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界城市基本演变阶段评述

2015-08-15程纬光张健荣

城市地理 2015年22期
关键词:城市化阶段工业

程纬光 张健荣

(苏州大学,江苏 苏州 215123)

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浪潮一直持续至今。从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古里乔在死海北边建立以降,城市演变的基本逻辑实质上是随社会经济形态规律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在世界范围内来看,城市化的进程并非同步,发达国家已经进入后工业化阶段,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依然处于工业社会阶段。理清先进国家城市化历程对我国城市化建设具有借鉴意义。在工业社会及之前,人类社会对城市的建设由小变大,由分散到集中,由独立到连接;再到后工业社会,逆城市化浪潮滚滚而来。人类社会对城市的理解随之也发生了深刻的转变。前工业社会阶段、工业社会阶段、后工业社会阶段三段历程各自特点鲜明。

一、初步阶段——前工业社会阶段 (公元前3500年至18世纪中叶)

城市发展的前工业社会阶段也可称作早期城市和古代城市阶段,其最迟始于公元前3500年,终于18世纪中叶,历时5000多年。这一时期城市的发展又可细分为原始城市、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城市、中世纪时期城市和文艺复兴及巴洛克时期城市四个阶段,呈现出四方面特征:1、城市建设时间跨度长、发展速度慢;2、城市规模很小;3、城市功能简单;4、城市结构和地理形态多为单一。

(一)原始城市阶段

原始城市阶段 (约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800年),原本的村落逐渐过渡成为原始城市。村落演变成城市的主要条件取决于自然条件是否丰富和水运交通系统是否便利。部分满足条件的村落已经实现依靠物质手段和能力供养各阶层,使得古代村庄结构瓦解,同时免除一部分居民的体力劳苦。从世界范围来看,这一时期有五个地区存在最早期的城市化和城市文明的迹象。分别是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印度河峡谷、中国北方及中美洲。其中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两大文明最先催生了城市的雏形。在这一阶段,城市现象已从起源地开始向世界范围扩散。亚述人、麦锡尼人、以色列人、中国人及玛雅人等都建立了各自的城市体系。城市也从孤立走向了相互联系。

(二)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城市阶段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城市阶段 (约公元前800年至公元4世纪),城市体系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为了支持殖民和长途贸易,先进的罗马人和希腊人需要更多的管理中心、更好地交通网络。随着不同地域城市所承担的功能的不同,不同等级的城市也应运而生,形成了分等级的城市体系。而最早创建并发扬这种方式的古希腊和古罗马帝国,则奠定了西欧城市体系的基础[1]。

古希腊人根据从新月形沃地传播到地中海的建城观念建造城市。到公元前800年,雅典、斯巴达和科林斯等城市著名古城已经建立。城市的功能分区特点在古希腊城邦布局中反映得十分明显。到公元2世纪,古罗马人在整个欧洲建设城市,为西欧城市系统奠定了基础。古罗马人将城市作为一种在帝国中行使、维持权威和立法系统的机制。到公元5世纪罗马衰落之时,其已经建立了相当完整的城市体系和交通网络[2]。

(三)中世纪时期的城市阶段

在中世纪时期的城市阶段 (约公元4世纪至公元14世纪),城市经历了从衰落走向复兴的过程。这一时期的城市形成了一个复杂而精密的城市体系。11世纪后,封建体系弱化,税赋增加,农民被迫在市场上出售更多的产品在无形中开启了基本的贸易模式。当横跨欧洲大陆的庞大长途贸易体系被重建之时,城市文明渗入到欧洲大陆的平民阶层。在13世纪后期,即中世纪末期,欧洲大约有3000个城市,容纳了大约420万人口,即当时总人口的15% ~20%。这就是当时的欧洲,而它即将扩张到一个全球的尺度[3]。

