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哈尔滨市的区域文化特色

2015-08-15由红蕾

黑龙江史志 2015年6期
关键词:哈尔滨文化发展

由红蕾

(哈尔滨市文物管理站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就一座城市而言,无农不稳,无工不强,无商不活,无文化而失去灵魂。文化是人们的精神动力,是凝聚人心的纽带,是社会文明的基石,是经济发展的支撑,是城市特色的标志。一座城市能闻名遐迩,其文化的发达,艺术的繁荣是其中重要的因素。

当前,我市和全国其他中心城市一样,面临着文化大繁荣的历史机遇,也承担着光荣的时代使命,因此,加强我市文化特色的研究,规划其发展布局势在必行。确立建设文化名城目标,谋划发展战略,制定实施措施,理顺体制机制,整合文化资源,全力推进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本文所涉及的范围为市区,未含所辖各县(市)。

一、哈尔滨区域文化的形成

文化就其广义而言,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就其狭义而言,是特指精神文明,也就是精神财富。本文研究的内容主要是狭义文化。

哈尔滨文化的基本类型,是一个复杂的多元文化的融合体。这个融合体的主要元素是原住民文化、中原移民文化和外来异质文化。这三种主要文化元素,在漫长的岁月里和时代的变迁中,不断地交流、碰撞、磨合,形成了极富特色的中西合璧的多元文化。

作为一个区域,哈尔滨这一名称的出现比哈尔滨城市的形成要早得多。所以,在城市形成之前,哈尔滨区域的文化并非多元,而基本上是土著文化,也就是包涵着金源文化的女真文化。当时在哈尔滨地区的主要居民村落,是从北京等地迁来的满族人建立的,人们将其文化称为京旗文化。京旗文化虽然也含有中原文化的因素,但就整体而言,处于主导地位的仍是女真文化。

初期闯关东的人们多半是一家一户或乡邻结伴,冒着风险到这里谋生,他们虽然带来了中原文化,但尚难成势。

沙俄通过《中俄密约》窃取了大清东省铁路的修筑权,铁路工程局大量招工,闯关东的浪潮迭起,成千上万的关内人赴哈尔滨地区谋生,尤其以山东山西河北河南的人为众,也还有一些人是来寻找机会和淘金的。他们在傅家甸、香坊等地集居,开辟商市,兴办工商,举办教育、文化事业,兴建庙宇、倡导民族文化和信仰,按照中国的传统风俗习惯生活。于是,中原文化在这里磅礴成势,酿为哈尔滨文化的一个元素。

从中东铁路修建到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初,沙俄势力主宰着哈尔滨。哈尔滨作为中东铁路最大枢纽和管理机关的所在地,沙俄不仅侵夺了路权,也侵夺了这里的行政、司法、教育、文化、地亩等权力。他们将哈尔滨和中东铁路沿线作为铁路“附属地”,行使一切权力,哈尔滨俨然成为俄罗斯的一块“飞地”,被俄罗斯化。俄罗斯的工商业、教育文化事业急剧膨胀,就连中东铁路管理机关,市自治公议会(相当于政府和议会)的官方语言都是俄语,书籍、报刊、杂志也多半是俄文的,俄罗斯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俗更是影响深远。当时,有人将哈尔滨称作东方莫斯科,就是这种情形的一个写照。

当然,外来的异质文化不仅是俄罗斯文化,先后在哈尔滨开办的19 个国家的总领事馆和领事馆,都是该国的政治、文化橱窗,都极力想将他们的文化渗透进来。聚居在这里的30 余国侨民也都带来了他们的思想、文化、生活方式及社会习俗,对哈尔滨多元文化的形成或多或少地产生过影响,但与强势的俄罗斯文化比较起来,就微不足道了。

