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运用教学中的“反复”促成积极记忆
2015-08-13贾红梅黄义兵
贾红梅 黄义兵
(江苏省江阴市第一中学 江苏 无锡 214431)
众所周知,学习离不开记忆,从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可知, 记忆需要不断地重复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这就是教学中“反复”对于积极记忆的重要性。当然反复绝对不同于简单的重复,简单的重复是一种效率较低的教学方法,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而降低他们的学习兴趣。而教学中的反复应是对于同一知识点的不同层次的再认知,是一种阶梯式的提升,在这样的反复下,学生的记忆会得到加强而又不会引起他们的反感,这样的记忆才可能是积极记忆。
化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不但需要理解,还需要花费较大的精力去记忆大量的化学符号、方程式、解题方法和化学定律, 这就使得很多学生进入高中后,感觉化学学习有很大的困难。通过对学生的访谈发现,绝大部分学生肯定了反复对积极记忆的重要性, 但同时他们又表示不知道如何有效地反复, 也总感觉没有时间去反复。在这种情况下,究竟如何利用好课堂的主阵地,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实施教学中的反复就显得非常重要。对此笔者在实践中有一些心得,现归纳如下:
一、预备性反复
预备性反复是指在新授内容前的准备性反复,具有比较强的针对性,其关键是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连接点,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反复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在必修一专题2 第二单元新授课“钠的性质及应用”中,教师在讲解钠的化学性质前,可以请学生先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钠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是怎样的?
2.钠原子最外层有几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还是失电子? 形成什么微粒?
3.预测金属钠化学性质是否活泼?具有较强的什么性质? 能与哪些物质发生反应?
设计这几个问题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在初中时对钠的原子结构已经有了基本的了解,而结构决定性质是科学探究中的一条重要思路,在学习性质之前对结构的相关知识进行回顾,这是非常必要的反复。同时,学生在前面的第一单元已经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知识,结合钠原子的结构特点,就能顺利的推测出金属钠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学生能成功的预测出金属钠能被氧气、氯气等常见的氧化剂氧化,能与盐酸和稀硫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氢气,由此可见,预备性反复不是对已学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
二、重点难点的反复
每一块内容都有重点与难点,重点内容在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需要反复练习,强化理解与记忆;难点内容是教学中难度较大,比较难以掌握的内容,更加需要认真探究和训练,具体教学中,可从以下几点进行反复。
1.依据学生具体情况,科学确定重点难点
重点与难点是最需要反复的地方,在教学中尤其要注重重难点的反复,例如在进行高三“原电池 化学电源”一轮复习课教学前,根据相关考试说明可发现其中包含的知识点有:原电池的概念、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正负极的判断、电池反应的书写、电极反应式的书写、一次电源、二次电源、新型电源等。如何从这么多的知识点中选择重点与难点呢? 这就需要教师依据实际情况进行把握,如果学生在前面学习中对这块内容的基础知识掌握尚可, 那么原电池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就可以不设为重点; 如果考虑到一轮复习要重基础, 则可以把重点放在各类电池的电池反应和电极反应式书写上; 而如果考虑到近几年高考考题关注新科技、新能源的特点,那么难点就可以放在正极为氧气参与反应的电池反应式书写上。
2.重点难点的反复要多角度、多层次
以上述教学内容为例,请看以训练电池反应和电极反应式书写为重点的教学反复设计:
(1) 已知碱性锌锰电池的总反应式和负极反应式,书写其正极反应式。
(2) 已知银锌碱性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反应式,书写其电池总反应式。
(3)已知二次电池铅蓄电池充电时的电极反应式和电池总反应,书写其放电时的电极反应式和电池总反应。
(4)书写铝-空气海水电池的电极反应式和电池总反应。
(5)书写氢氧燃料电池分别在酸性、碱性环境下的电极反应式和电池总反应。
(6)书写甲烷燃料电池分别在酸性、碱性、熔融金属氧化物环境下的电极反应式和电池总反应。
这种对学生反应式书写的反复训练是多角度的,锌锰电池和银锌电池是常见的一次电池,铅蓄电池是目前广泛使用的二次电池, 金属-空气电池是国内外研究者正在动力汽车和移动电源领域开发并试用的新型电池, 燃料电池可以说是未来能源的最强生力军,这种带着时代发展变革气息的多角度反复吸引着学生通过反复训练, 最终抓住各种电池的本质与特征。同时,这种反复训练又是多层次的,(1)和(2)是利用正极与负极合并得到总反应的思路进行基本训练,(3)是在辨析原电池和电解池差别与联系的基础上来书写反应式,(4)(5)(6)是一个教学难点,共同点是正极均为空气中的氧气参与反应, 不同在于反应环境,(4)是中性环境,(5)是酸性和碱性环境,而(6)除此之外还涉及近几年高考的热点——熔融物作介质,因此, 如果从反应环境来看, 这种反复训练由碱性、酸性、中性的单一环境过渡到“一池多变”的复杂环境,这样的反复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基础到综合,为学生铺设了突破重点与难点的阶梯,在不断品尝胜利果实的同时将思维发散得更宽、更远,让学生接受一次又一次的新挑战。
3.重点难点的反复要注重情境的创设
教师在实施反复时,不能让学生感觉自己是“被设计的人”,在被迫保存知识,而应适当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将已有知识在思维中内化、提升和再创造,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
三、总结性反复
总结性反复在一节课的开始和结尾均有实施的必要。教师可以利用开始的4~5 分钟,针对前面一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性反复,强调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这样可以强化学生的记忆,使学生对前面知识的遗忘达到最低限度, 但反复要注意时间的把握,不能喧宾夺主。
教师在一节课结束前10 分钟可以进行本节课的总结性反复。可以通过讨论或个别提问帮助学生回忆刚刚学过的知识,引导他们把这些内容串成知识链,形成知识网络,也可以利用课堂自测进行学习效果的检测。
教师在实施教学反复时还要注意合理安排时间,注重方式与方法,关注学生的整体信息反馈以及彼此能力上的差异,切忌简单重复,要充分给予学生知识整合建构的机会,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中扎实基础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1]冯忠良.教育心理学[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郁东飞.浅谈高中化学复习教学策略 [J].中学化学,2013,(11):4-5
[3]朱宗保.建构主义视角下高中化学重难点知识的教学策略[J].新课程学习·上旬, 2013,(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