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洛体育文化保护与开发策略研究

2015-08-14骆学锋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骆学锋

摘 要:在对河洛体育童戏“打箉”项目的特征、功能价值和启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访谈法,从文化学、管理学和系统论视角,对河洛体育文化保护与开发策略展开研究。认为:秉承“文、商、旅、居”一体化的发展思路,构建由政府、学术机构、院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组建而成的河洛体育文化保护与开发“五位一体”协同模式,保护与开发并重是河洛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体育童戏;河洛体育文化;打箉;保护与开发策略

中图分类号:G853/8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5)03-0043-05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function and value of Heluo children sports game "Daguai", the paper takes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eluo sports cultur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uses literature, investigation and interview methods to study the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strategies from the angles of culture, management science and system theory. It reckons that the key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eluo sports culture is to follow the ideas of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culture, trade, travel and living", to build the cooperation model of "five-in-one" that consist of government, academic institution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nterprises and institutions, social organizations to and to combine the protection with development.

Key words:children sports game;Heluo sports culture;Daguai;protect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HK][HT]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以及不同形式现代体育文化的传播,民族传统体育的命运走向了分化,有的得以保护与传承,有的得以开发与发展,而有的则濒于泯灭的边缘,河洛地区民间儿童体育游戏项目“打箉”的泯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某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能够在一段时期得以兴盛发展,被人们所认同,必然有其内在的文化价值和独特魅力,因此,对其保护开发展开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新时期得以兴盛发展,需要对其文化的外化形式进行保护与传承,使其能够满足人们健身、娱乐、心理等需求,还应在开发和发展过程中对其所蕴含的历史积淀、文化价值和精神血脉进行整理挖掘,使其在保留文化特色同时,更好地融入时代元素,最终在实践中形成一套长效、制度化的策略,是其保护与开发的关键所在。

1 河洛体育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必要性及现实意义

从区域和性质来进行界定,河洛体育文化是指“以洛阳为中心,黄河和洛水相交汇处的这一广大河洛地区,或某一时段流传的体育活动项目,包含有与此相关的文化要素和与身体运动有关的文化内容等,是河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2]。

对河洛体育文化的内容、形式进行文献、访谈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河洛体育文化保护与开发的主要内容包括“活动项目类、民间工艺类、商贸庙会类、饮食类等多个方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活动项目是其文化主体,包含竞技、健身、游戏、演艺类等活动,民间工艺类、商贸庙会类、饮食类属于河洛体育文化的共生物”[3-11]。

河洛体育文化保护与开发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在体育现代化的过程中,河洛体育文化力愈加彰显,对区域经济发展、对外交流等诸多方面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和能动性,符合社会转型期的需求。

以古鉴今,通过对河洛体育文化的遗存、传承、演变和发展,及其与朝代兴衰的律动关系进行深入挖掘研究,并积极尝试河洛体育文化与区域经济、产业、行业实现良好互动发展,能够为河洛体育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提供历史逻辑和现实路径支持,实现河洛体育文化与新时期和谐社会发展之间的完美契合。

2 豫西童戏“打箉”的泯灭及启示

2.1 项目介绍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第31卷第3期2015年6月

20世纪80年代,位于河南西部洛阳地区的三门峡市卢氏县,农闲时节,群山环绕的乡村打麦场上,盛行着一种地方儿童体育游戏——“打箉(guǎi)”。“箉”在百度词典中的释义之一是“鱼笱上的竹具;竹杖”。这里意指“打箉”所使用的器材。

“打箉”属于双人或者多人分组竞赛性质的儿童体育游戏,参与者使用同一套器材,分成人数均等的两队,在宽阔的场地上进行攻防交替、争强斗智的比赛。按照上述分类,“打箉”应该属于河洛体育文化中的活动类游戏项目。

“打箉”一般选择较为宽阔的场地,以春节后至夏季麦收前农闲时节,没有草料堆积的打麦场为最佳。在平整松软的场地中央划出“打箉”的“大本营”(见图1)。

“打箉”的器材由“杠”和“箉”组成。“杠”通常由长50 cm左右、粗细适手的木棒制作而成。而“箉”通常是比“杠”细一些的木棍,锯成30 cm左右长短,把两端往里削尖约3 cm制作而成。精细制作的话,可以将“杠”和“箉”外边的树皮剥掉,整体打磨圆润,使其安全、美观、适手。