“九·一八”事变后,哈尔滨和东三省一起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日伪强制推行奴化教育、殖民文化,不择手段地围剿中华文化,扼杀中国人的民族意识,中国人不得称中国人,而谓“满洲国人”。加之政治、经济、文化各种部门、单位,均由日本人控制,百万日本关东军在东北驻守,成千上万的日本人以各种名义涌入,作为日本殖民统治和军、警、特横行一大中心的哈尔滨,民族文化所遭受的摧残更胜于其他地方,而日本文化的侵入和渗透就更深一层。在这种情况下,中日文化的交流、碰撞失去了正常状态,变成了一方对另一方的压制和迫害。尽管在此期间也难免有些相互影响和吸纳,但却实在是哈尔滨多元文化发展史中的一段悲歌。

就整体而言,文化的交流和影响是相互的双向的。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哈尔滨是外来异质文化的一个窗口,也是中华文化向外传播的一条渠道,这在哈尔滨多元文化的形成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十月革命后,哈尔滨是最早嗅到无产阶级革命气息的城市,马列主义的传入,中国共产党人往来苏联的“红色通道”的形成,为哈尔滨新文化的发展注入了生机。

“八·一五”光复后,哈尔滨是我党解放最早的城市,人民政权的建立,敌伪文化的清除,大批革命文化人从延安等地来哈,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兴起,文化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本土文化在多元文化中成为主流。

二、哈尔滨多元文化的主要特征

哈尔滨多元文化的主要特征,是它基调的雄健性,观念的开放性,形态的包容性,追求的时尚性,沉淀的浅表性。

土著文化,也就是原住民文化,虽然它仅是多元文化中的一个元素,但由于它是土生土长的,所以有着浓厚的根基和顽强的生命力。亘古以来,哈尔滨区域就是中国北方民族生息繁衍的地方。长达半年之久的冰天雪地,铸就了他们强壮耐寒的筋骨;部落征战、戍边守土,锻造了他们勇敢豪迈的精神;游牧狩猎、伐莽拓荒,练成了他们坚韧执着的性格,他们的血脉中天生流淌着雄健的文化基因。尽管内外移民文化来势汹汹,也很难取代它根深蒂固的基调。

哈尔滨作为一座大城市依路而兴之时,正值大清王朝日落西山之际,列强侵扰,国势衰微,内外交困,不得不被动开放。这种被动开放,虽然充满了辛酸和苦涩,但也打破了大清王朝往日闭关锁国,固步自封的沉闷局面。这种形势迫使人们放开视野,瞭望世界,思考生存与取舍。哈尔滨这片较早被动开放的土地饱尝了被动的滋味,也感受到了西方科学文化和物质文明的一些可借鉴之处。随着时间的推移,岁月的流转,风云的迁换,发展的需求,开放性成了哈尔滨多元文化的一个显著的特征。

开放是双重的,它既要引进又要输出。引进就得有思考有鉴别和海纳百川的胸怀。在这一点上,哈尔滨人的文化心态是健康的,从容的。他们不拒绝一切自己需要的,坦诚地吸纳自己喜欢的。大到科技文化成果,小到衣食住行,他们都能够包容。所以,包容性成了他们多元文化的一大特色。

人们说,爱美是人的天性,时尚是爱美的前沿表现。这种文化特性在哈尔滨人的身上体现得尤为突出。他们好像总在追逐着时尚潮流,不雄立潮头不肯罢休。他们对新生事物有着特殊的敏感,对刚刚流行的东西都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不仅表现在衣食住行及文化娱乐上,也表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他们在产品生产中创造过许多国内第一,成为他们创造新事物的佳话。

文化是人化的自然结果,人创造了文化,又被文化所化。人们常说一方水土一方人,又何尝不是一方文化一方人呢!文化是孕育人的性格的沃土,是培养人的精神的温床。哈尔滨的多元文化造就了哈尔滨人粗犷豪放的气质,质朴率真的品格,海纳百川的胸怀,潇洒时尚的风度,大方火热的性情。反应在他们精神领域的,是积极向上,开拓进取,不畏艰险,勇于奉献。

三、哈尔滨文化资源的现状

在谈及文化资源时,我们应澄清多元文化和多种文化门类的差别。多元文化是指构成一个区域文化的多种元素,而不是指冰雪文化、音乐文化、戏剧文化、休闲文化、娱乐文化、饮食文化这些门类。

