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随“听”而“动”

2015-08-13周祎

艺术评鉴 2015年15期
关键词:闹钟音乐课音乐作品

周祎

摘要:学习音乐时,往往我们忽略了听音乐的重要性。每一次的学习都离不开静听和细听。正因为有了这一次次的“听”,才能对音乐作品有更好的理解,才能把音乐作品学好、把音乐课上好。“听”是学习音乐的前提要素,“动”是再现音乐的行为手段。

关键词:先“听”后“动”  以“听”带“动”

教学中要“精讲多练”是教学的基本原则,音乐课中尤其要做到“少说多听”。 学习音乐时,往往我们忽略了听音乐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显得不由自主、情不自禁,即语言不够精炼。比如:《龟兔赛跑》是一则经典童话,学生早已熟悉,并迫不及待地想要表达时,老师还在以故事的形式引导激趣,显然有点画蛇添足了。再比如:在欣赏《魔法师的弟子》时,老师生怕学生对主题不敏感,于是在每一遍聆听时都加以暗示。几遍下来,从表面看学生的确对主题音乐有了反应,而且动作整齐,但实际上很多学生的反应不是靠耳朵听出来的,而是由老师的暗示传递给他们的信息。长此以往就容易形成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思想,对音乐的敏感性自然就差了,一旦老师不作暗示,学生就无所适从了。其实,每一次的学习都离不开静听和细听。正因为有了这一次次的“听”,才能让学生对音乐作品有更好的理解,才能把音乐作品学好、把音乐课上好。“听”是学习音乐的前提要素,“动”是再现音乐的行为手段。那么,如何让音乐随“听”而“动”呢?

一、静心聆听,把握听唱

试想,教师在课堂上花40分钟时间来教会一首歌曲,学生在MP3上花不到10分钟的时间就可以背唱出一首流行歌曲,这是为什么?是的,因为我们的课堂上没能最早地让学生静下心来去聆听音乐。大多数音乐老师拿到一首新的歌曲,迫不及待地想去教会学生唱歌,在潦草地听完一遍范唱后,马上就开始进入学唱环节。这样一来,学生在对歌曲曲调还是非常陌生的情况下,学起歌来会相当地吃力。在教学歌曲时,首先我们要给学生听歌曲范唱的时间,范唱可以是CD,可以是录音机,再次聆听的时候,可以提供MV,结合视频图像听歌通常是学生喜欢的方式,但是这种方式不能放在听第一遍的时候,否则学生的注意力就到画面中去了,对歌曲旋律的聆听就大打折扣了。当学生对于一首歌曲或者乐曲,听了多遍以后,自然会对其中的某个乐段、或者是某种声音形成感知,并在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在此刻加以引导,让学生用肢体动作或者声音来将自己对音乐的感知展示出来。“听”是“唱”的前提和基础,“唱”是“听”的总结和呈现。

二、仔细聆听,注重听辨

只有听的仔细,才能对音的高低、长短进行辨别,音乐课上,不仅要注重“听”还要学会“辩”,即思考、分析。听辨是让音乐环节更加细腻的得到呈现。当耳朵接受到“音”的种种信息,我们要和学生一起梳理这些信息,并通过分析手段把这些信息纳入到音乐的理解范畴,以便模唱和听记。例如:在学生已经学会标准音“la”之后,教师在琴上弹出一个“sol”音,让学生用手比划音的高低,用耳朵的直接感受,确定这个音是往高走了,还是往低走了。再次比较“la”“sol”的音高,得出正确的结论。以此类推,我们就能和学生一起用耳朵找出自然大调各个音的高低。再例如:听辨音乐的速度训练时,我们经常会拿出三种速度代言动物来和歌曲的速度进行比较,“乌龟”——慢速、“鸭子”——中速、“兔子”——快速。首先,学生要对这三种动物的速度非常了解,才能随着音乐的速度来对号入座。低段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可在课堂上让学生一边模仿速度代言动物的动作,一边数着节拍。到了中高段,可以直接问:“这首歌曲是用了什么样的速度呢?”学生可以直接说出答案。这也是听辨的训练过程。

三、随听而动,诠释音乐

音乐课中,尽量做到“少说多听”,即说的要精炼明了。给足学生静心听的时间。只有在充分的静听、细听后,才能对音乐的演唱情感、姿势、形体动作加以表述。这种表述是学生自己的体会、自然的流露,不会跟着老师依样画葫芦。例如:欣赏《调皮的小闹钟》,先让学生看着静止的闹钟图片听音乐,想象这只闹钟走的准不准?即节奏有没有变化?一遍之后,学生会发现有好几个地方的节奏有变化了,那么是怎么变的呢?再来听一听,用食指代表钟的指针,随着音乐走一走。这时,学生又发现了是这只闹钟在做着调皮的动作呢,于是,老师可以揭示课题,这是一只《调皮的小闹钟》。第三遍聆听,要求在节奏变化的时候,做一个调皮的动作。教师归纳整理,结合图形谱和手势指挥教学,让学生融入到音乐里面,成为音乐里的“主人翁”,更好地理解音乐、诠释音乐。

猜你喜欢

闹钟音乐课音乐作品
多彩创意闹钟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天然闹钟
小闹钟的提醒
能帮我设个闹钟不等四则
雷晓伟音乐作品选登
音乐课的“乐”要大于“讲”
我的成长之路——参加“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有感
上好音乐课的三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