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初琼崖现代知识分子群体崛起的历史机缘

2015-08-15

新东方 2015年5期
关键词:琼崖华侨知识分子

民国时期是海南从传统向现代急剧变迁的时期,各种新事物不断涌现。其中,民初琼崖现代知识分子群体的崛起最具有代表性,因为此现象既是琼崖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产物,同时也是推动琼崖现代化的重要动力源泉。作为现代化浪潮塑造的新兴社会阶层,琼崖现代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和发展,与其他地区的知识分子群体具有许多共同之处。但是,中国长期以来就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的大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各地转型的脚步有快有慢,且在历史变革中承受的冲击不同,因此现代知识分子的形成过程又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特别是作为边陲岛屿的海南地区,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使得本土现代知识分子的形成和发展与中东部地区不尽相同。因此对琼崖现代知识分子群体的崛起进行研究,不仅能够加深人们对该群体的认识,也能够增进人们对海南现代化历程的了解。

一、海南新式教育的兴办是琼崖现代知识分子崛起的文化基础

自鸦片战争至20世纪前后,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剧和欧风美雨的持续敲打,中东部不少地区出现了具有近代政治思想意识,相当程度的西方文化素养并投身于中国现代化社会事业的现代知识分子群体。而在中国的边疆地区,特别是像海南这种比较偏远地方,受近代中国各种政治文化变革的影响时间迟于中东部地区,受到的冲击力也大为减弱。再加上海南的士人群体在整个清朝时期趋于颓势,不仅获得传统功名人数远不及前朝,且缺乏具有影响力的人物。因而海南虽然在1858年作为通商口岸对外开放后,具有得风气之先的契机,但却未涌现开风气之先的知识分子。

直到新式教育的推广,新型知识分子在海南才具有了崛起的契机。1901年清政府为挽救自身统治,推行所谓的“新政”改革,其中一项重要的改革便是“废科举,兴学堂”。改革要求各地将旧式书院改设为新式学堂,依新学制办学,并鼓励地方团体与个人参与。在政府的强力倡导和民间力量的广泛参与下,中国社会掀起了前所未有的教育改革浪潮。在这股浪潮的推动下,信息闭塞的海南也迈开了现代教育的步伐。1902年,海南唯一官办书院琼台书院改为琼州府中学堂,随后又更名为琼崖中学堂,依照新的学制办学。随之海南各书院也都上行下效,纷纷改为学堂。此外海南各县或集资建校,或利用祖祠,庵寺、神庙等,相继开办了一些新式学校。学校改制只是现代教育的外形,要真正注入现代教育的神髓还必须从改革教育内容开始。1906年琼崖中学堂聘请具有西学知识的八名新教员,开始招收甲乙两班新生,分科授课,开设修身、经学、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算学、博物、理化、图画、法治、理财、国语、体操等十多门课程。

进入民国后现代教育成为社会教育大势所趋,海南社会也兴起了开办新式学堂的风潮。在民间人士和政府的推动下,现代教育在海南快速发展。据《琼海县志》载:民国元年琼东、乐会两县计有公、私立小学150所。而在“五四”运动后,受新文化思潮影响,各乡镇风行办学,1926年竟达637所,有学生24000人之多。此外,还有短期小学14所,学生447人[1]。而整个海南在1925年前琼崖共有小学2917所,学生113409人[2]。学校在学习科目的设置上,较之清末更加丰富,增加自然科学等科目,现代自然与人文知识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新式学校的大量创办,为海南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受教育机会。更为重要的是,新式学校不再将“注经问礼”“释典求性”作为教学的唯一取向,而是注重传授实用性的知识。特别是进入民国后,传统儒家经典的地位在新式学校急剧下降,而关于西方的人文社科及自然科学知识日益成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从而为海南读书人接受现代思想文化熏陶提供了重要渠道。这为海南读书人构建新的知识结构,进而形成新的思维方式、价值理念奠定了基础,从而使得他们与传统的士人区别开来。可以说正是依托新式教育这个平台,海南新型知识分子群体开始萌发。海南现代知识分子大致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这和海南现代教育的人才培养周期是完全相符的。