如图1所示,图中除了文字和字母“A、B”以及方向标志外,其余均为游戏“大本营”实景示意图。“大本营”由边长约2 m左右的正方形和一个相邻的小长方形组成,正方形划分为“捞鱼”“扒扇”“脚踢”“摔杠”四个区域。长约50 cm(AB线)、宽约30 cm的小长方形,俗称“火炕”,此区域为“开箉”区和“弹弦”区。

游戏分成相等人数的两组,“石头、剪子、布”猜宝确定先开始的一方,先开始的称为“攻方”,另一方称为“守方”。

首先,攻方从“火炕”开箉,将“箉”沿与AB线垂直方向放置,单手握“杠”尾,用“杠”头敲击“箉”一端,使“箉”弹跳起来后,用“杠”将“箉”尽可能远地抡击(类似棒垒球的击球动作)出去。攻方失误未击打到“箉”时,“箉”落至“大本营”内或压线,视为“自杀”,两队互换角色,比赛继续进行。攻方顺利完成时,由守方至“箉”落地点,将“箉”分两次往回掷向“大本营”。

这时会出现3种情况。第一,当“箉”压“大本营”中的边框或者分界线时,攻方只需将“箉”敲击起来,用“杠”击打出去即可。再次由守方回掷。第二,当守方未能将“箉”投进大本营时,则由守方用连续跨跳的方式丈量“大本营”至“箉”之间的步数,计入攻方成绩。之后,守方将“箉”从目前所在的位置继续向“大本营”回掷。第三,当“箉”投进“大本营”的5个区域之一时,攻方将需要完成该区域所设置的内容,未能完成时,视为失败,两队互换角色,比赛继续进行。如此循环往复,进行比赛。最后,计算双方所赢取数量的多少(双方计数可以抵消),多者为胜。

5个区域所设置的内容如下:当守方将“箉”投进“捞鱼”区时,攻方需要用“杠”将“箉”打起来同时放下“杠”,单手抓住“箉”,不停顿地将“箉”掷向远处;投进“扒扇”区时,攻方需要将“箉”打起来后,单手将“箉”往远处扇击;投进“脚踢”区时,攻方需要将打起来的“箉”用脚踢向远处;投进“摔杠”区时,攻方需要将“箉”打起来后,甩出手中的“杠”,将“箉”击飞至远处;当“箉”掷进“火炕”时,攻方需手握“杠”的中部,用“杠”头将“箉”打起来后,用“杠”尾将“箉”挑拨至远处,俗称“弹弦”,它是5个区域中最难完成者之一。

2.2 功能价值分析

“打箉”是豫西卢氏地区传统的民间儿童体育游戏项目,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生的长者进行实地调查访谈,结果显示,在他们的童年时期就从父辈那里传承到该项目。“打箉”的具体起源和年代已无从考证,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它是河洛体育文化中有着悠久、灿烂历史的活动类项目之一,曾经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打箉”项目对儿童身体、心理、运动智能和情商起到全面发展作用的特质,能体现其独特的功能和文化价值,展示了劳动人民丰富的创造力和高超的智慧。

“打箉”能够发展儿童多种运动能力。首先,打“箉”中的5种设置对手眼协调、全身配合能力要求较高。其次,各种投掷、踢摆、抡击、勾击、跨跳等动作形式对节奏、爆发力、速度以及基本动作模式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启蒙作用。掷垒球和掷标枪等体育技能学习中,“鞭打”动作出现困难,可能与儿童少年时期投掷、抡摆类基本动作模式学习的缺失有关。

“打箉”能够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和基础绘画能力。“打箉”需要游戏者在天然的黄土场地划出比赛“大本营”,对学龄左右的农村儿童而言,具有培养基础绘画能力的重要作用。此外,各区域中的象形图形充满童趣,能够激发儿童的想象力。

“打箉”能够培养儿童的运动智能和情商。“打箉”中的两次回掷需要一定的空间定向和精确动作定位能力,并且类似于高尔夫运动的多杆进洞策略,需要一定的统筹能力。“区域给定”需要对对手的优势和弱点有着清楚的认识,能够培养儿童少年的分析判断能力。“捞鱼”“扒扇”“脚踢”等动作能够培养儿童少年的勇敢积极品质。通过攻防过程中的胜利和失败体验,能够培养儿童少年的自我学习能力和耐受挫折能力。

2.3 泯灭及启示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打箉”项目已经濒于泯灭的边缘,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与开发的过程中,其面临着失传或是进入民俗博物馆的命运。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另一方面是由于人口增加住房建设需求扩大,多余的打麦场被用来建造住房和烤烟房,游戏场地萎缩。“打箉”需要宽阔的场地来保证游戏的进行及其安全性,山区地理条件受限,打麦场是唯一能够利用的场所,这就从根本上导致了“打箉”项目的消失。

