目标:农牧渔业总产值增长5.5%以上;农牧渔业增加值增长5.5%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增长12%以上;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以上;粮食产量稳定在1860万t以上;肉、蛋、奶、水产品总产增45万t以上;建设100个高原生态牧场;农产品出口额增加到30亿美元以上;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50个以上;新增建设省级精品农业庄园30个以上。

4.1 做实高原粮仓

一是落实政策稳面积。与国土部门共同推动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完善落实粮食生产惠农补贴机制,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33.33万hm2(6500万亩)以上。二是依靠科技提单产。加大“吨粮田”建设力度,发展以粮食谷物为主的现代种业,强化科技增粮关键措施。三是发挥特色增效益。发挥生态优势,积极发展优质小杂粮;加大冬玉米、冬马铃薯等冬农粮食作物开发力度。

4.2 做精特色经作

加大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加快产地和销地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做精“云系”特色经作产品。

甘蔗:坚持“突出重点、连片发展、主攻单产、标准化建设”的要求,继续实施“蔗糖业振兴3年行动计划”,鼓励蔗糖企业扩大境外甘蔗种植面积。

茶叶:坚持“稳面积、提品质、拓市场、树品牌、增效益”的发展思路,以做强普洱茶、滇红茶、名优绿茶为重点,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和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精制率、绿色有机产品比例和产业集中度,加大龙头企业的培育扶持力度,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培育一批知名产品和企业品牌。

橡胶:加强先进科技的推广应用,提升精深加工,加大低质胶园改造、老胶园更新、胶园标准化建设力度,提升整个橡胶产业的竞争力。

蔬菜:坚持“保障菜篮子、区域化互补、外向型发展”的原则,充分利用夏秋、冬春两大区域化生产格局,大力建设外销蔬菜基地,提高蔬菜商品化处理率和精深加工率。

水果:坚持“区域化发展、标准化种植、多元化发展、四季化上市”的发展思路,加快建设优质高产果园,加大优质水果种苗和科学栽培管理技术的推广,增加优质水果供应。

咖啡:建设生态有机咖啡园,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咖啡市场标准,提升初精深加工能力,打造咖啡产业联盟,集中培育知名品牌。

蚕桑:加快老桑园、低产桑园改造,建设小蚕共育设施和规模化养蚕设施,努力提高单产,增加鲜茧产量。

油料:加大“双低”品种推广力度,重点发展小春油菜,积极开发夏播油菜、油葵等作物。

4.3 做强山地牧业

一是大力开发草食畜。充分发挥我省1526.67万hm2(2.29亿亩)草地资源的优势,加大万亩连片草场的开发力度,重点建设100个万亩高原生态牧场,存栏100头以上的肉牛规模养殖场200个,存栏300只以上的肉羊规模养殖场200个,力争使肉牛规模养殖水平达35%以上,肉羊规模养殖水平达40%以上。二是发展生猪规模养殖。大力发展年出栏30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推行“235”养殖模式(2个家庭劳动力,养殖30头能繁母猪,年出栏肥猪500头),建成5000个年出栏生猪超过500头的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300个年出栏生猪超过1万头的万头猪场,力争全省生猪出栏率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三是抓好禽蛋生产。重点建设100个出栏10万羽以上的肉鸡养殖示范场、100个存栏10万羽以上的蛋鸡养殖示范场。四是实施百万吨奶源建设工程。重点建设10个存栏300头以上的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力争全省奶类产量达100万t以上。

4.4 做优淡水渔业

一是建设高原生态渔场。加大库区、湖泊和冷流水资源的开发力度,重点建设“3个100”-100万亩(6.67万hm2)湖泊天然渔场、100万亩(6.67万hm2)库区生态渔场、100万亩(6.67万hm2)大水面休闲旅游观光渔场。二是发展标准化养殖。以罗非鱼、鲟鱼、鳟鱼为重点,加大水产良种基地、标准化集约化养殖基地建设和中低产池塘标准化改造力度,建设5个水产原良种场、30.33hm2(500亩)标准化集约化健康养殖网箱、20hm2鳟鱼鲟鱼五面光标准化流水池塘,改造连片养殖池塘666.67hm2。三是强化保障措施。开展渔业育种、防病和大水面立体生态种养等重大技术攻关,加强土著鱼类人工驯繁和增殖放流,切实做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

4.5 做大开放农业

一是打造品牌。制作高原特色农业各板块专题宣传片,持续打响“四张名片”整体品牌,打造“云系、滇牌”知名产业,支持鼓励农业企业研制开发和创建优质特色的名牌商标和产品。二是健全体系。面向南亚、东南亚,加大大型区域性国际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物流中心、农机生产交易基地和期货交易市场的建设力度,加快完善主要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三是扩大交流。抓好与缅甸、老挝等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共建工作,积极参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发挥我省农业在品种、技术、农机具等方面的“溢出”效应,引导农业企业“走出去”。四是跨境防疫。加强与周边国家动植物疫情监测防控合作,实现防疫“走出去”。切实做好边境偶蹄类动物走私治理工作,抓好肉牛进口通道、隔离免疫、屠宰加工等关键环节,实现“防疫搭台、产业唱戏”。

