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构建策略之探究
2015-08-11郑仲
郑仲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教师越来越注重对学生信息技术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而信息技术作为一门能促进学生提升综合实践能力的学科逐渐受到学校和家长的重视。就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构建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初中教学;信息技术;高效课堂
信息技术这门学科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形成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还能提高学生信息获取能力和信息获取量,但很多学校在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时没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接下来本文就几种高效课堂教学策略进行简单阐述。
一、以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学习效率低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因此,初中的信息技术教学最重要的问题是要打好学生的学习兴趣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感兴趣的某个教学热点进行引入式教学,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进行PPT(幻灯片)制作训练时,很多学生会因为理论讲解的枯燥而失去学习兴趣。对于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问题,教师可以采用游戏导入的形式进行教学,将整个幻灯片设置成某种游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学生参加幻灯片的制作和使用,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学会相关理论知识。
二、树立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应该在课堂中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避免传统信息技术教学的“满堂灌+放养”的教学模式,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课堂基本讲解完成后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根据小组的不同学习和动手操作水平分别安排不同的学习任务,然后让这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教学任务,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同时也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和对信息的积累归纳能力,这对于信息技术学习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除此之外,教师还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自主学习的动力,让学生在没有教师监督的情况下仍能完成教学任务,一旦学生产生了自主学习的动力就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师要积极通过引导性教学策略来提高教学效率。
三、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要求较高,但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只是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这种缺少动手实践的信息教学无法实现对理论学习的验证,使教学效率大打折扣。举例来说,初中每节课的时间是四十五分钟,教师在理论讲解上花费的时间要控制在三分之一以内,剩下的时间要交由学生进行动手实践。如,在进行Excel图片插入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在理论知识讲解完成后,可以通过视频操作展示的方法带领学生一步一步学习操作,从而掌握该技能。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节约课堂的整体教学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亲自动手操作,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树立了学生的学习信心。
四、重视教学反馈,积极调整教学策略
教学反馈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对教学策略进行有益的改进,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工作,提高课堂整体教学效率,更加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反馈可以分为这样几种形式:学生操作效果反馈、小组任务学习反馈以及综合性考核信息反馈,教师通过这几种反馈方法能够有效地反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重点的讲解程度、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实际操作水平。教师的教学反馈不应该仅仅针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更要让学生在学习的内容上进行互动性创新交流,这种创新交流不仅要在学生之间广泛推广,更要积极拓展师生之间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交流,教师在交流过程中能够有效地了解到学生在信息技术理论学习和动手实践操作上的难点以及教学应改进的侧重点,学生也能在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对教学重点加深学习印象。在教学策略调整方面,教师要做到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多元化,在注重教学结果的基础上提高对教学过程的重视程度,不能只以最终的教学反馈成果作为对整个教学工作的总结,要将教学经验总结贯彻到整个教学工作的始终。
综上所述,要打造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不仅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在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动手操作能力一并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朱娜.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构建[J].中国校外教育:美术,2012(05):18-19.
[2]周晓晶.构建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之我见[J].考试周刊,2014(35):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