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了不可磨灭的记忆

2015-08-12张玉珠

档案天地 2015年8期
关键词:晋察冀边区阜平阜平县

张玉珠

阜平县位于太行山东麓,保定市西部深山区,全县总面积2496平方公里,辖6镇7乡1个社区管委会,总人口21万人。阜平为全山区县,境内山峦起伏、沟谷纵横,209个行政村、1131个自然村点布在这里的巍巍群山之中。

阜平是一块红色的土地,早在1925年这里就有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领导了劳苦大众一系列反帝反封建、反剥削压迫的斗争。1931年,中国工农红军进驻阜平,在阜平建立了中华苏维埃阜平县政府,在华北大地上树起了第一面工农武装割据的旗帜。

1938年,晋察冀军政民代表大会在阜平召开,选举产生了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从此,阜平成了晋察冀边区的首府,成为晋察冀边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长达8年的抗日战争,阜平人民和子弟兵一起,不畏强敌,浴血奋战,击退了日寇八次“扫荡”和围剿,成为晋察冀边区唯一不被日寇长期占据的“完整县”,阜平被誉为“每个村庄都是堡垒,每个人民都是战士,绝非轻易撼动”的“模范根据地的模范县”。

解放战争时期,阜平是稳固的解放区,上千名青壮年踊跃报名参军参战,数千名民工随军支前,数千名地方干部随解放大军南下,开辟新解放区,阜平成为支援全国各大战场的战略基地。1948年4月12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共中央领导率中央机关来到阜平,在阜平工作生活了45天。期间,党中央、毛主席为全国解放战争和土地改革、整党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召开了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做出了粟裕部暂不过江的决策;在《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中,提出了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建国主张,重彩描绘出新中国的蓝图。

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阜平光辉的革命历史。阜平是中国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发祥地,中国第一个统一战线的抗日民主政权创建地。是中国第一部《毛泽东选集》诞生地,第一批晋察冀边币和人民币的印刷地。是《人民日报》的发源地,是解放战争时期全国土地改革的实验地……。

伴随着长达25年惊天动地、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这里积累了大量珍贵的革命历史档案,这些档案资料一部分存放在阜平县档案馆,因年代久远纸质变黄变脆,破损严重,亟待整理抢救;一部分散存在民间,亟待搜集征集归档。

应当说,特殊年代造就的红色历史是党和人民最为宝贵的财富。深入挖掘整理革命历史资料,打造晋察冀红色文化品牌,运用红色文化的巨大魅力和影响力,教育下一代,使革命传统发扬光大,更好地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祖国的繁荣昌盛服务,是档案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如何将“死”档案变为“活”档案,使局限性极大的馆藏档案有效为社会所用、资政惠民,是摆在档案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2009年,阜平县荣臻教育促进会会长殷子烈提议说:晋察冀的革命历史档案资料十分珍贵,趁一部分当事人还健在,要抢抓时机采访、搜集资料。否则当事人一天比一天少,资料一天比一天损坏严重,无法收集齐全,更谈不到被社会利用,会落下终身遗憾。

“十一五”初期,经过县档案局的积极努力,阜平县向国家发改委、国家档案局申请全国重点档案抢救补助项目,组织人力,投入财力,进行抢救。

期间,时任局长张玉红带头和大家一起,每天在档案室里逐本逐页翻阅馆藏档案,根据资料内容,分类编号、登记、造册、分别存档。然后根据破损程度,采用裱糊、脱酸、字迹加固、复原等手段,抢救馆藏革命历史档案。同时,档案馆又新购置了档案装具,新建了特藏库,改善存档设施设备,并制作了部分电子版档案。尽管投入了相当的人力物力,但仍未能实现把馆藏“死”档案变“活”,有效为社会利用、资政惠民这一最终目标。

经过多方面的探索、研讨,为了从根本上实现把“死”档案变为“活”档案,真正作到馆藏档案有效为社会所用,在认真总结前期抢救档案工作经验基础上,阜平县档案局决定用编写红色档案丛书的形式复原馆藏档案,他们的想法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随即建立健全了县抢救革命历史档案、编写红色档案丛书领导小组,县委书记亲任组长和编委会主任,并充实了编写人员。

一场整理、编写《晋察冀边区阜平县红色档案丛书》,全面抢救革命历史档案,将“死”档案变“活”的战役全面打响。

一场战役,两大战场。丛书编写人员肩负疏理馆藏档案、分类编辑成册和继续到民间搜集资料、整理核实归档、充实丛书内容两大重担。

阜平县档案馆馆藏重点档案585卷册,这些革命历史档案资料如书山字海、内容浩繁。整理编写人员在认真查阅汇总的基础上,决定将馆藏档案科学划分为十五大类,分别编辑成书。