“打箉”项目是农耕时代的特殊产物,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有着独特的健身、娱乐和文化价值,对农村儿童少年的全面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农村场地、器材、师资、活动内容匮乏的年代,其独特的游戏运动形式、情感记忆和文化价值已经远远超出其项目本身。

在现代传媒和体育文化冲击力日盛的今天,“打箉”应该得到积极的保护和妥当的传承,将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载入档案资料库,有条件时列入民俗(体育)博物馆进行实物展示,也许是其最好的归属。但是,它对于农村地区充分发挥地域和民间体育文化的传承优势,开发和发展农村儿童、少年体育游戏新形式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河洛体育文化的保护与开发任重而道远。调查显示,河洛体育文化的主体元素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逐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助推剂,但其保护与开发存在“杂、乱、泛”现象,具体表现为活动类项目低端重复、缺乏文化特色、创新不足;商贸庙会、饮食类文化等经营项目准入标准欠缺、随意经营、缺乏规制,民间工艺、服饰文化等保护措施严重缺乏、同质化竞争严重、品牌意识差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化、旅游等产业向高端、健康方向的发展。

综上所述,相对于国家2010年和2015年《文化遗产保护》的总体目标而言,应该更多关注民族或区域文化特色消失加快问题,针对保护与开发调查中所存在问题,如全面系统研究欠缺、宣传重视不够、制度建设匮乏、文化传承“有形无神”、与地方经济产业发展融合度较低等,在实践中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策略,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制度和体系建设方面重点着力,使河洛体育文化遗产得到全面有效保护,开发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使保护与开发文化遗产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3 河洛体育文化保护与开发策略

3.1 “文、商、旅、居”一体化

借鉴文化名城开封“文化旅游化,旅游文化化,文化旅游商业化”[12]的发展思路,河洛体育文化保护与开发中形成体育文化、旅游开发、商业服务的互补融合发展态势,加快洛阳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生态宜居山水城市、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市、特色明显的新型工业化城市和省域副中心城市步伐。

遵循2012年《中原经济区建设发展纲要(试行)》中提出的“促进旅游由观光型向现代休闲度假体验旅游转变”,以及“加快智慧旅游城市建设”目标,深入解读河南省2015年旅游年会中所提出的“2020年旅游产业成为洛阳市战略支柱产业”发展战略及其措施。在体育旅游业与其他文化产业、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发展过程中,对河洛体育文化进行保护与开发,如列入名录、专项资助、博物展示等一系列保护与传承措施,以及特色内容的传习、改造、移植、创新等合理开发利用。

此外,“一体化”过程中,积极与企事业单位进行沟通和洽谈,通过政策的倾斜,使其关注并主动承接承办河洛体育文化相关活动,与企业文化塑造、项目开发和产业发展等相结合,使河洛体育文化的相关元素成为企事业单位和地方经济社会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特色标识。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成功保护与开发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中产业发展之间良性互动局面的形成。如河南洛阳定鼎门隋唐古都遗址百戏宴、第33届牡丹文化节中新推出的“隋唐百戏城”、“丝路申遗嘉年华博览园”中的各类体育元素,大型展会、赛会、年会中的舞龙、舞狮、毽球、曲艺等等河洛体育文化特色内容,依托白云山森林氧吧、栾川地热温泉等资源,开发的养生康体类旅游产品等。

3.2 “五位一体”协同模式

河洛体育文化保护与开发模式是指“河洛体育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说和实践在保护和开发过程中,所遵循的某种标准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并在实践中形成一定的风格或特征,具有明显的系统性和范型性”。

河洛体育文化保护与开发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需要构建一定的体系和模式[13]。从河洛体育文化的主客体环境出发,在河洛体育文化保护与开发中,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相关学术机构、院校、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主体的合力,共同开展河洛体育文化保护与开发工作的协同模式(见图2)。

在该模式下,河洛体育文化保护与开发以政府相关部门为中心,建立组织、实施、监督、反馈管理机构,进行保护与开发的组织机构筹备、法规制度建设、调研宣传、活动实施、总结评价、反馈激励等主导性的工作,引入准入、评估、竞争、激励等先进的管理机制,对保护与开发的各环节工作层层落实,严格把关,监督指导,投入经费,积极融资。

