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少林拳法劲道揭秘
2015-08-11潘霜喜
潘霜喜
古少林搏击拳法以踢、打、摔、拿为搏击技术体系,其中打法的使用是以拳、掌为主要表现形式。拳法的使用不同于西方拳击的直拳、摆拳、勾拳,古少林拳中的拳法以六个面为出拳方向,有劈拳、挑拳、里摆拳、外挂拳;其拳法与掌法的最大区别就是掌法的杀伤力大于拳法。实战时其劲力循行的路线均以斜行的螺旋劲为发力特点。
无论是练习单式的功法,还是实战搏击时的打法,亦无论是出拳,还是击掌,都要以螺旋缠丝劲为基本原则,以肩胯的协调扭劲传动于拳掌,形成手臂与腿脚交叉相合、纵横交错的斜行劲。斜行劲亦称斜中正,其动作的姿势形态是交叉斜行的,而中正之垂线是符合平衡法则的,这种斜中正的发劲原理是依据少林拳曲而不曲、直而不直的定理。曲而不曲谓之直,直而不直谓之曲,在曲直变化之间发劲进攻。曲而不曲谓之直,是指出拳的手臂看似弯曲,瞬间发劲时是直的。直而不直谓之曲,则指发劲时手臂是直的,发劲后又恢复到弯曲之势,以待再次发劲。这样就形成了曲直相间的综合劲道,曲直互变,刚柔相济,阴阳相悉。
这种融虚实变化为一体的曲直发劲之道,实则是手眼身法步的整体屈伸,在屈与伸的变化之间有一个点,这个点是关键的腧穴,也是气血流注最旺盛的地方,亦空亦实,屈时是空,伸时是实。以后脚的蹬劲为例,其中脚心的涌泉穴是脚下的关键腧穴,涌泉穴下接地气为足少阴肾经要穴,有滋阴补肾、强壮筋骨的作用。双脚的虚实交替变化全赖于涌泉穴气血的贯通。双膝关节在发劲时宜屈膝待变,意念专注于腘窝处的委中穴,委中穴为足太阳膀胱经之合穴,合穴亦是气血流注最旺盛的地方,委中穴有祛风除湿、疏通经络的作用。通过双膝关节的屈伸练习有祛除体内风湿寒毒的作用。腰腹部的屈伸变化应以肚脐之中旁开两寸的天枢穴为其关键,天枢穴是人体上下、左右开合之关键,尤如门之转轴,开合虚实全赖于此。天枢穴属于足阳明胃经腧穴,足阳明胃属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泉,天枢穴具有培补先天气血之功。其功效胜于人参、鹿茸之血性有形之品的培补作用。两肘臂之间的曲池穴是肘臂屈伸之要点,当肘臂蜷曲时肘间平面肌肉隆起处便是曲池穴,此穴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合穴,有通利关节、祛风活血之功。双肘臂的屈伸变化全赖曲池穴充足气血之供给。至梢节手掌之中心应以劳宫穴为虚实点,劳宫穴属于手厥阴心包经之穴,有宁心安神、清热除烦之功。手掌屈伸变化及五指的擒拿变化全凭此穴经脉气血畅通。
以上虚实变化之点,皆以气血流注之关隘为其要点,空虚之处是发劲时的曲与屈的本源,充实之处便是伸与展的根本。故此一屈一伸、一刚一柔、一文一武方是少林手法变化之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