以档案资料为依据编成书谈何容易。整理编写人员在工作中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由于年代久远,大量的纸质档案资料变黄变脆,翻阅时需要象绣花一样谨小慎微;有的档案资料是旧文体、繁体字,需要专门人员认真对译为白话文、简化字;有的档案资料破损严重、残缺不全,需要查阅相关资料、采访当事人、知情人,反复论证,以使缺漏内容得到补充完善;也有的档案资料对同一事件说法不一,需要查阅大量资料、反复核实,以求编写内容绝对真实可靠。

翻阅过陈旧书报档案的人都知道,这些存放年久的纸质档案翻阅时会散发出特有的气味。起初,这种气味使好几位编写人员身体感到不适。主编张玉红由于接触旧档案多,而且翻阅时间长,曾几次头晕、呕吐,但他仍咬牙坚持工作。同事们劝他干半天歇半天,不要累垮了身体。他却诚恳地说,翻阅革命历史档案资料,想想先辈们吃的苦、受的罪,现在这点困难实在算不了什么。在他的影响下,参编人员都自觉克服困难,坚守工作岗位,尽最大努力,完成好交给自己的工作任务。

这里是没有炮火和硝烟的战场,但整理编写人员却像革命先辈那样拼搏奋战,用高度负责的工作精神,缜密严谨的工作态度,真实准确地记录下每一个人物、每一个事件。

为征集社会上散存的有关晋察冀边区的革命历史资料,县档案局采用电视讲话、专访、制作电视专题片等形式,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进行广泛深入地宣传。同时还编印征集革命历史资料函6800份发往各地,力求做到凡属相关资料应收尽收。

在此基础上,整理编写人员深入各地为核对资料、丰富内容而四处奔波。不管是赤日炎炎的酷暑盛夏,还是寒风刺骨的数九寒冬,只要工作需要,编写人员会马上行动,奔赴采访地点。山区的道路坑坑洼洼,崎岖难行,许多地方不通车,但大家从不松懈斗志,步行也要到现场采访掌握第一手资料。近七年来,他们的足迹踏遍了本县的山山水水、每一个村庄,还走出大山,赴北京、天津、石家庄、张家口等地寻访当事人或知情者。功夫不负有心人,历尽艰辛采访和征集到的大量的革命历史档案资料,对完善馆藏档案、充实丛书编写内容起到了重要作用。

按照“丛书”编辑部的计划安排,2012年上半年,“丛书”第一套七部十卷送印刷厂,进入排版、校对阶段,以保证7月1日前出版发行。在关键时刻,主编张玉红89岁的老母亲病重卧床,不能自理,需要儿女们在家护理伺候。考虑到已是时间紧、任务重的特殊时期,张玉红只好说服家属回老家伺候病母,自己仍坚持在岗工作。尽管同事们多次劝他休息几天,并保证做好各自的编写校对工作,但张玉红一天也没休息,老家有急事一定要让他回去时,他就下班后回去处理家里事,第二天又按时返回编辑部审阅书稿,商定修改意见。

从2009年1月丛书编写人员陆续上岗到2012年5月开机印刷,历经1200多个日日夜夜的奋战,《晋察冀边区阜平县红色档案丛书》第一套七部十卷终于按计划出版发行。

经中央文献出版社审定,第一套丛书七部书名分别为《红土地》、《神仙山作证》(上、下篇)、《功臣录》(上、下篇)、《神仙山下卫生劲旅》、《北上南下》、《抹不掉的记忆》(一、二卷)和《晋察冀日报社在阜平》。

这套丛书和读者见面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各级领导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使参编人员倍受鼓舞。大家一天也没有休息,迅即投入到丛书第二套、第三套的整理编写工作中。

为了确保《晋察冀边区阜平县红色档案丛书》编写工作的延续性,2013年初,阜平县政府决定:让已退居二线的县档案局原局长,丛书主编张玉红继续主持丛书编写工作,充分体现了阜平县委、县政府对红色档案丛书的关注和支持,同时也更加坚定了“丛书”参编人员的信心。

