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山黑水到中都房山——浅谈女真帝王陵的历史始末
2015-08-15丁利娜
丁利娜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 北京 100009)
说起北京的皇陵,一定会想到明十三陵吧?没错,十三陵是北京规模最大的一处皇家陵寝,但却不是北京最早的皇陵。北京第一处皇陵是金中都房山金陵,埋葬的是女真帝王。女真本是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今黑龙江)的渔猎民族,他们的皇陵怎么会在北京房山区呢?本文将一起回顾女真帝王陵的历史,尤其是中都房山陵区的风云始末。
一、女真帝王最初的皇陵
女真人最初生活在长白山、黑龙江一带,是北方少数民族中非常重要的一支,其主源是黑水靺鞨,与先秦时的肃慎、汉至晋的挹娄、南北朝的勿吉、隋至唐初的靺鞨有着渊源关系。在辽代,女真分为编入辽籍的“熟女真”和未入辽籍的“生女真”,熟女真分布在今辽阳之南,生女真分布在今松花江以北、以东的地区。生女真完颜部是后来建立金王朝的主体,其始祖函普大约生活在公元10世纪,大致与契丹阿保机建国处在同一时期。辽天祚帝天庆二年(公元1114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不堪忍受契丹的统治,率部抗辽。次年(公元1115年)正月,阿骨打即皇帝位,国号大金,改元收国,是为金太祖。
据史料记载,金立国前始祖函普以下诸帝是没有陵寝的。直至太祖称帝建国开始,才有草创的陵寝。天辅七年(公元1123年)八月太祖阿骨打薨逝后葬于都城上京(今黑龙江阿城)附近,是为最初的太祖陵。天会十三年(公元1135年)正月太宗崩,当月熙宗即位。由于最初的太祖陵距离上京不足一里,面积有限,不宜继续建造陵寝,于是熙宗于阿什河发源地胡凯山重新开辟皇家陵寝,命名和陵,先后迁葬太祖、安葬太宗。皇统四年(公元1144)熙宗又将太祖陵命名为睿陵,太宗陵命名为恭陵。以上就是金代帝王最初的两处皇家陵寝,有过迁葬的过程。其中最早的太祖陵在今黑龙江阿城市南郊,金上京会宁府遗址西南约300 米的地方,俗称“斩将台”,现在仍存有高约数10 米的龟形大土堆。熙宗新开辟的和陵位于今黑龙江省阿城市山河镇胡凯山(俗称老母猪顶子山),金上京东南约50 公里的地方。太祖睿陵和太宗恭陵坐北朝南,东西并立,相距50 米,处于前有照、后有靠的“龙脉”之地[1]。
二、中都房山金陵的开拓与完善
中都房山金陵的开拓者是金代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完颜亮。完颜亮是金代第四位帝王,弑杀先帝熙宗后登上皇位,为了掩饰自己的丑恶行为,也出于当时的政治需求和历史压力,完颜亮即位后不久决意迁都中都(今北京)。同时,为了使金朝的皇族权贵了断北念之顾,不能以守护祖陵拒绝南迁,在迁都中的第二年便命令在中都营建山陵,历时8 个月山陵建成。这便是现在北京最早的皇家陵寝——房山金陵的开拓之始,其位于今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镇龙门口村,在金中都城西南约45 公里处。
完颜亮营建房山金陵的工期非常紧促,从下令建设山陵至迁葬太祖、太宗完毕,仅用了8 个月时间。贞元三年(公元1155年)三月完颜亮下令开始修建山陵,2 个月后便开始派人去上京迎祖宗梓宫,经过奉迁、迎灵、祭祖、荐享等周转过程,5 个月之后行宫磐宁宫建成,次月下葬太祖、太宗礼成。之后又继续修建建国前十帝的陵寝,次年(公元1156年)七月再次如上京,奉迁始祖以下十帝梓宫,十月葬十帝完成。可见,完颜亮营建房山金陵的工期非常紧张,可谓“一边建陵,一边迁灵,一边安葬”。正是由于工期紧张,修建山陵期间,完颜亮曾先后于贞元三年(公元1155年)七月、八月、九月和正隆元年(公元1156年)八月共四次督建山陵的营建情况。其中七月辛酉对山陵的视察,直到七月己亥才还宫,历时半个月之久。由于修工不力,还杖责了负责主持营建山陵的礼部尚书耶律安礼等人,足见完颜亮对营建山陵一事是非常用心,并且也是十分急迫的。营建帝陵之后,完颜亮还在帝陵区的西南开辟了诸王兆域,埋葬有完颜亮子宿王矧思阿补等。
迁陵后不久,完颜亮于正隆六年(公元1161年)发动了不合时宜的南侵,最终以失败告终,迁都汴京事业未竟,他也命丧军中,年仅四十岁。都督府把他的灵柩安放在南京(今河南开封)班荆馆。同年,完颜雍即位,是为金世宗,改元大定,大赦天下。大定二年(公元1162年),完颜亮被降封为海陵郡王,同年二月其柩被迁往中都宁德宫,四月葬于大房山鹿门谷诸王兆域中。大定二十年(公元1180年),有司上奏将完颜亮由海陵郡王降为海陵庶人,世宗准奏,将完颜亮从诸王兆域中迁出,改葬于山陵西南四十里,“瘗之闲圹,不封不树”。一代帝王完颜亮开辟、营建了房山这处皇家陵寝,却怎料,身后不但未能葬入自己辛苦开创的这块风水上佳之地,反而落得从诸王兆域迁于陵域之外荒野的下场,悲哉,哀哉!
