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求“第二教育”的跋涉者

2015-08-11杨林柯邓文圣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5年8期
关键词:老师课堂教育

杨林柯+邓文圣

杨林柯,陕西师大附中教师;陕西师大文学院硕士生导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农村教育培训中心特聘教师。陕西省经济发展“十年十人”教育影响力致敬人物,入选《中国教育报》2014年“推动读书十大人物”,兼任陕西少儿文学院副院长。2012年初,因为一篇写给学生家长的教育“万言信”《这样执着,究竟为什么?》引发社会广泛共鸣和全国范围的教育大讨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该信后被提交国家“两会”,成为底层社会呼唤教育改革的洪声。

2015年4月23日,《中国教育报》公布了2014年度全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并在北京商务印书馆举行了颁奖仪式,陕西师范大学附中的语文教师杨林柯赫列其中,并作为代表发言,一时成为这所百年老校的幸事,也成为陕西基础教育界的荣光。其实,早在三年前,杨林柯老师发表了振聋发聩的教育“万言信”——《这样执着,究竟为什么?》,受到全国基础教育界人士的关注和社会的热议。

文学青年的自由之路

1984年7月参加高考,杨林柯被录取到陕西师大政教系,后转入中文系。他尽情地读书、写作,发表了不少作品,得了单项奖学金,毕业时留校并进入该大学附中,成为一名中学教师,并成为了班主任。

家有五斗粮,不当孩子王。因为古训和社会流俗,刚刚入职的杨林柯老师上课谨慎小心,唯恐出错,经常备课到深夜,甚至点着蜡烛备课,实在很累。他也曾经想过逃离,经过慎重思考,但还是选择留了下来。他也从不参加什么“赛教”,也拒绝参加各种收费的论文大赛,只是读一些杂书和喜欢的期刊——依然做着最初的“文学梦”。

一个文学青年到了中学,自然常常有创作的冲动,但教育工作的忙碌导致时间只是一堆碎片。他一次次拿起笔,又一次次放下,除了偶尔写写诗歌和散文之外,其他的什么也没有留下。当然,这其间一件事情彻底打消了他想入非非的念头。2005年,《美文》杂志在他们学校举办了“全球华人美文大赛的颁奖仪式”,来了许多名家。杨林柯老师参与接待,谁料想从来没有出过问题的相机胶卷曝光,偏偏和余秋雨、贾平凹、吴克敬、谢有顺等著名文人的合影曝光最严重,无法使用。此后,他在心中警告自己——你和风光无关,你也无法依托别人,你只能自己寻找存在的意义。

这一年,职称评定再次给他带来很大迷惑,让他重新思考自己,重新寻找自己的路,虽然评上了“高级教师”,可是带来迷惑和困扰。于是他从个体层面开始精神突围,寻求自己的路,重建自己的生活。杨老师重新开始了读书,从中国到外国,从哲学到历史,从近现代到古代,从诸子百家到《圣经》,从鲁迅、胡适、殷海光、吴思到康德、笛卡儿、哈耶克、奥威尔、别尔嘉耶夫、阿伦特、克里希拉姆提……他疯狂地读书,并不断写作读书札记,几年下来,竟然写完了大大小小十几个本子,摞起来有一尺多高。杨林柯老师把读书学习的收获与学生分享,并通过课堂不断寻找作为一个教师的意义,也因此获得了学生的认同。一些学生留给他的发自肺腑的感人话语和书信也让他收获了不少快乐,现在读起来依然让他眼热心动。

身体力行追求“真”教育

一次,领导要来陕师附中考察,学校闻风而动,早早在大门口布置好花坛和标语,又安排学生把草坪上的树叶拾干净。杨林柯老师看到有三个学生竟然还爬上了张寒辉(抗战名曲《松花江上》的作者)的坐像给他“洗头擦脸”。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没有“真”做基础,“善”和“美”都靠不住,这种校园里的造假,对学生是一种“负教育”,于是他就在学校网站上公开写文章进行批判。