编辑该丛书费时长、参与人多、耗资量大,从搜集、整理入选资料到分类、核实、编辑成书,可以说举步维艰、困难重重。几位主要编写人员均已年近七旬,身体状况欠佳,面对繁重的编写任务,他们毫无怨言,每天坚持在工作岗位。副主编孙健全老伴身患帕金森病,行动不便,洗衣、做饭等家务活都是他一人承揽。同时还要和兄弟一起,伺候照料年龄已90多岁、生活不能自理的老父亲。面对繁重的家务活儿,自己也已67岁的他始终如一、坚守岗位,每年都出色完成交给他的编写任务。副主编吴自明负责执笔编写《边区红村》一书,由于工作量大,他感到身体明显不适。但为了确保按时完成编写任务,他硬是坚持了三个多月。2015年5月29日,《边区红村》1—4卷、200多万字定稿付梓后,吴自明才住进河北医大三院,检查结果是得了严重的肾病综合症。副主编马进福身患胃病,但他仍坚持编写工作,待病重时到医院检查,已经到了胃癌晚期。他在病危时还叮嘱同事:“很遗憾,我不能和你们一起参战了,请大家一定要完成全套丛书的编写任务”。他还将第一套“丛书”视为传家宝留给儿女们作纪念。马进福对抢救革命历史档案、编写红色档案丛书所表现出的痴迷、执着和奉献精神深深打动了参编人员的心,大家都怀着崇敬的心情参加了他的追悼会。副主编顾品文是编辑部的“老大哥”,他在致悼词中代表所有参编人员表示决心:一定不辜负马进福同志的期望,化悲痛为力量,克服困难,坚守岗位,奋力拼搏,一定把红色档案丛书的编写任务及出版发行工作全部完成。

经过近三年的艰苦努力,《晋察冀边区阜平县红色档案丛书》第二套四部七卷现已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书名为《抗日模范县》、《边区红村》1—4卷、《阜平土改》、《大生产和抗灾自救》)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献了一份厚礼。

《晋察冀边区阜平县红色档案丛书》第一套、第二套共十一部、十七卷,900多万字,内附1700多幅照片和300多张图表,史料珍贵、内容浩繁,涵盖了晋察冀边区在革命战争年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历史,真实、全面地反映了晋察冀边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讴歌了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战略思想和伟大革命实践活动,颂扬了那些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而英勇奋斗、历尽艰辛的革命先辈和为国捐躯壮烈牺牲的革命先烈。

《晋察冀边区阜平县红色档案丛书》的编辑出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产生了极大影响,其详实珍贵的革命历史档案资料,已充分现显档案有效被社会利用、资政惠民的独特作用。2013年,阜平电视台开办“寻根晋察冀”专栏,因缺少翔实的文字和图片资料,编制节目进度迟缓。后来,他们找到县档案局,以“丛书”资料为依据,撰写稿件、扫描图片,并聘请几位“丛书”主编、副主编为特邀“讲述人”,很快就完成了八集电视纪录片“寻根晋察冀”的编排制作。2014年以来,阜平档案局接待了上百起求要“丛书”的单位和个人,他们当中有从事研究的学术专家,也有许多革命先辈的后人;有党政群团的在职干部,也有在校的教师、学生。为扩大社会利用档案的影响,尽管“丛书”书价昂贵,但县档案局都免费满足了大家的需求。今年以来,各新闻媒体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纷纷开办有关专栏。仅中央电视台就有多个频道来人索要红色档案丛书,由此可见编写红色档案丛书的必要性和影响力。

实施编写《晋察冀边区阜平县红色档案丛书》如此宏大规模的工程,决非易事。参编人员深刻地体会到:要保证“工程”实施并能顺利完成,离不开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离不开有一位锲而不舍、有胆有识、拼搏进取的模范带头人,离不开有一支耐住寂寞、甘于奉献、业务能力强的编写队伍,离不开社会各界、方方面面的配合支持。

目前,《晋察冀边区阜平县红色档案丛书》参编人员又投入到“丛书”第三套的编写工作中。(第三套四部书为:《晋察冀边区法律法规文件汇编》、《晋察冀日报文摘》、《晋察冀边区歌曲戏曲集》、《晋察冀边区部分资料汇编》),人们期待着这部反映晋察冀边区革命历史的“全书”早日面世。

编写《晋察冀边区阜平县红色档案丛书》,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深信:下大力挖掘晋察冀文化,弘扬晋察冀精神,有助于广大人民、尤其是年轻一代不忘历史,焕发革命激情,担当历史重任,万众一心,拼搏奋斗,为实现伟大中华民族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猜你喜欢

晋察冀边区阜平阜平县
我家的小猫 咪咪
袜子也疯狂
——河北省阜平县龙泉关学校袜子娃娃社团活动
河北省阜平县脱贫成效及经验浅析
阜平辉绿岩饰面石材矿废石利用简析
访河北阜平农家
阜平县栗园庄金(银)矿化带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
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女性婚姻问题的考察
阜平扶贫需引进社会管理创新思维
彭真的《关于晋察冀边区党的工作和具体政策报告》
简论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兵役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