金世宗除了将完颜亮迁出皇陵以外,还将完颜亮父亲完颜宗干从顺陵迁出。恢复被完颜亮杀害的金熙宗的名分,承认金熙宗的合法帝位,为其修建思陵,同时也为自己的父亲睿宗完颜宗尧修建了景陵,为昭德皇后及后妃建立了坤厚陵。此外,金世宗期间还为金陵设置“封喉”,划定陵域范围予以保护;封山神保陵公,建山神庙并定时祭祀;专门为陵区设县以奉山陵。至此,房山金陵的规模大致形成。学者根据大定、大安年间两次对金陵实地勘察的结果,确定了金陵陵域的界限:西界为龙泉河东岸的辘轳岭;东界为南起万安寺岭,北至南郊涧口一线;南界为西起羌弧岭、东至万安寺岭;北界为东起南郊涧道南岸向西至神宁乡上冶村处之龙泉河东岸[2]。
世宗之后的金章宗、卫绍王、金宣宗等陆续在房山陵域内增建陵墓。宣宗于贞祐二年(公元1214年)四月将卫绍王葬于房山之后,七月便离开中都,迁都汴京开封,三年(公元1215年)中都失陷。元光二年(公元1223年)十二月丁亥,宣宗崩于宁德殿,次日哀宗完颜守绪即位。《金史》、《续资治通鉴》、《续文献通考》、《续通志》等都记载,正大元年(公元1224年)三月,哀宗葬宣宗于德陵。《历代山陵考》、《畿辅通志》更是明确记载,宣宗德陵在房山县大房山东北,但均未说明德陵的具体位置。明末清初顾炎武《日知录》考证认为,宣宗应该是“葬在大梁,非房山矣”。笔者认为顾炎武先生考证极是,大概宣宗薨逝之时,中都城已经沦陷蒙古军下8年之久,哀宗虽然出于对先祖和祖陵的尊崇,有意将宣宗归葬于房山金陵陵域,然而此时的中都于金朝来说已经成了异域故土,葬回祖陵已经不太可能。所以,宣宗极有可能的葬地应该是在开封汴京城,但具体位置不详。2年后,哀宗完颜守绪“自缢于幽兰轩”,哭奠未毕,汴京城溃,子城被烧,侍从降山“掇其馀烬,裹以敝衾,瘗于汝水之旁”[3],据考在今河南汝南县。末帝完颜承麟为乱兵所杀,金朝灭亡。
综上,金朝建国后的9 位帝王中除了宣宗、哀宗葬于汴京开封外,其他7 帝均埋葬于房山金陵,即太祖、太宗、熙宗、完颜亮、世宗、章宗、卫绍王;追封的4 位先帝中有3 位葬于此,即德宗、睿宗、显宗;建国前的10 帝均埋葬于此;并且帝陵中均有皇后祔葬,有文献考证的葬于大房山的后妃计有23位[4]。宗室成员葬于金陵兆域内的至少有4 位,即梁王完颜宗弼、宿王矧思阿补、完颜亮子光英、荣王完颜爽等。经过从完颜亮至金宣宗五世60 余年的营建,中都房山金陵形成了一处规模宏大的皇家陵区,主陵区可分为帝陵区、坤厚陵区和诸王兆域等部分,周边建有陵墙保护,并有用于祭祀荐享的磐宁宫、为保陵公修建的山神庙,并且还为陵区专门设县,诏有守陵户等,可谓配套齐全,盛极一时。
三、中都房山金陵的毁弃与重修
元世祖忽必烈一直十分推崇金世宗,因此,金陵在元代得到了很好的保护。陵区成为燕南一大景观,“道陵苍茫”与“卢沟晓月”“金台夕照”等同为“燕京八景”。明代中叶以前,金陵依然受到保护并定期祭祀,嘉靖年间道陵仍是大房山的一处著名名胜。明代后期,女真族的后世——满族在关东崛起,与明交战中明军屡战不胜。明廷惑于形家之言,认为满人的祖陵在大房山,“王气太盛”是明军战败的原因。因此,明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罢金陵之祀。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派军队拆毁金陵,隔断地脉。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又在陵区建设多处关帝庙以厌其胜。至今当地还流传着“砍龙头”、“刺喉咙”的说法,并保存有明人毁坏山体的遗迹。所谓“砍龙头”即在金太祖睿陵所依九龙山主龙脉的龙头部挖沟断脉,而“刺喉咙”即在“龙喉”部深凿洞穴,并填上鹅卵石。然而,明人的这些愚蠢做法并未挡住满族进军中原的步伐。清康熙御制《金太祖世宗陵碑文》曾对明人所为加以记述并大加讥讽。