杨林柯老师不认可用成绩和管理逻辑给教师排队。他认为教育评价是最难的,成绩只是一个维度,教育有无数个维度,而且不是现在就可以下结论的,教育是期货,不是现货,不然“百年树人”怎么讲?面对许多学校用成绩给教师排队的恶劣做法,他在网上发帖:“知识教育是窄化的教育,考试成绩只是教育的副产品,不能让成绩量化吞吃教育价值,劫持教育理想,扼杀教师的职业快感。其实,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生命体验、成长快乐、价值熏陶,都不是一个简单冷漠的成绩能够全面反映得出来的,尤其是人文教育。教育要让每一个生命在合适的土壤、空气、阳光中自由生长,而不是被集约化地灌装、雕刻、同化。成绩再怎么排队,也排不出好教师,反而会伤害教师、危害教育。凡是这样搞的学校,不是弱智,就是别有用心。”

杨老师反对教案检查,因为写教案和备课是两码事,教案是一种“预设”,而教学讲究“动态生成”,预设的东西是一个“套子”,而教学是灵活多变、丰富多彩的,用固定的教案去上课,往往会将学生纷呈多彩的思想认识全都放进或引进自铸的模子中,不仅把课上死了,而且也可能对学生有害。另外,对教案的检查容易带来教师的逆反,教育是良心事业,人首先应该拷问自己而不是翻检别人的良心。且教案关系到教师的学术尊严和精神自治,是教师知识权利的构成部分,知识是不能被领导的,行政权力在教师的知识权利面前应该有所敬畏。同时,教案也是教师精神主权的构成部分,精神主权的沦陷会让人变得很可怜。课怎么备、怎么上应该由教师说了算。

杨老师还拒绝参加各种赛教活动。他觉得赛教的课是由许多人精心打造和研磨的“假课”,教师只是表演者。赛教容易搞出教育的假货,助长造假之风在学校的蔓延,受益的可能是某些人或某些学校,但受伤害的则是学生和求实的教育教学风气。一节课容易成就一位“名师”或“能手”,却容易把学生卷入一种集体造假的无意识狂欢里。这种课对教师是好事,可以成为学校的宣传招牌和个人晋升的价值标签,可教育是不能比赛的,它是土壤和根的事业。教育的常识应该是:“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重要。

杨林柯老师追求“真”教育,还体现在他的课堂上,他经常鼓励学生进行逆向思维,大胆发言。他说,课堂是大家的,我只是借用这个讲台为大家服务。为了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发掘教育价值,杨老师一直坚持课前三分钟的演讲和学习分享活动。学生所选话题他事前不知,要点评和引申,他就要不断发展自己,这对他很有挑战。大凡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中碰到的好文章,好书、好电影,都可进入课堂,因为竞争的环境只能培养人的野心,只有分享才能培养爱心,共同成长。如果碰到学生积极参与的热点话题,他甚至会让出整节课。他也把自己写的东西发给学生当堂阅读,与学生分享,鼓励学生修改和提意见。学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他给学生印发了自己写的《玄想陶渊明》,学习庄子的《逍遥游》,他让学生阅读自己创作的《生命的自由和超越》,学习李白的《将进酒》,他也给学生朗读了自己的诗歌《与李白对话》。学生每每读这些私货比学教材还要专心,不少学生还写出读后感和阅读札记。endprint

2015年,他进一步进行课堂改革,虽然是高三,杨老师并没觉得毕业班就得大搞应试,而是要尊重人性和人才的成长规律,让学生享受健康的快乐的教育生活,他把112个学生变成112个老师,让学生寻找有意义的课堂教育内容,与大家一起分享有价值的东西。他们在课堂上开“百家讲坛”,一起分享由学生讲解的《帝国的终结》《平凡的世界》《人与永恒》,他们看了电影《死亡诗社》《放牛班的春天》《浪潮》,分享易中天、余秋雨、王石、俞敏洪、蔡朝阳、余世存等名家的演进。他也在第一时间让学生看了柴静的《穹顶之下》,这在高三课堂上应该是少见的。事实证明,学生不仅收获了快乐,也收获了好的考试成绩。高三的多次考试,他的两个班级都是名列前茅。

