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机制研究
2015-08-15赵彦钊
白 杨 王 一 赵彦钊
(吉林建筑大学,吉林 长春 130000)
前言
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得乡村居民生活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出现了很多为了迎合市场需求而导致的破坏性开发,对旅游业发展带来消极影响。因此,需要将社区居民纳入到乡村旅游发展中,在不断汲取国外先进经验基础上,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机制,有效推动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实现旅游业与社会发展中的双赢。
1.乡村旅游与社区参与概述
1.1 乡村旅游界定
乡村旅游是一种复杂且多面性的旅游活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乡村旅游方式不同。乡村旅游中的活动是乡村的,活动一般建立在小规模的经营企业中,并且与自然紧密相连,具有一定的文化传承作用。乡村旅游实际上就是一种休闲式的农业活动推广,在一定科学策划下,充分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旅游的功能,提高农民的收益[1]。
1.2 社区参与实际内涵
社区参与是一个多层面概念,具有多种表现形式,从公民权利到实际操作,从最小的信息互换形式到各种形式的社区控制。其中社区居民是社区管理的客体,同时也是社区管理中的主体部分,能够参与社区活动中的各项行为。第一,社区参与中的主体部分是社区居民,居民的含义同时也包括政府、团体等;第二,社区参与的客体主要是指各项事务,例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第三,社会参与的心理动机实际上是一种社会公共参与精神,是居民自我价值的实现;第四,社区参与的最终目标是使得社区与社区中的人得到发展[2]。
2.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机制框架建立
2.1 利益保障机制
2.1.1 立法机制
社区参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首先要有法律的制约,在各个地区的省会城市中制定相关的法律规定,对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发展目标、内容、权限、机构、组织以及性质进行明确。通过立法机制对社区居民的参与权利进行保护,其中相关的法律规范在乡村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中详细说明,切实保证社区居民的参与权利与利益。
2.1.2 乡村旅游产权明晰
对于乡村旅游而言,对其产权进行明晰,在市场经济运行中意义重大。传统的乡村旅游资源一般具有两种产权类型:第一,公共性质产权。例如,乡村公共活动空间、民俗、祠堂等乡村集体智慧产物;第二,私人产权。例如特色居民建筑等。这两种不同类型的产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的差异性,使得乡村景观的微观经营实现了分散性。因此,将产权明晰是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3]。
2.2 乡村旅游引导机制
2.2.1 教育培训
乡村旅游的教育培训主要表现在对居民进行教育和培训两方面:第一,旅游观念的培训。观念的培训是指,旅游业对乡村社区的影响、如何看待旅游业的发展、乡村旅游资源利用以及文化传承、居民在旅游业发展中的权利;第二,乡村旅游从业知识以及相关技能。从业知识目的是培养当地居民正确的旅游观,实现社会对文化的认同,实现旅游文化的沟通。而旅游技能是指乡村居民具有的实际参与能力。教育培训的对象有三个,首先教育培训可以使得乡村居民的民主权得到充分的尊重。其次是基层管理者,例如村委会主任、旅游企业经营者等。这些对象与乡村旅游中的居民直接接触,对于社区参与工作的推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第三个对象是乡村居民,该部分群体在社会中文化程度较低,对于旅游与社区参与的认识不足,需要对其进行系统的教育与培训[4]。
2.2.2 社会宣传舆论
对于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机制构建,可以通过政府对其进行媒体宣传,以提高社会是受众对社区相关参与重要性的认可,并在社会中逐渐形成一定的舆论范围。由于目前我国的乡村社区居民的参与能力较弱,需要注意乡村旅游宣传的层次性,实现逐步开展,逐层深入。
2.3 环境监控机制
旅游业发展的根本就是环境,而对于乡村旅游来说,旅游业发展对其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产生重大影响,环境因素是决定社区参与机制建立成功与否的关键。环境发展的好坏事决定社区居民参与乡村旅游的态度,因此,建立环境监督机制势在必行。为了避免乡村旅游带来的消极影响引发社区居民的抵制情绪,需在乡村旅游中建立专业的环境监督小组,该小组中主要的成员应该包括环境保护专家、旅游业经营管理者、当地环保部门代表以及社区居民代表等。为了实现环境保护,该环境监督小组需要定期召开会议,对乡村中实际环境质量进行评价,根据环境变化现状,对未来环境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并提出环境改进措施。
结论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对于乡村旅游在社区中的影响研究还处于理论性的描述中,缺乏一定的数据研究。本文从微观的角度出发,从乡村旅游的界定、社区参与实际内涵出发,研究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机制框架建立。其中主要包括利益保障机制、乡村旅游引导机制以及环境监控机制等。希望为我国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提供一些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
[1]田真.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模式与利益分配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4.
[2]廖珍杰.乡村旅游社区参与典型模式的比较与选择研究[D].湘潭大学,2008.
[3]谢飞.南阳龙潭沟乡村旅游的社区参与研究 [D].华中师范大学,2008.
[4]张禹.乡村生态旅游的社区参与模式及其运作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