入清以后,大房山金陵受到清统治者的重视,分别于顺治三年(公元1630年)和乾隆十六年至十八年(公元1751~1753年)重修了太祖、世宗二陵,设置守陵户,并指定房山县令每年前往祭陵。尤其是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上命直隶总督方观承修金太祖、世宗陵,下诏“金太祖陵前地基较宽,应增修享殿一,缭以围墙,立正门,其原有祭台、甬路、阶砌等项,并加修治。金世宗陵前地隘,应增修享殿一,并祭台、围墙、甬路等项,不能立正门,今就碑亭接连栅栏,立两角门,足符体制。并将自房山北门至金陵山路二十里一并修治”[5]。这次较大规模的整改除了重修太祖、世宗陵外,对通往金陵的山路也进行了修治,并且乾隆帝还亲往陵区致祭,可见清代对先祖女真帝王陵寝的重视程度。
清末民初,遭兵劫、匪祸,金陵仅存的睿陵和兴陵遭到盗掘和破坏。直到20世纪70年代以前,还保存有二陵的封土、享殿一座、清修的围墙遗迹等。其南还存有碑亭两座,亭内存有清世祖和圣祖御制《金太祖世宗陵碑》。“文化大革命”时为修“大寨田”,陵区受到灾难性的损坏,地面建筑以及围墙、封土都被移平,将陵区平整为四层台地,金陵遗迹消失殆尽[6]。
四、对房山金陵未来的展望
巍巍大房山,北京最早的皇家陵寝就在这里。从贞元三年(公元1155年)完颜亮的营建至今,中都房山金陵已经走过了860 余年的风雨沧桑,有过灿烂辉煌,有过面目疮痍,也有过后世满族对它的修葺一新。这处至关重要的、最早的皇陵为什么没有像十三陵那样引来各界的重视呢?究其原因,第一,中都房山金陵是金代女真帝王的第三块陵地,虽然是最重要、规模最大的一处皇陵,但毕竟这是一处二次迁葬陵,陵区营建之初工期非常紧张,迁陵行动非常仓促,致使陵寝的规模并不是很大。第二,明代“断龙脉”行动使金陵遗址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这在历代帝陵中是罕见的。虽有女真后世满族对其复原修葺,仍难挽世宗时期盛极一时的皇陵盛况。第三,金陵遗址经过初创、续建、毁坏、重建等历朝、多次活动的叠压堆积,造成了复杂的地层关系及其内涵,陵区内最主要的金代陵寝被毁灭殆尽,而后代重建的陵寝与原来位置没有完全吻合,给金陵陵区的原状复原带来一定难度,历代遗迹难以分别展示全貌,往往是金代、明代、清代的遗迹堆积在一起,公众对之混淆不清,难以把握金陵的整体面貌。
新中国成立后,考古学者不断在房山金陵区做调查、勘探和发掘等工作。尤其是2001~2002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其进行的全面考古工作,厘清了房山金陵的布局,基本明确了陵寝之间的相对位置,对太祖陵的地宫形制和丧葬习俗也有了准确的把握。2013年经过专家论证,房山区政府批准,房山金代皇陵遗址将建成一处皇家陵墓遗址公园,定名“中国帝王谷”[7]。这是一个宣传、保护房山金陵的绝佳机会,相信随着人们的深入了解和积极探索,一定领略得到这处皇家陵寝的神秘和神圣!也相信随着金陵遗址公园的建设,我们能进一步体会女真帝王的气概,进一步加深对女真民族的解读!
[1]张连峰.金胡凯山和陵考略[J].黑龙江文物丛刊,1984(3).
[2]于杰,于光度.金中都[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9.122.
[3](元)脱脱.金史[Z].北京:中华书局,1975(124).
[4]杨亦武.大房山金陵考[J].北京文博,2000(2).
[5](清)周家楣、缪荃孙.光绪顺天府志[Z].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26).
[6]秦大树.宋元明考古[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202.
[7]金代皇陵将建帝王谷?[N].北京晨报,2013-7-12(A10).张德恒.中国帝王谷题解[OL].http://blog.sina.com.cn/wangdeheng1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