4.6 促进农民增收

一是推动高原特色农业提质增效,大幅增加家庭经营性收入。二是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力度,大幅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三是加强惠农政策落实,不断增加转移性收入。四是深化农村产权制度,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五是继续完善农业保险机制,促进减灾增收。六是完善农民收入统计调查制度,强化监测分析,努力做到全面客观真实。

4.7 加快土地确权

一是贯彻落实好六部委实施意见和2月11日全国视频会议要求,抓紧出台工作方案、政策问答和技术配套细则,2015年再启动50个县(市、区)整县确权。二是积极向农业部申请在工作指导和经费保障上给予重点倾斜。三是承担好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加强与各部门沟通协调,加大对各地工作跟踪督导,为全省工作推进提供日常工作组织和协调保障。

4.8 推进土地流转

一是加强政策引导和宣传,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和新型经营主体参与积极性。二是加强流转服务,提升全省县乡农经机构提供土地流转公益性服务能力,推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三是规范流转管理,健全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制度,力争实现全省129个县(市、区)土地纠纷调解仲裁机构全覆盖。

4.9 培育新型经营体系

一是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培育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现代农业庄园、生态文化产业园等经营模式,因地制宜发展都市农庄和休闲农业等多功能主体,构建层次鲜明、功能互补、规模适度、充满活力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队伍。新启动30个精品庄园建设,力争省级精品庄园达100个;新认定省级重点龙头企业50家以上,总数达650户以上。二是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鼓励引导农民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专业服务公司、涉农企业开展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

4.1 0推动科技创新

一是积极推进农业科技计划、项目和经费管理改革,创新科研立项、评审、管理方式,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效率。二是推动省农学会及全省农业科研院所组建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形成学科交叉、区域联合、资源共享的农业科技创新格局和交流平台。三是启动我省第二轮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增加蔬菜、水果、茶叶、花卉、咖啡、橡胶等特色产业技术体系,力争总规模达到20个。四是实施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建立试验示范基地300个,科技村100个,培育科技示范户6万户以上。

4.1 1狠抓农产品加工

一是将农产品加工业作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关键环节,积极打造“第六产业”,提高特色产业效益。二是加大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的实施力度,根据产业需求调整试点县,扩大群众受益面。三是以农产品加工提升行动为抓手,鼓励企业研发推广精深加工设备技术。四是聚集要素,鼓励加工企业集群发展,打造一批现代农产品加工园区。

4.1 2提升农机装备水平

一是实施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重点突出适宜山区半山区推广的农机设备以及高效节水农业设施设备,加强新机具、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二是推进水稻、玉米、马铃薯、甘蔗生产机械化示范基地建设,推进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三是推进我省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补贴试点。四是重点扶持50个农机专业合作社,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

4.1 3推进农业信息化

一是做好全省农业信息化顶层设计,抓紧制定农业信息化工作方案。二是建设纵向到县、横向到直属单位的数据网络专线。三是整合物联网应用、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平台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体系等信息资源,搭建大集中、大存储、大分析、大计算能力的数据中心。四是加强人员、网络、终端设备等安全管理和制度建设,杜绝失泄密情况的发生。

4.1 4加强市场开拓

立足国内,紧盯国外,强化市场推介和产销对接,加快高原特色农产品“走出去”。一是深度开发“六个六”等优质资源,实现品种到品质、品质到品牌的提升。二是组织和参加好各类重要展会,加强与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中心的合作,继续开展农产品境内外推介和产销对接活动。三是加快农业电子商务,实现高原特色农产品网上网下联动共推。

4.1 5抓好招商引资

一是把招商引资纳入厅对州市农业部门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增强各地重招商抓引资的积极性。二是编制100个农业招商引资项目,吸引大企业和社会资本、金融资本进入高原特色农业领域。三是强化跟踪服务,建立农业招商引资企业联系制度,及时分析研究解决农业招商引资中存在的困难问题。

4.1 6推进生态农业建设

一是要落实耕地质量保护要求,开展化肥农药施用量零增长行动,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二是提高畜禽粪便利用率,农牧结合推广有机肥料,在畜禽规模养殖场配套建设大中型沼气。三是重视生态加工、生态储运,保证全产业链生态安全,满足市场对优质安全农产品的需求。

4.1 7编制好“十三五”规划

在认真总结“十二五”工作的基础上,把“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摆到突出位置。一要组织精干力量进行深入细致研究,确保今年4月底前完成前期调研工作。二要紧紧围绕调结构、转方式这一主线,制定好“十三五”总体规划。三要统筹论证,努力提高专项规划编制的质量和水平。四要积极谋划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大项目、好项目,争取更多的重大项目纳入国家、省一级层面规划。

4.1 8强化“三个安全”

一是牢固树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既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思想,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二是扎实推进动物疫病防控整村推进新模式,全面推广“321”免疫新技术,进一步深化跨境动物疫病防控合作,确保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安全;三是明确“一岗双责”,切实抓好农业行业安全生产。

猜你喜欢

农产品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3031亿元,同比增长21.7%
这些模式解决农产品滞销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新农业 从“看天吃饭”到“看数吃饭”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