教育“万言信”的诞生

杨林柯老师一直坚持“大语文”观,只要有价值,凡是母语能承载的内容都可进入课堂。2012年,几个家长到校方投诉他,说他的教育理念不当,观点有问题,甚至他给学生推荐的不少优秀的课外文章也成了罪状。学校找他谈话,他虽有困惑,但还是感觉自己没错,而是家长和社会都患了“成功焦虑病”,教育病了,在偏离轨道。于是他想把内心的不平和痛苦说出来,如果能够在学校和家长层面展开讨论,寻找到教育的最大公约数,找到自己心目中的“第二教育”,也算是一种价值。于是杨林柯老师用两天时间写了一封万言长信,并附上“叶开谈语文教育”“教育家谈教育”和我的课堂言论“话语的闪电”三个附录,印发给学生,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早上看完就超喜欢,下午就以照片的形式发到人人网上,接着,他的电子稿也传到网上,瞬间被各界学生分享传阅。《华商报》登载后,引起了社会巨大的反响,《南方都市报》《燕赵都市报》《山东商报》《中国教育报》《新民晚报》《羊城晚报》陕西电视台、西安电视台等多家媒体都进行了重点报道,后来他又登上了《人民日报》《看天下》《中国周刊》《华夏时报》《教育家》等。

虽然这封信获得了众多好评,引发了社会对教育的思考,但杨林柯老师依然高兴不起来,因为在他周围,应试教育依然如火如荼,他不得不和它周旋,一次次冲上去,又一次次妥协。他和许多老师一样,每天忙忙碌碌,备课、讲课、考试、阅卷、开会、分析成绩……但他不使自己落入贫乏之中,让自己充实一点,让课堂有趣一点,让教育生活从容一点。为此他不断呼吁,写了多篇文章,也产生了广泛影响。

2012年年底,杨老师被《教师月刊》评为中国“年度教师”;2014年被《华商报》提名为陕西经济发展“十年十人”教育影响力致敬人物;2015年他成为《中国教育报》“2014推动读书十大人物”;同时,也成为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全人格教育奖”全国的12个提名人物之一。

教师的成功是转变观念

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其次是建立在爱心之上的思想和智慧,因为教育不是“纯技术”的事情。同时,教师也要努力成为真正的知识分子,即便是限于生存的压力只能成为葛兰西说的体制化的“有机知识分子”,也要有自由知识分子的思想空间和精神追求。

“万言信事件”后,杨林柯老师在全国范围内也交往了许多教育的同道者,钱理群、杨东平、傅国涌、冉云飞、叶开、郭初阳、蔡朝阳……在和这些名家的互动中不断产生教育影响力的辐射,他也因此在更大的范围内找到了自己的存在感,收获了友情。2014年50岁生日时,他在微信上发表了一首《五十抒怀》的诗歌:“岁月匆匆度霄汉,苟且雁塔对终南。忍看荒诞成常事,偷将不平付管弦。人间炎凉流水外,笔底波澜苍生前。回首雁飞菊残日,落叶萧萧满长安。”一时收到了全国各地的朋友数百条回应和关注。同事江智勇老师和诗道:“长安叶落清波澹,雁塔云起晓昏间。圩年始知天命远,杨林最识西风寒。笔底波澜映日月,人间冷暖担铁肩。琴瑟不平音自悲,暮潮声卷满苍山。”一颗星虽然微小,但只要发出自己的光,就会照亮一方空间,进而点燃更多的星星,让世界更加璀璨而富有希望。一个人,只要按照心灵所指的方向前进,就会找到自己的自由,而自由度必然和幸福度相关。

现在,杨林柯老师的课堂很自由,学生们很快乐。没有教育者的转变,就不可能有教育的转变,而最关键的是转变他们的观念,因为一个人的观念转变了,他就新生了,只有新生的人才能造就现代社会。

谈到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杨老师认为,许多教育者常常找体制原因,其实我们自己就是体制,改变自己就是改变体制。我们不能因为个体的努力似乎看不到什么希望就放弃,加入混世者的行列。鲁迅说:“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有时候,不抱什么希望似乎更可以做事,因为没有成败的担忧,也没有功利盘算,在努力和行动中才能找到存在感,只做自己应该做的,剩下的交给时间,不用考虑当下的结果,当然这需要教育理想和信仰的支撑,而理想和信仰永远在路上。endprint

猜你喜欢

老师课堂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甜蜜的烘焙课堂
题解教育『三问』
美在课堂花开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