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什么体育课的练习密度又成了教研的热点

2015-08-15赖天德

中国学校体育 2015年12期
关键词:教材内容密度教研

为什么体育课的练习密度又成了教研的热点

在体育课程教学中,课的练习密度,作为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历来受到广大体育教师的重视,特别是在教研课、评优课、检查课、展示课中,课的练习密度更是大家所关注的一个热点,测试人员拿着秒表和记录本在课堂上忙个不停。后来,有些人过分地夸大了课的练习密度在教学评价中的意义,甚至到了“一票否决”的程度,于是有人对此曾公开地提出质疑:“我们的体育公开课除了给学生号脉之外,似乎就没有其他的事好干了。”

随后,又由于义务教育体育课时的大幅度增加,教师队伍迅速扩大,有些教师在教学改革中对一些新的教学理念与组织教法理解得不够全面、深入,运用起来也感到茫然,因而对如何科学安排和合理掌控课的练习密度心中无数。一段时间以来,在公开课上测量运动负荷的热度也逐渐地有所降温,在教研活动中对运动负荷的强调也减少了。于是,有些人对合理安排课的运动负荷的认识也就随之淡薄了,甚至认为不重要了,在许多教案中“练习时间”与“练习次数”不见了,课的“练习密度”也不填了,最后导致练习密度下降,运动负荷减小。

然而,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逐渐深入人心,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在学校体育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又由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以下简称《中央7号文件》)要求:“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青少年普遍达到国家体质健康的基本要求,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明显提高”。但是,中央这一重要文件下发8年多来,我国青少年学生的体能素质不仅没有得到“明显提高”,反而有些素质还在继续下降,始终未能找到有效的解决途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体育教研部门和许多学校,都感到压力越来越大,因而就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转移到有法定的时间、场地器材、体育教师、规章制度保证的体育课程教学上来,希望通过体育课程教学促进学生体能素质的提高。

再加之,由于前一段时间对体育课的练习密度有所忽视,许多教师也深感学生在课上技能练习的时间与次数不足,影响了运动技能的掌握,学习目标难以达成,需要加大课的练习密度。

还有一个问题也开始引起了广大体育教师的关注,就是由于课的练习密度较小,难以满足学生强烈的运动欲望与心理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学生对体育新课程的兴趣。

由此可见,由于提高学生体能素质的需要,由于学习与掌握运动技能的需要,还由于满足学生运动欲望的需要,合理安排体育课的运动负荷,适当加大课的练习密度,就自然而然地又成了大家关注和体育教研的一个热点。

有些老教师说,对体育课的练习密度曾经经历过“认识模糊——实践探索——走向极端——逐渐淡化——重新回归”的过程。(根据本期董玉泉、徐敏“把课堂练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探索合理有效的课堂练习密度”一文提供的材料改写)

体育课的练习密度,是指一个学生在课中参与各项练习的时间总和所占全课总时间的比例。由此可见,课堂教学时间的有效利用是体育课练习密度的核心要素。课的练习密度过小,除了思想认识问题之外,主要还是教师的教学经验问题,没有把有限的时间充分运用于有效练习。具体而言,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于素梅博士的调查:一是“集合过频”,个别学生出现的不具有普遍性的错误动作,集中全班的学生进行纠正和指导;二是“组别过大”,由于分组过大,在轮流练习中,每个学生等候练习的时间过长;三是“忽略细节”,主要表现在课前考虑不周、准备不足,如教学设备放置较远,使用起来不太方便,导致时间的无谓流失;四是“讲多练少”,讲解不能突出重点,做不到精讲,因而就导致“多讲”,讲多了就必然减少学生的练习时间,练习密度就难以提升。(摘编于于素梅发表在《中国学校体育》2015年第9期的“密度的困惑:教案中准确的练习密度如何预计”一文)也有一些教师认为,课的练习密度小还与“队伍调动不合理”、“场地器材缺乏”、“班级学生过多”等因素有关(详见本期“网研集锦”栏目)。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导致前一段时间体育课的练习密度相对较小,于是有的地方就对课的练习密度提出了明确的、具体的要求。本期“教学实践”与“网研集锦”栏目就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课的练习密度问题,结合实际课例组织稿件进行了专题讨论。

