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村里的饭场

2015-08-14王春锋

辽河 2015年7期
关键词:二伯核桃树饭碗

编者的话:柞水县地处秦岭南麓,与古都西安相邻。境内的秦楚古道、天佛寺、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等著名的文化及自然景观驰名中外,素有“终南首邑、山水画廊”的美誉。柞水作协最早与《辽河》携手联姻,热心关心、支持《辽河》的文学事业。同时,把《辽河》视作可信赖和依靠的平台和园地,极积鼓励本地作家加入‘辽网,参与网上交流活动,并取得较好的创作成果。本刊特别开设《柞水文苑》专栏,借以展示柞水作家的优秀作品和群体风采。在此本刊向柞水作协及贺晓祥主席、明晓东版主表示感谢和敬意。

王春锋 男,45岁。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人,柞水县作家协会会员。喜好文学创作,2008年以来,先后有二十余篇文学作品在陕西省委党校报、商洛报、《牛背梁》等报纸、文学刊物上登载。

村子里,村民们聚集在一起吃饭的地方叫饭场。

村子不大,房屋排列旮旮旯旯,外称旮旯子。村子中央有一棵核桃树,龟裂的粗皮显示出古老和沧桑,树下是一道布满青黑石苔的石坎。沿坎是一排光溜溜的石头,这便是村民吃饭的饭场。

不知是从哪年留下的传统,一到饭点,人们端着各色各样饭碗,从旮旮旯旯里走出来,或坐、或站、或蹲在这里。在我的记忆中,饭场里二伯的“古今”永远能吸引人,二伯一边吧唧吸溜着饭碗一边讲,一群提溜着饭碗的老人瞪大了惊奇的双眼。狗子叔的见闻和笑话,把年轻人笑得前俯后仰,有的差点将饭碗滚落在地。见过世面的二虎更是了不得,上至中央领导变更,政策形势变化等“国家大事”他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眉飞色舞的讲解常弄得稀糊汤满脸都是。半大的孩子们最闲不住,端着饭碗穿梭打闹,把稀糊汤洒落满地,惹得大人们声声叫骂。吃罢饭了的也久久不肯离去,把个空碗敲击得叮当作响。更有一些不懂事的孩子把吃空了的饭碗坐在屁股底下,一不小心尿上了一泡,惹得人们哈哈大笑。饭场里热闹非凡,说笑声、嚷嚷声、喝啜稀饭的吸溜声、敲击饭碗的叮当声汇聚在一起,把核桃树下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那个年代,我们家祖母吃饭最爱赶饭场,每每拿起饭碗,一双小脚穿过窄窄的小道,蹒跚着走向饭场,我总是端着比自己脑袋还要大的饭碗跟在祖母身后。那时村民们的饭碗里都很简单,清一色的包谷糊汤,清一色的酸菜、腌菜。就算是哪家糊汤干一点,都能惹得其他人眼羡。饭场里八十多岁的阿婆饭碗总能吸引不懂事的孩子,那是一点全家人省吃俭用的细粮,孩子们总围在她的饭碗边,阿婆总是这个喂一口,那个喂一口,布满皱纹的脸上写满爱抚和慈祥。

随着岁月的推移,饭场吃饭的村民换了一茬,祖母、二伯和阿婆已早已不在,饭碗也不再是比脑袋还大的粗糙黄筒子老碗,饭碗里也不再是清一色的包谷糊汤,内容也变得丰富多彩。但不论春夏秋冬,不论严寒酷暑,不论天晴下雨,聚在这里吃饭,海吹乱侃地讲“古今”、讲传闻、讲国家大事的习俗依然是饭场里永恒不变的主题。

聚集在饭场吃饭的传统依然依旧,历经沧桑的核桃树依然生机盎然。退休回老家的父亲、母亲吃饭也总是聚集在这里,与久违的村民们早已打成了一片。生活水平高了,孩子们吃饭变得更加淘气起来,热心会哄孩子的母亲的饭碗与过去阿婆一样也总能吸引孩子多吃一点。每每我回到老家,吃饭的时候也总是拿起饭碗不知不觉地走进饭场,那里浓郁的饭香总会令我食欲大开。在一片咀嚼声中、在筷子与碗碰撞的叮当声中、在传闻故事、“国家大事”的谈论声中,在小孩子追逐打闹的喧嚣声中我总感受到一份亲切和古朴,感受到浓浓的乡情和融融的温暖。饭早已吃毕,细碎的阳光从核桃树顶洒落了下来,在饭场印下参差斑驳的阴影。日升日落,星移斗转,世事在变迁中前行,但亘古不变的是饭场里浓郁的饭香和郁聚在心里的乡情。

猜你喜欢

二伯核桃树饭碗
成长与“饭碗 ”
“丢掉饭碗”的由来
核桃整形修剪技术及注意事项
乡恋
核桃树下
核桃树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方法探讨
Strategies and Methods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 Vocabulary Translation
老核桃树
晚节
“二伯”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