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兴趣 重实验 重习惯 重应用
2015-08-13李志霞
李志霞
(福建省沙县第三中学 福建 沙县 365051)
自然科学以自然界为自身研究对象,培育科学创新的精神。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化学课程目标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科学有效的获取基础知识和技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学会化学的思维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问题,同时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积极的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为生活服务。”笔者长期从事初中化学教学研究,在实践中“重兴趣、重实验、重习惯、重应用”的教学思想成为本人有效的教学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具体做法。
一、重兴趣——精心设计课堂情景
重兴趣, 就是重视兴趣在课程学习中的启迪、主动作用。要让学生“亲其师”,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的兴趣。无“趣”则不“活” ,兴趣是学习的出发点,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能使学生保持积极而持久的学习欲望。那么,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寻找学生兴趣点就是我们教学的出发点,而且化学科学本身就应该是充满趣味的, 如果我们将化学理论知识与刻板划起等号,那简直是一种对化学的亵渎。其实,严密而不刻板,精华而不晦涩,神圣博大而不乏感性色彩,这才是科学真理的特点。寓教于乐,寓趣味性与科学性结合起来,学生感兴趣了,其情绪往往比较兴奋,教师便可打破常规,以丰富的课堂拨动学生求知的心弦,促使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形成生动活泼的局面,从而奏出课堂教学的美妙乐章。化学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如何激发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并使这种“短暂”的兴趣能够稳定地保持并得以发展,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和积极性。为此,要求教师每节课都要精心设计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教学情景。
每每让学生初识化学时,本人都记得制作精美的课件“吸睛”。利用充满时代感的丰富多彩的课件展示告诉学生化学是什么,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演示了一些“小魔术”,如:烧不坏的手帕。学生急切的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手帕烧不坏呢?自己能否操作?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对课堂的参与和对后续学习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当然,仅仅利用开始的“冲动”调动学生的兴趣是不够的,保持兴趣的持久显然更重要。浓厚的兴趣能弥补智力的不足,持久的兴趣才能为积极主动、创新发明打下坚实的基础。多年的教学我也深感保持学生在整个化学学习中的长久兴趣是极其不容易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善于利用小实验、谜语、韵语、图片、时事新闻等发现、挖掘每节课能让学生产生兴趣的问题和情景。
在讲解“氨分子扩散”时,我做了一个“铁树开花”的实验——利用铁丝做成铁树,树枝上用白色的棉花做成小花,喷上酚酞,和盛有浓氨水的小烧杯放置一起,再用大烧杯罩住,不一会儿,满树开满红色小花。学生对原本看不见、摸不着的“分子”有了清晰的认识,同时学习兴趣也得以唤起和保持。
在讲解“一氧化碳”时,我以一个谜语开头:“左边半月能取暖,右边圆月能助燃。”学生们猜谜的兴致很高,教学效果很好。以至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们自己也开始自编谜语,并且很好的归纳总结了所学的化学知识。例如:学习金属的性质以后,学生们这样说:“我的皮肤是银白色的,在潮湿的空气中会穿上一件红棕色的外衣,在稀酸中浑身长满泡泡,在硫酸铜溶液中全身会发红。你知道我是谁吗?”简单的几句话就把金属铁的性质描述的一清二楚。又如:浓硫酸的稀释,学生们利用“酸入水,沿器壁,慢慢倒,不断搅”的韵语,很容易就记住了。自编的谜语、韵语、歌曲等化枯燥为生动,琅琅上口,美妙动听,感染力强,既总结了所学知识,又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唤起了他们萌动的好奇心, 增强了他们探索化学世界奥秘的热情,促进了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整个化学学习过程中,保持不间断学习兴趣。
二、重实验——科学设计实验问题
兴趣与实验,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重实验,就是要重视实验操作技能在化学教学中的培养功能,这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意识转化为物质化的过程表现,是知行统一的必然要求。实验本身也是化学教学和化学学习的重要途径,凝聚着化学的灵魂和魅力,更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丰富的实验资源弥补了课堂教学中知识面狭窄、动手能力弱的问题。新教材配合教学内容,列出了52 个演示实验和21 个实验探究, 要求教师必须在讲授新课的同时进行,演示实验比较简单,实验探究就要求教师提前布置学生做好预习,设计好实验,教学时教师结合学生实际适时的给出合理的实验问题,解决要探究的知识,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归纳知识的能力。教材给出的8 个实验活动,要求学生分组进行,教师就要针对学生的实际做好分组,预先设计好实验问题,使学生实验时有章可循。这些实验不是单纯地以理解知识和培养兴趣为目的的,而是以实验为活动的载体,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来完成科学的探究,获取完备的知识和能力。实验室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延伸。充分发挥实验室的教学职能,对于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创新能力、科技素质有着积极的作用。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切不可将分组实验简单处理为演示实验,将演示实验化作多媒体展示来代替。
科学地设计实验问题尤为重要。例如:“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让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1)阅读教材与观察实物,了解高锰酸钾的一些性质和认识有关仪器。(2)结合教材图示,分析反应物的状态、反应发生的条件,明确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和所用仪器。(3)试管口为何要略向下倾斜和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的作用。(4)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其依据又是什么。(5)排水法收集,结束时为什么要先将导管移出水槽。(6)集满氧气的集气瓶怎样放置等等。
