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2015-08-10周珍义
周珍义
摘 要:所谓创造性思维就是在创作过程中能够从非常规的角度发现问题并能够提出一些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实践训练对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的重点就是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创设情境;鼓励质疑;生活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强迫学生进行不感兴趣的学习活动将会消除学生求真的欲望。”创新的过程一定是建立在兴趣基础之上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有很多方法和手段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运用信息技术把图、文、声、像有机组合,使作品中抽象的语言内涵转化成情景交融、图文并茂的形式,为学生创设一个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的学生情境。比如在《化石吟》的教学中为学生展示一些动植物的化石图片,在《海燕》的教学中运用Flash技术制作一些动画,这样可以使抽象化的文字转变为更加形象的直观感知,对于学生理解课文有非常大的帮助。这些生动的情境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同时其创新能力也得到锻炼。
二、鼓励质疑,探讨疑难
宋代哲学家张载说:“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由此可见,在学习过程中只有对具备勇于质疑的精神才能更好地去理解学习内容。
1.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章,指引学生深入分析,掌握课文的精神内涵
读书不仅要知晓感悟和现有的论断,还应有穿透性,能够完全辨识、体悟文章以外的含义。在《小橘灯》一文中有:“这朦胧的橘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这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学生置疑:前文言小橘灯光照不及远,后文言“我”似觉有无限光明呢?可有抵触?的确,以字面来看,并无生难之词,可要深悉其内涵,应该思考分析。引导学生将小姑娘与小橘灯做关联思考,就能够知晓:小橘灯本是小姑娘的指代。知晓此点后,启示学生进而领会小姑娘冷静、无畏、积极的人格魅力,即使如小橘灯的光那般打破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黎明前的黑暗”吗?再言,小姑娘的人格魅力尚能传递力量地激发人们对光明的追寻,从此意旨而言,此种“光明”正有无限的。在学生置疑时,来启发理解,使之豁然开朗。
2.启发学生探寻新知识的初衷,引导其言认知、谈理念,拓展其创造性思维
在学生质疑之时,教师不应以固有论断去限制学生的思维,应激励其勇于论述自我的理念。例如,学生在明了小姑娘在艰苦的境况中显现出的乐观精神后,他们产生了对小姑娘的敬佩,也会有质疑:“一个小姑娘为何能有此杰出的表现呢?”教师能够提出:“小姑娘的人格魅力形成的缘由是为何?”学生畅所欲言拓展其创造性思维。经过置疑探寻,对疑问的领悟即能够加深。
三、增加生活体验,强化发散思维
学生生活中有多姿多彩的感受,教材中有很多关于学生生活感受的文章,我们应擅长用此类形式,让学生展开发散与想象思维。要创新如不具备此两种思维方式,就不能有创造性的成就。所有创造都源自发散与想象思维。例如,在教学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就能让学生将生活体验作为发散思维,回忆幼小时是否有文中相似的阅历与体验。倘若你是文中的鲁迅,将会如何做?又如,在教学《孤独之旅》时,能够调换学生的生活境况,体悟文中辍学放鸭的阅历,想见文中小孩未来的人生会如何?应对另外文学名著,依然可让学生有发散思维。如教学《孔乙己》时,能够让学生发散思维,联系到现今大学生群体中的“孔乙己”,大事不能为,小事不愿为的现状。也能够想见,断腿后的孔乙己会如何。又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可让学生作假想法,倘若遇见的将是富人于勒,文中会有何情节。经过如此的发散与想见,就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鼓励“求异”,旨在创新
“求异”法是特指在剖析处置问题时,不局限于通常的定理和方式,不限定于既定的论断,而使用别具一格的思维形式,独出心裁地提出全新的见识之法。运用“求异”法教学,能激励学生创新与想象力,对起到培育进取型人才非常关键。
首先,运用此法,教师要启发学生深悉教材,多层面剖析,成为自我的特有识见。文学作品原本具有内容多重性,可从社会、心理、人类、道德、伦理、美学等学科相异视角度剖析见解。教学中应让学生用发散的视界,全方位、立体化地审读文中存在立意、体裁形式、结构方式和语言特质,让学生阐述自我的想象去感应体悟,形成自我的独特见解。
再次,要启发学生具备逆向思维。要激励学生突破“定势思维”,勇于“反治其身”,令思维往对峙层面进展,从问题的反向纵深探寻,确立全新意识。例如部分成语,着重某一原理固有含义,却还是有值得商榷之处,如“狐假虎威”是贬义词,但狐能够“假”虎之威以应对老虎,保有其命,也非常可贵。
参考文献:
钟学雷.初中语文课上创新思维的培养[J].都市家教,2010(08).
编辑 孙玲娟