二、出岛游学热潮为推动琼崖知识分子群体的崛起奠定了思想基础

新式教育的出现,虽然给本土现代知识分子的崛起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但是,由于海南文化落后的局面并没有获得根本改观。因此,无法为其崛起和成长提供充分的条件。例如在海南新式教育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其“硬伤”也暴露无遗:“海南小学教育……在表面而言,教育似甚为发达,然审其实际,则学课程度低,设备亦甚缺乏,质与量殊不相副……各县充小学教师者,大抵为高小及初中毕业之人;其由师范学校毕业者,其数寥寥无几。”[3]254-255而师资的匮乏也严重制约了海南中高等教育的发展,在全岛教育发展最为兴盛的1920年代,全岛中等学校仅13所,且多数规模较小。作为基础文化事业的教育尚且如此水平,其他文化事业就更泛善可陈。这样的文化氛围显然无法满足琼崖现代知识分子成长的需要,正如徐成章所言:“我是一个笨劣的军人,不幸生长在文化恐慌的琼崖,除了那种枯燥无味的军队生活外,遍观全琼崖,希望先知先觉的人士来指示我人社会进化的途径,启发我愚钝的心灵,介绍我人新文字资料而不可得。”[4]298

这种思想文化需求在本岛“求而不得”,促使青年知识分子不由自主地将目光投向外面的世界。特别是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政治救亡、民主科学等思想在青年学生中得到广泛传播,引起琼崖青年思想的剧烈转变。广大青年开始摆脱的狭隘的孤岛意识和陈旧的传统观念,对国家民族的命运有了更多的关注和担当。他们不再沉湎于个人功成名就,而是将改造琼崖,拯救国家作为自己的使命,因此急切的渴望用先进的知识和思想武装自己。他们摒弃了坐等大陆新文化到来的传统,而主动跨出海岛去追寻。因此五四运动后,数以千计的海南青年学生负笈北上,前往广州、北京、上海等中国的文化、政治中心所在地求学,掀起了海南前所未有的出岛游学高峰。

走出海岛的琼崖青年知识分子,置身于新的文化氛围中,全面感知中国社会各种新兴思潮,接受其熏陶。这极大地满足了他们对现代文化思想的渴求,使得他们的政治觉悟显著提升,文化独立意识不断觉醒。例如杨善集在广东工程学校读书期间就热衷于社会活动,致使“技术的知识没学多少,学到的多是政治理论”,“在广州读两年半书,思想大进”。随后他“驻俄年余,四方游览,此时才将革命的人生观巩固起来;善集已非仅是琼崖的青年而已自居为现代的青年”[5]。而冯白驹在上海半年期间,“由于接触的同学,是思想比较先进的人,其中有不少是共产党人,他们给我在思想上的影响是不小的。同时在这一时期我也阅读了一些新思潮的刊物,如《向导》等,更给我不少的启发。”[6]328在岛外新思潮的影响和作用下,琼崖游学青年的文化独立意识也逐渐增强,他们以“伐木开山的先锋”姿态,积极将新思想新文化传入岛内,对琼崖社会进行思想政治启蒙。他们或是创办书社,输入进步报刊书籍供青年阅读;或是走向学校和街头为大众演讲宣传;或是发起群众活动以呼吁呐喊。而在诸多启蒙实践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则属结社办报。几乎在每一个海南游学青年比较集中的地方,都出现了他们创办的报刊。依托这种文化媒介,琼崖知识分子一方面将“五四”新思想,国民革命主张等时代思潮传递入岛内,推动了海南社会思想文化的更新和发展;另一方面他们自觉的比照新思潮,抨击海南社会的时弊,倡导各种社会变革,促进了民众的政治觉醒。

在岛外广阔的世界里,海南年轻的知识分子增长了学识,开阔了视野,思想日益活跃,各方面才干也得到锻炼和增长。同时,他们的知识体系、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日趋成熟和稳定,日益具有现代人才的风格和素质,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知识分子。

三、华侨力量的壮大是琼崖现代知识分子群体崛起的社会基础

在中国现代化转型过程中,新型知识分子是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代表资产阶级的出现而产生的,资产阶级是现代知识分子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基础。但偏远的海南岛,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气息微弱,并没有形成中东部地区那种典型的资产阶级,其现代知识分子依赖的社会基础是日益壮大的华侨力量。

清末民初,当中国大多数地区都开始出现工业文明曙光的时候,偏僻的海南岛依然完全被小农经济占据:“岛上听不到工厂汽笛的鸣叫,也没有高大的烟囱向外吐浓烟,造成烟雾。……在这个热带岛屿上,农业是真正得天独厚而又不可须臾或缺的产业。”[7]但是,土地的贫瘠,生产力的低下,使得海南虽然人少地多,但土地不足以养家糊口。20世纪初,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海南岛面临的生存压力逐渐增大,再加上时局动荡不安,岛内民众度日维艰,为谋求更好的生存之路,不得不外出闯荡。而此时西方列强正大规模开发东南亚殖民地,亟需大量劳动力,于是大量贫苦的海南人奔赴南洋谋生,出现了海南历史上“去番”的高峰。据统计,整个民国时期,海南每年出洋谋生的人数平均为四五万人,从1914年到1924年的十年间,仅从海南去新加坡的移民就达到63389 人[8]。