通过政府部门积极与初中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学术机构进行横向协作,取得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在相关活动和项目的开展中,取得合力,进行联动,充分发挥“五位一体”协同模式的体系优势,加快发展特色体育文化产业,实现河洛体育文化保护开发与文化创意、娱乐休闲、旅游观光等相关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形成一套河洛体育文化保护与开发的长效可持续发展机制[14]。

3.3 保护与开发并重

文化生态学认为“城市文化和环境、制度之间存在着互动因果关系”[15],即通过河洛体育文化与工业、农业、服务业、旅游业、商业等之间的良性互动,能够以制度化的形式构建河洛体育文化保护与开发体系,最终实现其“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16]的发展目标,保证河洛体育文化生态的平衡与合理布局规划以及可持续发展。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特色是生命之源”,积极的保护,就是最好的开发。在河洛体育文化的保护过程中,第一,加强普查、认定和登记工作,制定保护规划,明确保护范围和任务,建立河洛体育文化名录体系,完善评审标准,严格评审工作;第二,将其融入城市发展战略,成为地方最优质的文化资源,成为百姓身边的景观和生活的内容;第三,由学术机构、高等院所等智库对其展开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除了现有的内容、形式、开发利用研究之外,应将研究重心放在河洛体育的文化价值、精神血脉挖掘上;第四,在保护组织实施过程中,将一些简单易行、趣味性强、民族传统体育色彩浓厚的项目,如舞龙、舞狮、河洛大鼓、高跷、舞蹈、杂技、秧歌、摔跤、武术表演等列入教育教学大纲,在初中高等院校、社会群体、单位团体等进行宣传和普及,避免文化传承断层。

合理的开发,就是最好的保护。在河洛体育文化开发过程中,第一,通过高等院所的人才培养功能,为河洛体育文化开发培养相关的人才,如经济、体育、历史、商贸、服装设计、食品、管理、法律等行业人才,对通过何种方式、方法和创新,与新时期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相融合展开理论和实践研究;第二,充分发挥企业、社会团体、协会的作用,进行河洛体育文化相关项目的传承与开发,在广场舞、节庆等群众主要的活动方式中融入河洛体育文化元素,如演艺类的服饰、餐饮类的搭配、项目类的组合(民俗运动会)等,使诸元素能够随着时代的变迁,保留其特色精髓部分,改变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部分,更好地实现其文化价值与功能;第三,征集具有历史、文化和健身价值的实物和资料,有条件时可以建立河洛体育文化资料库、博物馆专区或展示中心;第四,对列入名录代表性项目,要有计划地提供资助,鼓励和支持其开展传习活动,并以其为中心,进行开发,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发展局面;第五,扩大品牌影响力,加强制度法规建设,提高项目开发的规范化程度,避免违规、侵权问题的出现,使产业向健康、高端方向发展。

4 结束语

河洛体育童戏“打箉”项目的泯灭,正如世界各民族无数濒于消失或重复生机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一样,必然要经历兴衰交替、革故鼎新的涅槃过程,最终在历史和社会发展中留下其独有的文化印迹。

洛阳作为河洛体育文化的中心,在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等古迹,天子驾六、天堂、明堂等景观的基础上,积极打造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优良环境,保护和开发河洛体育文化的特色元素,实现古迹、景观、人文和体育的完美融合,能够促进传统观光旅游向观光、休闲、度假等复合型人文体验旅游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从而更好地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松山,杨绍华.河洛体育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11):15.

[2]安献周.近20年来国内河洛体育文化研究综述[J].四川体育科学,2010,9(3):11.

[3]黄伟,卢鹰.中国古代体育习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

[4]白晋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学[M].北京: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5]薛瑞泽,许智银.河洛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出版,2007.

[6]王景荃.中原文化大典[M].北京: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7]陈义初.河洛文化研究十年[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4.

[8]倪依克.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4.

[9]高松山,云林森.河洛文化中民间民俗体育的开发与利用[J].体育文化导刊,2007(10):93.

[10]董顺波.河洛民俗体育文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9(3):88-91.

[11]张笑莉,安献周.河洛庙会体育文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9):136-139.

[12]段伟.开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J].传承,2013(6):108-109.

[13]胡娟,朱练平.文化创意产业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模式研究[J].才智,2013(8):131-132.

[14]高松山,骆学锋.后奥运时期我国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长效机制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2,29(1):101-106.

[15]张洪波.文化生态学理论及其对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启示[J].现代城市研究,2009(10): 85-90.

[16]邵玉辉. 2008年北京奥运会无形遗产保护和开发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1.

[17]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Z].2011-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