本文在考察文化资源时,对构成多元文化的文化元素及文化门类都会涉及到,有些地方也难免谈及到有着丰富文化和艺术内涵的建筑等物质文化。哈尔滨这座城市虽然历史并不久远,但是由于它发展过程的曲折,沧海桑田的复杂,命运轨迹的多变,历史文化遗存的个性极为突出。哈尔滨虽然地近中国东北边疆,但由于特殊的历史变革,曾几度成为某种中心和要地。从中东铁路修建好到十月革命前后,它既是沙俄侵略扩张的前沿阵地,又是列强争霸的角斗场。它既是外来异质文化输入的门户,又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窗口。伪满时期,它既是日伪统治的北方中心,又是抗日联军及东北作家群活动的要地。它既是我党我军解放的第一座大城市,当年筹备建国的一些活动在这里举行,同时又是支援东北乃至全国解放的可靠后方。所有上述的一切都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资源。

哈尔滨的主要文化资源,就构成多元文化的基本元素而言,有土著文化(主要是金源文化、京旗文化)、中原文化(主要是闯关东文化)、外来异质文化(主要是俄罗斯文化及多少产生些影响的犹太文化、日韩文化)。就文化的门类来说,有建筑文化、园艺文化、濒水文化、冰雪文化、革命文化、抗战文化、文学艺术(含音乐、戏剧、美术)、民俗文化、文物遗址、娱乐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等等。

文化资源,是文化传承、延续的基础,是开发、利用的宝藏,是弘扬、光大的沃土。目前的现状是,有相当一部分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得较好,如革命文化、冰雪文化、建筑文化、文物遗址等;有的开发、利用得尚可,如园艺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等;有的初展风姿,渐成大势,如湿地文化;还有一部分比较沉寂,甚至放任自流,失去了往日的兴旺,从强势滑落为弱势;有的还令人深思,如节庆文化。圣诞节、情人节的火爆,对于民族节庆文化是个很大的冲击。商家的推波助澜,越来越多的中青年人盲目参与,使其势头有增无减。

四、哈尔滨文化发展繁荣的机遇与压力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做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制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行动纲领。党的十八大再度强调发展文化的重大意义,把文化的发展摆在了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营造了适宜的环境和氛围,确定了目标,指明了方向。

经济发展方式的进一步转变,知识经济、文化经济异军突起,文化越来越成为开拓创新的重要动力,新兴的文化产业也越来越成为国民经济中的朝阳产业,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文化的渴求越来越迫切。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强烈,文化消费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也必然带来人们消费结构的转型。哈尔滨的人均GDP 已接近6000 美元,积累了一定的文化消费能力,这种内需是推动文化发展、艺术繁荣的一种基本动力。

城市综合实力的增强,有可能将更多的资金投向文化,建设必要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文化基础设施,打造适宜的环境,培育市民的文化意识,提高人才队伍的素质,升华文化产品的质量和品位,强化市场竞争力。

哈尔滨文化发展繁荣需要解除的压力,主要是文化即人化。常言道,一年树禾,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文化发展繁荣的终极目标在于人的文明、城市的文明、民族的文明,所以来不得短期行为。对于文化的投入不会像对于城建投入那样立竿见影,但从长远计,文化投入是一个城市的最基本投入,这个意识应当有,并应当强化。

哈尔滨市委市政府为贯彻中央《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制定了十二五期间《哈尔滨市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提出实施文明素质建设工程、文化精品建设工程、文化设施建设工程、文化特色弘扬工程、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文化品牌塑造工程、文化产业发展工程、文化人才培养工程,以及一轴、两带、八大文化功能区的文化发展布局。所有这些都为我们深化研究文化现状、规划布局、谋求发展、提升品位确立了目标和任务,工程和布局的具体内容、实施谋略,需要进一步深化,力求切实可行。

猜你喜欢

哈尔滨文化发展
哈尔滨国际冰雪节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静听花开
哈尔滨“8·25”大火 烧出了什么
谁远谁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刘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