学生根据教材的图示及前面学习过的实验基本操作,对上述问题可以做出准确的回答。从而对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和实验注意事项一目了然,对后面学习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有了很好的铺垫。
可见,科学的设计实验问题,可以有效的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对促进思维、领悟方法有很好的启迪作用。实验中丰富的资源可以弥补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几乎没有扩展的时间, 直观性不强, 记忆不深刻这些缺陷,学生们可以在实验里通过践行来直接感受,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神奇,这样就深化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对知识的运用方面更加得心应手,不再是死记硬背,甚至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从而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方法和技巧,达到了“授之以渔”的效果。
三、重习惯——合理设计教学方法
习惯是指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相对稳定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它是一种自动化的行为,它有可能是有意强化练习养成的结果,也有可能是无意的多次重复、模仿的结果。重习惯就是重视课程学习中良好习惯的培养。俗话说: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化学的保障。初中化学是学习化学的起始阶段,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将一些规范化的内容、知识、要领等不厌其烦地反复地“灌输”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反射性弹出”;在学习中,良好习惯养成并不是简单的事,教师一定要细致、有心,对小的“坏”习惯要及时指出纠正,对小的“好”习惯要发现、鼓励、表扬。如果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那知识永远只能是“一壶烧不开的水”。
我在上第一节课的时候就要求学生上课必须有笔有纸,动口动手。为了分散学习的难点,从第一节课开始,我就安排了化学用语的学习,记住几种物质的化学式或几种元素的元素符号,要求下一节课小测上节课的化学用语。坚持几节课后,学生自然而然形成一种习惯,上课时对化学用语就比较敏感,自觉的记忆了。利用这种方法学生很好的掌握了化学用语的书写及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同时,也使学生养成了对化学知识学习的一种习惯。
实验是化学的灵魂, 我尽可能安排每一个实验,要求学生课前做好预习, 课堂上交流实验的设计过程,猜想实验的现象,然后动手做实验。例如:在学“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时,我安排学生复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总结归纳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内容:①所需药品;②反应原理;③发生装置;④收集方法;⑤检验气体的方法;⑥验满;⑦气体的放置;⑧实验步骤;⑨注意事项。依据这些内容,学生先口头讨论交流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程序, 然后动手实验验证。通过多次实验,学生自己在“实践”中亲身体验到,就有很深的印象,自然就形成了习惯,良好的实验习惯为他们后续学习化学提供了保障。
教学中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力求达成一种自主、自动、自在、愉快的学习,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受到熏陶,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使学习变成一种师生情感的交流和智慧的碰撞,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达到和谐统一。
四、重应用——关注生活点滴
重应用, 就是重视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注重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科学本身就是通过动手实验来达到生活应用;初中化学课程目标强调:“化学学习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注重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展开探究,加深对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认识。例如:学习了石墨有润滑性,知道了铅笔中含有石墨,学生们就会将铅笔芯的粉末加入长期未用而难以打开的铁锁锁孔;学习了活性炭具有很强的吸附性,可以净化水和空气,他们会自己制作简易的净水器和活性炭包,用来净化家里的一些生活污水,再用来浇花或洗地板;学完金属的活动性,知道了黄金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他们会用燃烧法和酸洗法等方法鉴别真假黄金;利用燃烧法鉴别羊毛衫的真与假等等。教学中引导学生们把学到的化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经过多次的引导,学生们养成了一种习惯,每学完一节课,总会思考今天学习和生活有什么联系。这样的教学,增强了学生的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实现初中化学课程目标的有效模式。
时下人们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就是食品添加剂与添加物问题、比例大小问题、合法与非法问题。这些问题,归根到底也是化学知识的应用问题。在教学中引进苏丹红、瘦肉精、三聚氰胺、塑化剂等名词,是及时必须的,这不仅会吸引学生“眼球”,更能将知识与生活相结合,从侧面说明化学应用的重要性。
总而言之,“重兴趣、重实验、重习惯、重应用”的所谓“四重”教学,它只是我的一种思想模式,教学中的具体做法,因人而异,应该说形式多样,手段丰富。在日常的生活中,有意识地留意,为教学寻找素材,绝对是我们教师必备的一种能力。课堂细节的打造可遇不可求,只能靠教师平时积累和对生活的留意。“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是不可能有教学精彩细节的出现的。“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不正说明了这个道理吗? 在教学中要不断地总结、改进、优化课堂教学,创设参与的机会,强化学习动机,使学生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化学学习中, 享受学习知识的乐趣,体会学习的愉快,感受成功的喜悦,实现新课程目标。只要您做生活的有心人,也一定会发现许多、认识许多、运用许多。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沙县教育局.课程与课堂教学[M],2012
[3]福建省教育生产供应管理办公室.福建省中小学实验教学论文集[M], 2013
[4]沙县教育学会.沙县中学教育教学论文汇编[M],2008
[5]福建省普通教学研究室.福建基础教育研究[M],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