(四)文艺复兴及巴洛克时期的城市阶段

在文艺复兴及巴洛克时期的城市阶段 (约14世纪到18世纪中叶),城市逐渐发展成为世界贸易的门户及殖民控制的中心。文艺复兴提高了商业资本主义的规模和成熟度,侵略的海外殖民使欧洲人有力量影响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形成。在扩展贸易网络、建立殖民地的过程中,欧洲人最初建立的城市往往是作为殖民贸易岗哨和行政管理中心,后来有的城市迅速成长为向大陆进行殖民扩张的门户城市。文艺复兴时期,政治权利的集中化和民族化国家开始形成,更加完整的城市体系与此同时发展演化。

二、快速发展——工业社会阶段 (18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

城市的快速发展的贯穿整个近代工业社会史,工业革命是这一时代的主旋律,蒸汽机和电力的发明彻底颠覆的生产、生活模式。伴随生产力的突飞猛进,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崛起势不可挡。由资本生产所主导的城市化在这一时期得到充分体现。工业社会阶段城市可概括五方面的特征:1、资本主义工业制造业突出;2、城市人口迅速增加;3、交通的迅速发展使城市由点连成片;4、城市管理问题突出;5、城市非均衡发展。

(一)工业革命带来的城市化的演变过程

工业革命使城市由原先的手工业生产的集中地、农产品的集散地迅速发展为机器大工业生产的中心和商业贸易的中心,而且城市数量猛增,规模扩张,在有些国家还沿铁路、公路、河流走向出现了成片、成群的城市群 (带)地区或者说是城市连绵区[4]。最初,水资源成为工厂选址的决定因素,早期的工业主义者使得城市聚落围绕着新的工厂生长起来。后来,出现新一轮的工业和交通技术时,工业化扩散到拥有较好的区位特征 (紧邻原材料和能源,良好的通讯设施,大型劳动力市场)的地区,形成了更大规模的工业城市。城市里更高的工资、更好的机会吸引着劳动力的不断流入。欧洲人口转型及死亡率下降也促进了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19世纪人口的增长随之促进了劳动力供应大量增加,进一步推动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这种移民潮也将工业化和城市化扩散到了世界体系的前线。1800年到1850年短短50年间,世界城市人口从不到5%增长到16%,10万人口以上城市突破900个。然而城市化也逐渐产生其阴暗面:MichaelPacione对19世纪中期苏格兰城市格拉斯哥中心的棚户区有过这样的描述:“在1861年,格拉斯哥人口数是394864,其中2/3居住在仅有一个或两个房间的住宅中,这其中又有60%是与其他至少4个人共用一个房间的”[5],就这样,在机械的轰鸣和烟雾的笼罩中,城市既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又面临集中迸发的城市问题。

(二)工业社会城市化的典型——英国曼彻斯特

在众多城市中,最早开始工业化、同时也是工业化时间最长的城市——曼彻斯特,无疑是19世纪欧洲工业化时期城市的代表。1750年时它还是一个仅有1.5万人的小镇,到1801年时已经发展成为7万人的城市,到1861年成为一个50万人的大都市,1911年时成为230万人的世界城市。一方面由于城市发展快,很多世界最重要的 (经济、政治和文化)事务集中于此处进行,曼彻斯特也逐渐位于全球城市体系的顶端,成为世界经济的关键节点。但另一方面,作为新出现的特大都市,曼彻斯特所面临的是前所未有的各种挑战,资本主义初期城市在城市公共管理上的经验缺失使得各种政治、经济、环境、社会问题集中爆发。下层居民的生存状况尤其值得堪忧。城市公共卫生和供水系统很贫乏或根本不存在,由于水污染和缺水导致的疾病,如霍乱和伤寒经常发生[6]。

三、转型发展——后工业社会阶段 (20世纪中叶至今)

后工业社会阶段始于20世纪中叶,并一直持续至今天。这一阶段全球城市的演变并不能一概而论,因为在西方发达国家进入“后城市化”发展阶段时,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刚刚启动现代化、工业化的进程。从城市发展角度来看,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后城市化”阶段的研究不仅更能体现城市演变的特征,也对发展中国家具有较高的后发借鉴意义。这一阶段的城市发展主要有四方面特征:1、城市职能转变;2、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功能分区更加明显;3、出现“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现象;4、城市的发展极不均衡。

