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检索能力”为核心提高文献检索课程教学实效性
2015-11-27王敏
王 敏
(淮阴工学院图书馆 江苏 淮安 223003)
如何提高文献检索课程教学的实效性一直是文献检索课教师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很多专家学者不断探求的理论课题。当前文献检索课教学的实效性与以前相比虽然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还存在着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而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是在教学中没有抓住以“检索能力”为核心这个主要矛盾。以“检索能力”为核心的文献检索课程教学,是以培养学生正确运用信息检索的技巧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核心,进而促进大学生信息素质全面发展的教学。
一、以“检索能力”为核心,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的学习活动朝着一定的学习目标前进的心理动因和倾向,是直接推动人去学习的内部动因[1]。内在学习动机又称为求知型学习动机,是指大学生参与学习的动力来源于学习活动或大学生自身,是由内部需要形成的学习动机,不需要施加外在的力量,学生的学习是对学习任务或活动本身感兴趣,而不是因学习之外的其他东西[2]。
目前,学生学习文献检索课的情况不容乐观,课堂参与度不高,课下阅读教材和有关文献检索课方面的图书很少,逃课现象依然严重。课堂听课率不太理想,仍然有学生在干其他事情,比如打手机、看课外书、睡觉、随意进出教室等;还有的以“搞活动”等各种理由随意请假。尽管各高校都在努力保证学生的到课率,但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教”与“学”一头热、一头冷的现象。学生对文献检索课程不够重视,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文献检索课程实效性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文献检索课教学要提高实效性,就必须重视大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培育,这是十分关键的环节。内在学习动机是提高文献检索课教学效果的最根本因素。文献检索课教学只有把受教育者的内在学习动力激发出来,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把教育与大学生的自我教育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实效性。
以提高学生的“检索能力”为核心,创设问题情景,实施启发式教育,可以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状态。研究表明,学生内心的自我成就感更容易使学生产生成功经验,并产生学习上的内在动机,文献检索课教学可以通过促进学生的成就感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促进学生产生学习成就感的最主要做法是让学生产生更多的成功体验,这进一步要求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增强学习的现实性和实战性,即以检索实践的历练和检索能力的提高为核心。实践证明当学生独自完成一份质量比较高的检索案例,其内心是很有成就感的,并且激发了其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和解决有难度问题的踊跃性。让学生真正感觉到文献检索课程带给自己能力的提高时,就会充分调动内心的学习积极性和成就感。以“检索能力”为核心的文献检索课程教学,是以培养学生正确运用信息检索的技巧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核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这样的教育理念才符合教育的特点,这样的教育教学才会收到实效。
以“检索能力”为核心的信息检索课教学要真正从用户思考的角度出发去设计课堂教学,充分利用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生动性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求教师不断的带给学生挑战性,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索精神。例如现代信息资源的变化速度飞快,文献检索课本中的内容有的已经更新,很多检索界面和检索逻辑式的运用已经发生了变化,还增加了很多新的信息资源,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查找课本上内容以外的信息资源并尝试其检索过程,对找到更新的信息资源的学生进行表扬。每堂课开始都要与学生就书中问题进行互动,使学生自身对学习过程中取得的成就有满足感,增强未来追求成就的愿望。
二、以“检索能力”为核心,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文献检索课的实践教学没有形成严格统一的执行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实践教学的随意性,出现了许多形式主义,敷衍了事的现象。有些学校照抄或套用其他学科的实践形式,从而忽略了文献检索课程自身的特点。这些原因使得目前实践教学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学生的动手检索能力也并没得到较好的提高。
从教学实践看,许多学生检索的瓶颈问题不是不会查找文献,而是根本不知道自己要找什么信息。比如许多同学的研究课题定位过于宽泛,查到的信息量过多,或者是不断转移注意力,最后不知道自己想研究什么。因此要提高文献检索课与信息素质教育的整合效果,首先要展开对科学研究过程的研究,形成具体的、可操作的研究过程模型及相应的控制指导。
