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视角谈课堂生活化设计的措施

2015-08-13王璀峰

教育界·上旬 2015年6期
关键词:心理发展学前儿童

王璀峰

【摘 要】本文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探讨了实践教学中的生活化设计,分为四部分:生活化设计的概念,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儿童心理学角度生活化设计的措施。

【关键词】学前儿童 生活化设计 心理发展

一、生活化设计

生活化设计是连接个人与社会的教育,在今天的技术时代,它是不可缺少的教育内容。生活化设计的出发点,原是基于社会需要而产生的,在现代社会发展与经济繁荣的情况下,大量的生产、大量的传达以及所有的造型美术、生活用品、家具、服装、用品、交通工具、建筑物,乃至环境的构成等一切物质形态的工作,必须有赖于设计的能力,而要培养这种设计的能力,则需通过设计的教育。

二、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

(一)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

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的过程。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在一定时期内,相对平稳的、细微的变化属于量的积累,体现了发展的连续性;而当某些代表新质的要素的量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取代旧质要素而处于优势的主导地位,表现为阶段性的间断现象。但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且又萌发着下一阶段的新质,表现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儿童身心的发展在正常的条件下,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和先后顺序,而且是不可逆的,也不可逾越。

(二)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

1. 心理活动从简单、具体向复杂、概括发展。

2. 心理活动从不随意性、被动性向随意性、主动性发展。

3. 心理活动从笼统向分化发展。

4. 心理活动从零乱到形成体系。

三、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环境、教育等。遗传和生理成熟是儿童心理发展必要的物质前提和基础,在此我们不作具体地阐述和分析。在遗传和生理成熟所提供的可能范围内,环境和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现实水平起决定作用。

1. 社会生活条件使遗传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2. 社会生活条件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速度、方向和个别差异。

3. 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

四、儿童心理学角度课堂生活化设计的措施

教师要引导儿童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指导儿童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形成其他动力。这就要求儿童设计教育要走进儿童的生活世界。所以从教学内容的选择、活动的设计到准备、实施等,我们都要与孩子们的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一)从儿童的生活中确定合适的儿童设计教育主题

我们从儿童生活中选择设计教育主题时,首先要留心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富含艺术韵味的场景、事物以及儿童能够体验到的情感,将其记录下来;其次,从不同的角度对记录的一切进行联想,设计主题,再次,根据儿童的兴趣和整个教育计划进行安排调整。这些主题不仅仅是儿童熟悉的、感兴趣的,而且加强了儿童的民族文化设计教育,使儿童设计教育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使儿童对各种文化充满好奇心,进一步引起他们多彩多姿的想象与幻想。

(二)儿童设计教育贯穿于儿童一日生活活动之中

除了教师组织的设计课程,我们还要把设计教育贯穿于儿童的一日生活之中。首先,让儿童到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寻找艺术要素,从而培养儿童的艺术感知能力。如春天的嫩芽、秋天的落叶、各种花草树木、美妙的鸟叫声和流水声、林立的高楼大厦、造型各异的桥梁、节日的大街、来来往往的车辆都蕴涵着美。其次,加强环境创设,使儿童生活中设计无处不在。如在儿童的学习室内放上艺术大师的美术作品、古色古香有民族特色的工艺品,以及孩子们自己创作的美术作品供儿童欣赏;放上各类绘画用具、废旧材料供孩子们自由创作。再次,在各科领域活动中渗透设计教育。培养儿童以真诚、温暖、拟情的态度和方式对待自己及周围的一切人、事、物。下面以“水果里面有果汁”课堂设计为例:

活动目标:

1.知道水果里面果汁。

2.体验动手操作的乐趣。

活动重点:知道水果里面都是有果汁的。

活动难点:用挤压的方法得到果汁。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认识常见水果,知道它们的名称。

2.物质准备:水杯、勺子、盘子、切好的水果块。

活动过程:

1.引入:有一天,咱们小朋友在幼儿园吃的水果是柚子,有个小朋友说在吃柚子的时候,有甜甜的果汁在嘴里。今天张老师也准备了几种水果,咱们看看这些水果里有没有甜甜的果汁。

重點:知道水果的名称,愿意尝试制作。

2.动手操作:把切好的水果放在桌子上,让幼儿用夹子自主选择一种水果放入小水杯里。

指导语:(1)用小勺子挤一挤水果块,看看会发生什么事情?

指导语:(2)挤出果汁的小朋友可以品尝一下,是什么味道?

重点:引导幼儿用勺子挤出果汁。

3.课堂总结与分析.主要以幼儿兴趣的产生为主题。

(三)方法符合儿童生活的逻辑,教育与儿童生活连接。

我们在设计教育时,不是让孩子进入成人的世界,而是老师进入儿童的世界,用儿童的眼光来理解艺术,培养他们无拘无束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对生活的体验。如组织儿童到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感受生活的美,用作品创意表达自己的感受。

五、结论

总之,儿童的心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儿童之间有共性,也有个性。设计教育的教学,深入了解学生,研究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不断探索科学的儿童创作教学的路径,以促进儿童能力的发展,使设计成为儿童热爱的艺术。

【参考文献】

[1]张乃仁,王兴.谈设计教育[J].设计在线,2011(8 ).

[2][英]C·佛瑞林.英国的工业设计教育[J].设计在线,2012(2).

[3]柳贯中,陈文灿.设计教育论——99 中国工业设计教学研讨大会论文集[C].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9 .

[4]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广州:新世纪出版社,2005 .

猜你喜欢

心理发展学前儿童
网络对农村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策略研究
开展球类游戏的防范措施
农民工家庭儿童入学前的教育研究
家庭如何促进学前儿童阅读能力的培养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的创造力培养初探
浅谈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与心理健康
童话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
分析家庭对学前儿童基本运动能力的研究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客体关系视角下家庭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