南洋的海南华侨多是穷苦之人,既没资金,又缺良好教育,因此只能以最“粗、贱、重、杂”之职业为营生,收入微薄。但是,他们勤劳节俭,心系家园,习惯将结余的资金寄回海南。民国时期,从南洋流向海南的侨汇,最多的时候每年达二千余万元,最低也有五六百万元,年均有一千万元左右[9]。巨额的侨汇流入,维持了海南大量自耕农的生存,也维持了基层社会的稳定。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琼籍华侨是一个备受压迫和排斥的群体:在海外,海南华侨生活在迁入国的最底层,受到殖民地政府的限制和迫害,过着位卑而薪微的生活;在岛内,保守落后的地方主义者对于华侨也极尽排斥之能事,“琼崖华侨,每于归国时,多被琼崖奸商捐棍欺骗愚弄、敲诈、侵渔,致华侨难堪。华侨视归国为畏途,竞因此而终其身于海外”。

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海南华侨渴望造就一批能够在政治上、文化上表达其诉求的新型知识分子,因而在琼崖现代知识分子的崛起过程中,琼籍华侨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扶助。首先是积极参与新式教育的创办。20世纪初,有感于教育的重要性,琼籍华侨掀起捐资办学的热潮,规模之大,范围之广,无出其右。例如在侨乡文昌,1938年全县有中小学716所,其中受华侨资助的达到80%[10]。琼东、乐会县的华侨捐资助学,也是很突出的。到1949年,华侨集资兴办的中小学176所,占全校学校总数49.85%。华侨的热情捐助,使得海南这一时期的初中等教育发展迅猛,时人感叹“以人口比较论,以地为面积论,除黎境外,初到琼岛者,未有不惊其学校设立之多,而称教育发达之速。”[11]此外,海南华侨对宗族子弟求学提供大量的私人扶持,帮助他们在家乡中小学毕业后,升入国内各大、专学校或赴欧美留学。因此,“海南社区读书的人,尤其是外出深造的,十之八九都与华侨发生直接和间接的关系,这就是说,他们十之八九都是华侨,他们本省如果不是华侨,其经济来源间接的与南洋有关系。这种人如果说百分之百,并不为过。”[11]20世纪初,海南出岛游学的青年,相当多的人都或多或少地得到了华侨亲友的资助,像张云逸、冯平、陈序经、岑家梧,范会国等极为突出。除了物质上的有形支持,华侨还依托自己社会关系、能力才干等资源为知识分子的成长提供了大量无形的帮助。例如岛内每有动荡,青年知识分子都将南洋视为最重要的避风港,逃亡到南洋躲避风暴。南洋华侨接纳了这些逃亡者,使得他们得以度过危险,为日后重返海南活动提供了条件。可以说,华侨的扶助,为海南现代知识分子的快速崛起和成长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四、社会转型时期面临的社会危机是琼崖现代知识分子崛起的催化剂

近代中国的变革总是在西方势力的侵蚀刺激和传统惯性的强力阻滞中艰难进行,伴随着严重的社会危机和激烈的矛盾冲突。海南作为一个偏远的孤岛,社会发展长期滞后,且空间缺乏纵深延伸,因此社会转型过程更为艰难曲折,各种危机矛盾带给社会的动荡和刺激也更为强烈。

首先是资本主义的侵蚀使得脆弱的社会经济恶化。民国时期的海南依然是一个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发展滞后的边疆地区,“本岛除都市外,尚滞留于原始农业带,工商业更无论矣”[12]。整个社会“城市间有资产者多营商,贫者出为人佣。村落僻县之民,则多致力于田亩间从事耕植,间有致富者,然多数仅能足衣食”[13]134。而西方资本主义的掠夺使得困苦的海南经济雪上加霜。自1858年琼州开埠,海南岛就成为西方倾销商品场所,计大宗输入的有棉纱、棉布、大米、蔗糖、烟草、茶叶等农产品及其制品。其中纱棉的输入量1876年仅39担,但是到了1898年剧增到17284 担,15 年内激增 450 倍[13]163-164。这使得海南久负盛名的棉纺业受到巨大冲击,至民国时期连最为偏僻的感恩县农村“迄洋纱通行,自纱均废”。不仅是棉纺业,几乎海南所有传统手工业都受到洋产品的强烈冲击,以致于时人无不愤慨的控诉“试看我琼崖地方上,所有货物,有几件是我琼崖的土产?布满市场,没有不是洋货……一切从前的手工生活,皆被“洋老爷”打倒,吾人只有分利而无生利,财政命脉,已被洋资本家夺去了”[4]71。在西方廉价工业产品的强势挤压下,海南落后的农业经济无力招架,逐步陷入瓦解。广大依附农业为生的民众,生计更为艰难。