以“检索能力”为核心,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结合学生专业探索新教学案例,真实的课题环境能强化学生的学习和检索意识,能突显学习文献检索课程的现实意义,也有利于知识的建构。教师要大胆采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让学生先学、先悟而后教,以致教师不教而教。以“检索能力”为核心,要求文献检索课的知识考核与能力考核并重,并且将竞争与合作、创新与思考等纳入评价体系,以能力考核为主,提高能力考核在课程综合考核中的权重。
以“检索能力”为核心的要求下,要求教师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社会和生活中的最新话题,能给出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实例,如在讲“标准”时,可以联系前几年的三聚氰胺事件从而引出我国最新牛奶检测标准,使学生对标准的理解和记忆更加深刻。教师还可以与专业课教师联系准备一些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实践案例。可以把基础知识融入到案例和具体检索过程中让学生掌握,使学生在检索的过程中同时掌握基础知识,而不是刻板的去背诵或记忆基础内容[3]。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根据学生各个学习阶段选择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课题,进行精心组织和设计,又要不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达到教学目的,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总之,教师要在合理安排教学任务的同时,提高用户获取信息的质量和效率,增强其信息处理的能力。用户是检索行为的主体,根据用户的信息检索过程来设计实施文献检索的实践教学,对于用户检索技能的掌握和提高将十分有利。
三、以“检索能力”为核心,是提高大学生信息素质的内在要求
信息素质,是指在信息意识的指导与信息伦理道德的约束下,使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高速获取、正确评价和善于利用与开发信息的能力[4],其中高效的获取信息的能力是核心部分。文献检索课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获取文献能力的有效途径,为学生继续学习和终身教育打下基础。以“检索能力”为核心之所以是提高大学生信息素质的内在要求,是因为文献检索课教学过程是信息获取能力的形成发展过程,教学要具有实效性,必须符合这一要求。
文献检索课是通过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评价、使用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吸取新知识、改善知识结构、提高自学和研究能力、发挥创造才能的一门基础性课程。文献检索不仅是一门知识课和技术课,更是一门方法课。旨在通过讲授和实习,增强学生的信息素质,使其了解并掌握各种信息检索技术,学会运用各种检索手段从各类信息源中获取所需要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科研和实际工作的能力,为将来从事实际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按照这一课程定位本课程目标:通过信息素质与信息能力的培养,掌握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文献检索。因此学生的“检索能力”的提高应该处于核心地位。
从文献研究看出,以“检索能力”为核心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检索与利用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以中国知网的核心期刊中近七年(2005—2012)来的文献研究为例,以“文献检索”或“信息检索”和“教学”为检索词对有关文献检索课教学实效性的对策方面的文章进行统计,情况见下表(表中学生能力包括检索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网络新技术包括网络课堂、Blog、PPT、Web2.0 和WebQuest 等;其他主要包括教学研究、学科建设、教学管理和教学环境等):
七年来,在核心期刊中与提高文献检索课教学实效性有关的研究文章有116 篇。从上表可以看出,在对策方面,通过网络新技术的应用改进教学方法途径来提高文献检索课教学实效性的文章很多,其次是利用实践教学方面的文章,只有约8.6%的文章中提到或者涉及到重视培养学生能力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虽然篇数不是很多,但也说明学者对学生“能力”这个问题有所关注。然而,就文献检索课教学中如何以培养学生检索能力却很少进行深入论述和专门研究,对教学中如何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方面的研究文章也很少见,更没有以“检索能力”为核心提高文献检索课教学实效性的探讨。文献研究表明,文献检索课要提高教学实效性,今后不仅需要加强以“检索能力”为核心培养大学生信息素质的理论研究,也需要加强这方面的教学实践。
总之,文献检索课教学只有以“检索能力”为核心,才能更好地激发大学生学习文献检索课的内在动力,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更符合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内在需求,从而也才能更好地提高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学实效性。
[1]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2]刘文革.内在学习动机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J].思想研究教育,2011(9):56-59.
[3]王敏,嵇绍春.案例教学法在文献检索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3(1):101-102.
[4]胡敏.试论高职院校信息素质教育与文献检索课创新[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4):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