(一)美国后工业社会阶段的城市化

从最早步入后工业社会阶段的美国来看,根据城市的增长模式和其相互作用的方式,可将城市体系的演变可分为三个时期:1、二战后至1972年是高速公路、区域扩散和大都市区合并阶段;2、1972~1983年是经济危机下城市的重构和逆城市化的出现阶段;3、1983年后是在高科技经济和新的通信技术发展催生下的“信息城市”的诞生。

在美国城市刚步入后现代社会阶段 (1945~1972),出现了区域扩散和大都市区合并。一方面,制造业的过度集中所导致的规模不经济[7]效应,促使人口和工作从城市“核心”部分分散到边缘,形成了区域扩散。另一方面,集团的力量聚合在一起,他们将总部设在大型城市例如纽约或者芝加哥。同样,很多研发机构也被吸引至集团总部较为集中的地区。管理控制机构和研发中心进一步向中心区集中的趋势也促成了大都市区的合并。

城市的重构和逆城市化阶段 (1972~1983),美国经济由于石油危机陷入了严重滞涨,至70年代后期制造业生产力已经跌至1%以下。敏感的企业管理者迅速做出改变,通过重组企业和新的生产地布局刺激非都市地区的发展。非都市地区低廉的土地资源、劳动力和税赋则回报了前来建立生产基地的企业。这一互动促进了工作岗位向新的工业区域流动,从而脱离原本恶劣的环境。由于制造业占大都市区产业比中过于庞大,部分制造业企业的倒闭造成都市大量的失业和贫困人口的增加,继而造成人口外逃,这也导致了大都市区增长速度明显放缓,甚至出现衰退症状,与此同时,在许多非大都市化地区出现了人口增长。这种大都市区的发展减速与非大都市地区的兴起被称为“逆城市化”。

在“信息城市”产生和发展的阶段 (1983年至今),由于生产过程技术、交易技术、流通技术这三项意义重大的技术的发明和推广,加速了美国的经济重组和城市重组,使相邻城市形成半小时 (50千米)和1小时 (100千米)经济圈,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作用越来越大[8],由此,以制造业为重心的城市发展模式转入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重心的“信息城市”时代。同时,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也使得大都市区重新振兴。20世纪80年代美国较大规模的大都市区再次经历了人口的增长,而非大都市化地区中最快的增长也在临近大都市区的乡村[9]。美国的大都市区经历了70年代的“逆城市化”之后开始了“再城市化”。

当然,在后工业社会城市发展阶段中也暴露出不少新的城市问题,如大都市区的发展导致人口过度集中、资源在局部范围内短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出现诸如热岛效应等生态问题,信息的不对称掌握也造成了数字鸿沟,加剧了经济和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1][美]保罗·诺克斯 (著),顾朝林、汤培源、杨兴柱等(译):《城市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P36

[2][美]保罗·诺克斯 (著),顾朝林、汤培源、杨兴柱等(译):《城市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P38

[3][美]保罗·诺克斯 (著),顾朝林、汤培源、杨兴柱等(译):《城市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P46-47

[4]钱振明:《城市管理学》[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P3

[5][美]保罗·诺克斯 (著),顾朝林、汤培源、杨兴柱等(译):《城市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P55

[6][美]保罗·诺克斯 (著),顾朝林、汤培源、杨兴柱等(译):《城市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P55

[7]区别于规模经济,规模不经济 (diseconomiesofscale)指当生产扩展到一定规模以后,由于组织过于复杂,渐而侵蚀内部资源。另外行政机构的增加也会使得官僚主义滋生从而增加创新壁垒。

[8]张淑平、周伟奇、刘俊华、杨锋:《城市的起源与发展》[J].《标准生活》,2013年第3期

[9][美]保罗·诺克斯 (著),顾朝林、汤培源、杨兴柱等(译):《城市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P125

猜你喜欢

城市化阶段工业
名师成长的四个阶段
假期之后,你想成为谁?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不同的阶段 不同的方法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工业技术
上半年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2003:工业经济高速稳步增长
雕塑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