其次是军阀的混战和割据使脆弱的琼崖变得更加动荡。民国初期,随着广东政局的变动,琼崖先后被龙济光、沈鸿英、李根源、邓本殷等军阀进占割据。这些军阀在统治海南期间,大多将海南视为进取东南的跳板,因此鲜有立足海南的长远发展来经营,更多的是杀鸡取卵般的掠夺和盘剥。例如在邓本殷盘踞海南后期,为了维持其统治,对海南社会进行敲骨吸髓地压榨,不仅苛捐杂税繁多,名目多达二百余种,而且私铸伪币、开放毒赌,公开卖官鬻爵,四处焚劫掳掠等。无所不用其极的盘剥,“致使(琼崖)工辍于肆,商辍于请帖市,士辍于校,其欲生不得想死不能的悲苦惨况,真是令人见之坠泪,言之心痛……”[4]272处于生存危机中的广大民众,在无望中铤而走险,上山为匪者日益增多,一时间岛内匪患猖獗,人人自危。战争、军阀、土匪的轮番蹂躏,让民国初期的海南社会几近崩溃的边缘。

面对积弊丛生的社会,作为琼崖社会最早觉醒的群体,琼崖青年知识分子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政治,“政治好,未兴的事业可以有创立的机会;政治坏,已有事业可以使之摧残。所以改造琼崖,更不能不注重政治”[4]21。因而对现实政治有着强烈的对抗情绪。这种长期积聚在胸的激愤,一旦切实遭遇到现实的打击便会犹如决堤之水,一泻千里。例如冯白驹在上海求学期间,家庭经济陷入困难,无法接济他继续念书,从而激起他思想的剧变,“认为现在的社会是穷人吃亏的社会,出路只有参加改革旧社会旧制度的革命运动。”[6]328而罗文淹在求学期间,由于学费时常拖欠,无法专心求学,也使得他求学情绪日益冷淡,“渐渐把读书看得不是最重要的,而应该马上参加革命活动了”[14]。目睹了社会危机严重且深受其害,使得青年学生的求知求学日益偏离了“修德明道”的价值取向,转向变革社会的政治运动。特别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和共产党诞生的政治影响下,革命风潮迭起,琼崖青年参与政治的热情高涨,彻底走上与旧制度旧社会决裂的道路,成为琼崖社会变革的先锋。

综上所述,民初琼崖现代知识分子群体的崛起是由于海南在现代转型过程中具备了政治、经济、文化变革的特殊机缘。海南的现代化路径虽然大体遵循了近现代中国大多数地区的发展轨迹,但是由于海南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的独特性,其很多具体镜像又与内地的有别。因此,琼崖现代知识分子群体的崛起过程和风貌与大陆地区各有千秋。探讨其中的差异,无疑有助于我们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有更多的深刻认识,对中国现代转型有更全面的了解。

[1]琼海市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琼海县志[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5:584.

[2]海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海南省志·教育志[M],海口:海南出版公司,2010:139.

[3]陈铭枢.海南岛志[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4.

[4]中共海南省委党史研究室.琼崖大革命资料选编[G].内部发行,1994.

[5]中共琼海县委党史办公室编.杨善集[M].内部资料,1985:108.

[6]中共海南区党委党史办公室编.冯白驹研究史料[C].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8.

[7]王翔.棕榈之岛:清末民初美国传教士看海南[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1.

[8]林缵春.琼崖农村[M].琼崖农业研究会,1935:29.

[9]程茂材.建国前海口市金融业发展概况[G]//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海南省海口市委员会文史卫资料委员会编.海口文史资料:第5辑:116.

[10]林明仁.文昌华侨文化[M].海口:南方出版社,2010:36.

[11]何启拔.海南华侨与海南社会[J].边政公论,1947(1).

[12]陈植.海南岛新志[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145.

[13]符和积.海南文史资料:第4辑[G].海口:南海出版社,1994:163-164.

[14]陈立超.罗文淹研究资料[C].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57.

猜你喜欢

琼崖华侨知识分子
我的华侨老师
琼崖纵队何以二十三年红旗不倒
华侨华人贺祖国70华诞: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初心使命
——《琼崖革命历史文献选编》出版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琼崖革命精神研究的新探索
——《琼崖革命精神》评介
周恩来与琼崖革命
——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你知道什么是知识分子吗
青年之问:你愿不愿意被称为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