体育课的练习密度,由于课的教学目标不同、教材内容不同、课的类型不同、教学对象不同、场地器材不同,安排起来也不尽相同。这里值得提出的是,要对学生在全课中总的练习密度与学生在学习某项教材时的练习密度作必要的区分。前者,一般简称为课的练习密度;后者,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某项教材时的练习时间占该项教材教学时间的比例,其核心要素是每次练习间隔时间的长短,含有较强的练习强度因素。

在体育课中要科学合理地安排上述两种练习密度,以下几个方面还值得我们继续深入探讨:

一是,如何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性质安排练习密度。一般来说,以无氧运动为主的教材内容,练习密度不能安排过大;而以有氧运动为主的教材内容,练习密度可安排大一些。同样的道理,在发展学生的体能素质时,也要根据不同素质的特点来安排练习密度。

二是,如何根据体育课的不同类型来安排练习密度。一般来说,新授课,由于教的是新教材,教师的讲解、示范和发现与纠正学生错误动作所占用的时间必然要多一些,因而学生的练习密度就相对要小一些;复习课,由于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已基本了解或初步掌握,主要是复习巩固和提高的问题,因而练习密度就可以安排大一些;考核课,由于教师要对学生逐一进行考核评分,每个学生考核的时间较短,等候的时间较长,如果不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课的练习密度必然较小。

三是,如何根据教学对象承受运动负荷的不同能力来安排练习密度。一般来说,对低年级的学生与体弱多病的学生,练习密度要安排小一些,而对高年级的学生和体质较好的学生练习密度可安排大一些。

在上述三种情况下,到底如何结合各种相关因素,掌控好这个“大一些”与“小一些”的度?还值得我们在教学实践与教研活动中进一步深入探讨。

四是,如何保证体育课的练习密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能素质。要想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体能素质,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就必须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运动负荷。为此,大课间体育活动和课外体育活动那种“出工不出力”,不能保证活动质量的现象必须改变;体育课练习密度偏小的问题,也必须得到解决。

为此,我们应当从全局出发,全面考虑如何落实课堂教学各项目标,如何有利于学生体能素质的提高。例如,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当课的练习密度受到教材内容、课的类型、班级人数、场地器材等因素制约时,就必须从全课来统筹安排,如合理利用学生等候练习的时间,开发场地器材资源,抽出一定的专门时间统一组织学生进行体能素质练习,从整体上保证全课的总的练习密度。但是,是不是每次课都要安排专门的体能素质练习时间?具体安排多少才合适?课的练习密度到底安排多大才算科学、合理?才有利于学生体能素质的提高?这些问题也都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可能还不是只有一种答案,因为在不同情况下需要作出不同的符合当时当地客观实际的安排。这些也都是需要我们继续深入探讨的问题。

最后还有一点需要提出来与大家共勉,那就是不要顾虑可能会有人批评我们这样做是“实用主义”、“急功近利”、“把体育课变成身体锻炼课了”等等。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发展学生的体能素质既是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需要,也是学生学习和提高运动技能的需要;既是学生个体的现实与长远需要,更是国家与民族对我们的迫切要求。何况我们并不主张也没有把发展学生的体能素质当作体育课程教学的唯一目标,我们历来主张体育课程教学多元目标的有机整合。但当前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加深对适当加大体育课练习密度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采取积极措施,有效地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能素质。

赖天德

2015年12月1日

赖天德,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原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社总编,现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编委会委员。

猜你喜欢

教材内容密度教研
中英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及启示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运用创新理念整合与运用历史教材
学案教学的几种有效方法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
西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转换探析
“密度”练习
密度的应用趣谈
密度的不变性与可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